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英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我国语言学专业是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麾下的一个研究方向,大多隶属于文学院和外语学院。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主要是修学分与写论文。研究生为了通过各门考试,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阅读相关书籍,很少会质疑所学理论的权威性。这种培养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学科交叉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本文试图在学科交叉视野下探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语言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科学。纵观语言学的发展演变史,每次理论的创新都深受其它学科的影响。
早在公元前5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开始探索人类语言问题。早期重要的语法论著有古希腊狄俄尼索斯·斯拉克斯(Dionisius Thrax)的《语法科学》和古罗马瓦罗(Marcus Varro)的《论拉丁语》。直到18世纪末的语言研究都不能称为语言学,因为一门学科必须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系统的研究方法。这个时期的哲学家研究语言结构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哲学问题,因此语法和逻辑结下了不解之缘。现行的语法理论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范畴说。亚里士多德把现实分为10个范畴:实体、性质、数量、关系、地点、状态、情景、动作、被动、时间。其中,实体是本质,其它9个范畴用来表述实体的属性。在逻辑命题中,实体是主词,其它表述实体的范畴是宾词。句子结构与逻辑命题对应,处于主词位置上的词语就是句子的主语,处于宾词位置上的词语就是句子的谓语。
19世纪上半叶,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诞生宣告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个时期的语言研究深受生物学的影响。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很快多种欧洲语言的译本开始发行。德国语言学家奥古斯特·施莱歇尔(AugustSchleicher)认为进化论能够为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于1863年撰写《达尔文理论和语言学》。他总结了语言有机体和生命有机体的一系列相似点:第一,现存的各种语言和万千物种一样,都是长期演化的结果,其发生、发展、成长、消亡完全取决于自然规律。语言演变史和生物进化史一样,都是可以证实的,都能够从个体发生中找到种系起源的证据。第二,语言分类类似于动植物分类,语言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源于生物学。比如,“语系”相当于“属”,每一种具体的语言相当于“种”,方言相当于“变异”。第三,词根为语言细胞,与自然有机体中的单细胞一样,具有衍生和扩展能力。第四,语言的生存竞争同样遵循优胜劣汰的规律,只有那些生命力旺盛的语言能够存活,并逐渐发展壮大。
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是结构主义的创始人,其著作《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开端。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德克海姆(Emile Durkheim)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他把社会事实视为一种物质,与自然科学研究的物质性质相同。社会事实对每个人都有外部制约,是集体心智中的思想,不受历史发展阶段限制。索绪尔的语言观受到德克海姆思想的影响。语言也是一种社会事实,受到外部制约,即抽象的语言系统。社会成员通过接受教育习得这种系统,从而能够熟练地使用语言。与社会事实一样,语言也不受历史发展的限制,我们可以对任何时期的语言进行描写和分析。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任何行为都受到规范系统的制约。社会规范在于集体心智,语言规范在于语言规则,心理规范在于心理组织的机能。这些规范系统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却无时无刻不约束着人的行为。语言知识正是这样一种规范系统,人与人的交流都受到语言规则的限制。在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下,出现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三大流派: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起源于语言学,进而演变成一种社会思潮,为人文社会科学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方法论。
20世纪50年代阿费莱姆·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无疑是当前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的语言学理论。在人类知识的来源问题上,乔姆斯基反对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认识论观点,继承了西方学术史上理想主义的传统观念,认为人脑中存在一个内在天赋的,先于经验的机制。语言知识是西方哲学研究中的柏拉图问题的一个变体。所谓柏拉图问题是,为什么人类凭借如此贫乏的经验,却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复杂的信念和理智系统?相应的语言问题是,为什么儿童在较少语言经验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地学会母语?乔姆斯基认为,在人类大脑中,存在着由遗传决定的认知机制,其中一个子系统负责语言知识,乔姆斯基称之为语言机能。人类语言机能的初始状态是共同的,普遍一致的,生成语法学家称之为普遍语法。语言机能在经验引发下发展成熟,决定人类语言知识的获得,人类语言的获得状态是具体个别的。
20世纪60年代以来,语言研究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一系列边缘交叉学科,如神经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这些新兴学科的诞生,充分体现了当代各学科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神经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门交叉学科,集语言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为一体,研究语言习得、生成和理解的神经机制,研究大脑如何产生、接受、存储和提取语言信息,从而探讨脑和语言的关系[1]。围绕语言本体研究形成的各种假说是否与人脑中的语言机制相符,都需要神经科学的验证。神经语言学采用行为学和临床失语症测查方法,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学技术等最新的科技手段对脑损伤患者和正常人的大脑语言功能进行研究。
计算语言学是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等多种学科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采用计算机技术来研究和处理自然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2]。计算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是计算机能够理解人类语言,获得和人类相同的语言能力。计算机通过建立形式化的计算模型来分析、理解和处理人类语言。计算语言学的运用系统主要包括智能检索和文本分类、自动文摘和信息提取、机器翻译以及人机对话。
社会语言学是为了适应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有机构成而兴起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语言变异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社会语言学把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放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考察,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与发展去探索语言发展变化的规律,同时又从语言的变化与发展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倾向或规律。语言变异、言语交际、语言接触和语言与文化等都属于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范围。社会语言学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访谈、语义鉴别以及对材料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在我国,语言学专业的学科属性和研究生自身的主观因素是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
国外著名大学不仅设立了与语言文学或语言文化相关的系科,还有专门的语言学系。比如,哈佛大学的8个系与语言相关,分别是东亚语言及文明系、英语及美国文学系、德国语言及文学系、语言学系、近东亚语言及文明系、罗曼语言及文学系、梵语及印度研究系和斯拉夫语言及文学系。麻省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情况类似,都有独立的语言学系。国内大学的语言学专业大多隶属于文学院和外语学院,本科生只在高年级开设几门语言学入门课程,研究生阶段才会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这种现状大大制约了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语言学专业研究生需要对核心课程进行系统专业的学习,其中包括句法学、形态学、音系学、语义学、语用学、形式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等。但是,文学院和外语学院很难开齐这些课程。要想在理论上有所创新,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既要了解古汉语及现代汉语语法、音系及语义特点,又要掌握两三门外语,熟悉国际上语言学的最新进展。文学院的研究生大都接受的是传统的语文教育,而外语学院的研究生注重外语能力和语言学理论,忽视了汉语的学习,二者都达不到上述要求。
研究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读研动机复杂,缺乏科研热情。我们对中南大学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的读研动机进行了调查,发现只有少数研究生真正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大部分研究生读研是迫于本科生的就业压力。部分研究生以获取文凭为目的,缺乏科研的动力和热情,轻松自在地度过3年的研究生生涯。第二,忽视对经典原著的研读。学界一致认为经典原著的研读是创新的必要途径,而很多研究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钻研经典。他们更倾向于读介绍性的文章,快速地掌握某种理论的核心观点。殊不知,读原著不仅能够了解作者的观点,还能追寻观点的来龙去脉,更能体会作者的学术热情。第三,理论与实践脱节。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源于实践并最终为实践服务。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专门人才,比如语言诊疗师、翻译工作者、谈判专家以及传媒语言工作者,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进行充分的实践训练。但是,现实情况不容乐观。很多同学的学习研究局限于教室、图书馆及书本、杂志,这样,科研成果缺少了实践的土壤。第四,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够。研究生都已成年,迫于经济上的压力,很多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学习和科研。据调查,90%以上研二研三的学生都在做兼职,他们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花在科研上面的时间少之又少,创新能力便成了空中楼阁。
结合语言学发展的学科交叉趋势和我国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应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文学院和外语学院的培养模式制约了语言学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发展。《语言科学》2010年第1期刊登了3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设置语言学一级学科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陆俭明、沈阳认为社会需要大量能与国际语言学界平等对话交流、推动语言学发展的研究者群体[4]。杨亦鸣、徐杰的具体建议如下:在本科阶段,设语言学系或应用语言学系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系;研究生阶段,分理论语言学及各种应用语言学等二级学科招生[5]。如此一来,本科阶段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语言学基本理论,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研究生阶段科研方向会更加明确,创新能力自然大大提高。北京语言大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语言科学院于2013年10月成立,下设语言学系、语言资源研究所和语言病理与脑科学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机构。语言学系目前只在研究生层面开展教学工作,将来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将发展本科教育,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结构和宽广学术视野的研究型人才。
我们认为,语言学专业课程应该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语言学的各个分支:音系学、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都应纳入必修课的范围。由第一节的论述可知,哲学对语言学的发展演变至关重要,因此,必修课还应该包括语言哲学和语言学史。此外,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兴趣选修神经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逻辑学,拓展知识面,提升思维的高度。同时,我们建议限制研究生每学期选课的门数。这样,研究生才会有足够的精力专注于课程的学习。如果不加限制,多数学生会急功近利,在第一学年把课程修完,势必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针对我国语言学专业研究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我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第一,增加实践环节的学分比例。目前大部分语言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课程学习依然占据很大比重。管理部门从源头上重视实践环节,培养单位和研究生自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二,培养单位加强与用人单位合作。与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能为研究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第三,教师要改变观念、积极创新。大部分语言学专业的教师都是研究型人才,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匮乏。教师本身要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培养过程中贯彻实践和理论并重的理念。
所谓学术环境是指影响学术能力发展的外部条件[6]。我们提出两点建议。第一,高校图书馆、二级学院应该投入大量资金购买原版图书、订购国内外期刊。同时,应该采取相应的举措保证资源的利用率。21世纪的语言学必然要跟国际接轨,研读原版的语言学专著和期刊尤为重要。第二,增加语言学专业的科研投入。研究生实行导师负责制。与理工科相比,语言学专业导师申请项目难,立项比例低。缺乏项目的支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自然会受到影响。
所谓学术氛围,指知识共同体基于学术探索和创新的偏好和热爱,在各种科学研究中提倡不同的学术观点,形成不同流派的争鸣和切磋,不断开拓科学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一种追求和氛围[7]。高校良好学术氛围的形成需要研究生院、二级学院、导师以及研究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研究生院和二级学院负责学术制度的制定,完善合理的学术制度来促使研究生遵守学术纪律,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这是高校科研工作的灵魂。二级学院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鼓励并监督研究生参加不同学科的学术活动,研究生从中获取各种交叉学科的知识,感受求知探索的精神。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提高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校、导师和研究生自身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本文结合语言学学科发展的交叉趋势和我国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状,提出一些建议,涉及语言学的学科地位、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五个方面,希望对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所帮助。
[1]杨亦鸣.语言的神经机制与语言理论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2]雒自清,等.计算语言学——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J].科学研究,2003(增刊):46-50.
[3]陈原.社会语言学的兴起、生长和发展前景[J].中国语文,1982(5):25-30.
[4]陆俭明,等.关于建立“语言学”一级学科的建议[J].语言科学,2010(1):9-14.
[5]杨亦鸣,等.语言学应该调整为一级学科[J].语言科学,2010(1):1-9.
[6]戴炜栋,等.学术环境与英语专业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发展[J].中国外语,2009(1):9-13.
[7]赵珊.学术氛围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资讯,2010(10):249-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