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及其贡献和缺点

2015-03-20 13:11邱海颖
文化学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俄狄浦斯哈姆雷特弗洛伊德

邱海颖

(上海海关学院,上海 201204)

但凡言及精神分析学,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便不可不提。19世纪20年代初,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它的对心理科学和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及其贡献和缺点逐一介绍。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包括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力比多学说、三重人格结构、释梦论、“俄狄浦斯情结”等几个主要方面。

在弗洛伊德看来,精神分析是一种研究心理过程的方法,建立在心理过程研究基础之上,即对神经错乱的治疗手段,是一系列通过以上途径获得的心理学的认识,并逐步共同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弗洛伊德对精神分析的定义,立足于客观化结构和规律性的过程的确定,其认识来源于精神病史,并因此构成了精神分析疗法的基础。[1]

(一)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成年人的心理过程分成无意识、前意识、有意识三部分,与之相对应的人格结构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无意识、本我是非理性的,它不仅是人格中最深层次的我,也是人的心理过程和精神生活的核心之一。对于无意识、前意识、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弗洛伊德解释为:在人们的内心世界里有一个不可尽览的广阔空间存在。意识如冰山一角,浮在可见的表面;无意识则淹没在黑暗的水下,是庞然大物;而前意识则是连接意识和无意识的一个层面。这个著名的理论就是“冰山理论”。

无意识,即下意识,被视为储藏性本能的领域,性本能是无理性的原始冲动,在其中无拘无束,以追求满足和快乐为首要目标。如果说前意识通过法律和道德的禁令,在无意识和意识之间建起一道堤坝,那么,无意识总是伺机通过这道堤坝的缺口进入意识领域。无意识的本能冲动唯有经过前意识的闸口才能进入意识领域。作为一个人,以往经历的总和,无意识通过内化为人的本我意识,它表达了人自身最原始的欲望,体现了人的内在人格,反映了人真正的精神实质。

(二)力比多学说、三重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把精神想象为一种力场或竞技场,其中三权制约并调控着一个持续的相互影响过程中的发展过程,即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是各种本能,与生俱来。弗洛伊德又将其分为死本能(或破坏性、攻击性本能)与生本能(或“力比多”,又称“性力”。两种基本本能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命现象),本我完全是无意识的,基本上由性本能构成,遵循“快乐原则”;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感受外部世界,满足本我要求,代表理性,学会有目的地使外部世界向对本我有利的方面转变,对内则通过掌控本能需求,抑制本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代表在其社会化的过程中从周围环境、父母老师那所习得的各种社会道德准则,遵循“至善原则”,或称“道德原则”。自我必须根据本我、超我和现实调整其行为,以期同时满足三方面的要求。各种利益间的平衡自然难以实现,耗时巨大,本我与超我长期处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中。当三者失去平衡发生冲突时,即导致精神病症或人格异常。

弗洛伊德认为,人在婴儿阶段已完全形成了某一心理机制。根据其力比多理论,力比多在最初的三个发展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及性器期,所形成的经验,深刻地影响了成人的总体精神生活。因为人们完全有理由说,心理上,孩子是成人的父亲。

与“三重人格结构学说”紧密联系,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心理的三个部分”学说。他认为,人的心理结构包含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相对应地形成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即自我、本我、超我。意识处于表层,是指一个人所直接感知到的内容。处于中层的前意识指那些此时此刻不在一个人的意识之中,但可以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或通过集中注意力的方式回忆起来的过往经验。而无意识处于大脑底层,是一种毫无理性的本能,是一个庞大的、起决定作用的区域。无意识主要指的是性本能冲动。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类的很多愿望,特别是欲望,被压抑在自身的无意识之中,其原因与社会道德准则相违背。[2]

(三)弗洛伊德的“释梦论”与“俄狄浦斯情结”

人的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只有在梦中才能被释放出来。弗洛伊德发现,梦是根据一定的程序产生发展的,充当睡眠的守护神。梦的素材来源于白天经历中残存的部分,主要表达了无意识的、被压抑的幻想。这一发现成为弗洛伊德释梦论的出发点。

在《释梦论》一书中,弗洛伊德对“梦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人的诸多愿望,尤以欲望为甚,被压抑在自身的无意识之中,其原因与社会道德准则相违背。于是当人酣睡时,检查正处于放松警惕之际,这些愿望便乔装打扮悄悄潜入意识层次,形成所谓的梦。也就是说,由于人的愿望得不到满足,愿望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人的睡梦中。因此,一种被压抑的愿望的满足就是梦的本质。

在对众多单个的梦进行描述和分析之后,弗洛伊德发现,有一部分梦境是相当多数的人都会碰到的,他把这种梦境称之为“典型性梦境”。例如,梦境中出现裸体、考试的场景、至爱之人死亡等。如果梦的内容是愿望达成,那么,梦见父母一方死亡,无疑有些骇人听闻。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大多数孩子精神深处模糊而不深刻的东西放大化、清晰化了。[3]

弗洛伊德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寻找到了其观点的论据。他认为,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所流传下来的一个神话传说有力地证明了他的观点,而这个传说之所以被广泛传播和普遍接受、理解,就是因为我们孩童时期的心理具有类似的模糊体验。他所说的就是关于俄狄浦斯王的传说和索福克勒斯的同名戏剧。俄狄浦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位犯有弑父娶母之罪的人物。索福克勒斯以这一神话传说为素材,创作了著名的悲剧《俄狄浦斯王》。故事梗概为一位王子在不知不觉中应验了神灵的预言,不仅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还迎娶了自己的生母,最后酿成悲剧。弗洛伊德认为,在神话及戏剧中,以国王形象出现的俄狄浦斯所具有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

弗洛伊德指出,《俄狄浦斯王》之所以跨越时间的界限感动了不同时代的观众,唯一的原因在于《俄狄浦斯王》表现的题材是命运与人类意志的巨大矛盾与冲突。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王的命运感人至深的原因是每个人的命运都有可能步俄狄浦斯王之后尘,这就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可能在我们自己诞生之前,我们就背负着神灵施加的同样咒语,也就是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把第一个性冲动指向母亲,而把第一个仇恨和屠杀的愿望指向父亲。这是命中注定的。俄狄浦斯王弑父娶母是我们自己童年时代愿望的实现。弗洛伊德从性本能说出发,把这种弑父娶母的情节称为“俄狄浦斯情结”,认为这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整个人类童年时代的普遍精神倾向。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的创造力与“情结”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大多与他们自身的情结密切相关。弗洛伊德曾把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与《俄狄浦斯王》作比较。他认为,《哈姆雷特》与《俄狄浦斯王》是同一根源。哈姆雷特曾一度延宕杀死他叔父(克劳狄斯)替父报仇的任务,是因为他本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杀父。哈姆雷特可以为所欲为,就是不能报复杀父娶母的仇人,因为恰恰是这个人实现了哈姆雷特自己幼年被压抑的愿望。所以,哈姆雷特的自我谴责和良心的顾虑替代了他内心寻求复仇的敌意。在弗洛伊德看来,这部悲剧的主人公哈姆雷特也与戏剧作者莎士比亚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通过哈姆雷特这个虚构的人物形象的行为处事与精神生活,读者可以对莎士比亚的心理世界做一窥探,因为作品证明了作者当时的精神状态。

弗洛伊德的释梦论和关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理论对人类心理机制的认识和文学研究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并为文学作品的分析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贡献与缺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观点奇特、内容庞杂。它自创立以来一直毁誉参半。就其贡献而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促使精神分析学从一种精神病学方法发展为普通心理学。在这个过程中,弗洛伊德对心理结构和心理动力两个主要方面给予了富有建设性和洞察力的探索及阐述,形成精神分析学和弗洛伊德主义的两大支柱。另外,无意识理论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首次提出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由意识的世界进一步扩大到无意识的世界,因此,精神分析学不仅对现代心理学理论影响深远,它在20世纪人类文化理论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尽管如此,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还是受到了大量的批评和质疑。批评者们认为,第一,弗洛伊德的理论仅以精神病患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基础,以之推论一般人,有以偏概全之嫌疑;第二,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的作用和性本能的意义过分夸大的同时,无视了人类心理结构和心理动力中的意识、理性和社会性的位置,具有一种明显的“泛性论”和“唯无意识论”倾向;第三,弗洛伊德重视个体经验和经历的历时性影响的同时,忽略了社会环境的共时性限制,可看作一种唯心主义的思维方式;第四,弗洛伊德的诸多论断来自假设和推想,缺乏科学实证,且其描述往往采用有意图的、极端的修辞方法以达到强调的目的,不免具有一种形而上学的片面性。[4]

三、结语

作为一位蜚声世界的心理学家和思想家,弗洛伊德所创立和发展的精神分析学说至今仍在深深地影响着世人的思想和言行,其理论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1]鲁本·弗恩.精神分析学的过去和现在[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28.

[2]弗洛伊德.文明及其缺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119.

[3]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英文本导言[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7.2.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9-67.

猜你喜欢
俄狄浦斯哈姆雷特弗洛伊德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心理分析泰斗弗洛伊德
The Cause of Oedipus’Tragedy: A defect of humanity Perspective
从《俄狄浦斯王》看古希腊悲剧的特点
重释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行1-719)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