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电影《海上传奇》看贾樟柯艺术风格

2015-03-20 11:55
关键词:贾樟柯艺术风格

王   莉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8)



从纪录电影《海上传奇》看贾樟柯艺术风格

王 莉

(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安徽合肥230038)

摘要:纪录电影《海上传奇》通过十八位受访者讲述了上海的百年沉浮。导演贾樟柯以口述历史、意境营造、虚实交替、音乐的诗意陪衬等方式将讲述者的亲历倾诉集中于上海这座城市,既映衬了观者的生存境遇,又是浓烈的“贾樟柯风格”的体现。

关键词:《海上传奇》;贾樟柯;艺术风格

在导演贾樟柯的眼里,《海上传奇》并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世博官方电影。“在这部电影里,有回忆、有建筑、有纪实、有虚构……这似乎是导演写给上海的一封情书。”一片青灰色的底板,一段街坊日常的喧嚣,背景是不断拆迁、建设的楼阁,《梁祝》的音乐渐渐响起,像中国的所有正在发展的城市一样,贾樟柯梦想里的上海慢慢袒露在眼前。从《站台》到《三峡好人》,再到《二十四城记》和《海上传奇》,一种贾樟柯的风格在延续,镜头从未离开寻常巷陌,似曾相识的画面里充斥着似是而非的异化中国。只是,在纪录片《海上传奇》里,“贾樟柯风格”更加浓烈、更加大方。

一、口述历史:风格化的讲述直抵人心

一个城市,一个世纪,翻越横亘的近百年,要在回忆里诉说,确非易事。贾樟柯选择了这样一种口述历史的方式,他的解释是——几乎所有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都可以在历史深处探寻渊源。口述史表达个体在一定时空背景下对社会事件的反应,它摒弃了传统史学对宏大叙事和因果逻辑的依赖,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和情感感受。纪录电影作为一种非虚构的电影形式,被认为能够极大程度地捕捉真实与真相。那么,两者究竟应该如何结合在一起呢?贾樟柯的《海上传奇》无疑是这种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这部纪录电影首先是作为一项“搜集、保存珍贵的民间记忆”的社会工程来做的:全部的受访对象有八十多人,如果把这些受访者的影像纪录不经加工原生态地并置在一起,它们亦会有珍贵的历史价值,观众也会随着人物的讲述而发生情感的悸动。但这在严格意义上却并不能算作一部纪录片。

被精选出镜的十八位受访者,可谓名流荟萃。他们理所当然地成了传奇史诗的承载者。在他们的访谈中,或与历史瞬间碰撞,或与世外新地接轨,所有这些个体的叙述,与上海的主体叙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部信息量巨大的、活生生的中国近代史。在影片中,上海滩大亨杜月笙的女儿杜美如回忆了父亲和帮会往事。上海滩的实业家、“味精大王”张逸云的后人张原孙也为观众揭秘一个真实的旧上海上流名利场。帮会旧事和资本家的奢侈生活,直到今天也是为人们津津乐道。“文革”也是国内文化界和艺术界一再回避的主题,但贾导却反其道而行,在电影中首先就安排画家陈丹青讲述“文革”时期的成长往事。值得一提的是,《海上传奇》还涉及了“文革”时期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的安东尼奥尼经典作品《中国》。“浮夸风”和“大跃进”问题同样是较为敏感的话题,《海上传奇》邀请了“大跃进”时期被毛主席亲自接见的上海劳模黄宝妹。联想起《海上传奇》涉及这么多敏感的问题,明明很多问题已经触动了底线,但仍然能够高调挺进暑期档,令人有些匪夷所思。也许,“贾樟柯式”的独特创作理念帮了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贾樟柯一再强调,自己是要去展现上海近百年沧桑,而不是去进行历史批判。或许,触线本身就是立场,体现创作风格,却又直抵人心。

二、营造意境:影像交叠中的思辨记录

贾樟柯很注意和精心安排他们的采访环境,营造“贾樟柯式”的意境。影片中最让人感动的是上官云珠的儿子韦然低调淡定的叙述、云淡风轻的诉说,好似在讲述一个陌生人的经历,让人很心疼地发觉,那些曾经让韦然痛彻心扉的往事,已然滤去了当初的剧痛,代之是淡淡的却又持久的忧伤。但正在影片里,你看到的真的只是上官云珠吗?贾樟柯很善于将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唤醒你的联想,包括二三十年代的电影界以及皇后之争、风雨飘摇的上海外滩、光怪陆离的大剧院、东方明珠和豫园……你看到的比荧幕上看到的要多很多。这就是贾樟柯叙述的魅力,让你看清楚没说清楚的事。

与《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不同,《海上传奇》似乎更钟情于历史感的营造。上海之于出身山西的贾樟柯,无论历史和现实都是陌生之地,尤其是这方陌生地所形成的“海派文化”。基于这种陌生感,贾导在开拍前的一个月每日穿行于上海的巷陌深处。因为在他眼中,要读懂上海,感受上海这座城市的呼吸,不是案头的工作就能把握住的。因此,《海上传奇》并非单纯的影像记录,而是经由思考、过滤、积淀后的,能引发观者内心共鸣的记录和反思。贾樟柯以思辨的态度为我们构建了上海的过往沉浮,通过影像的回忆营造意境,在讲述中阐明观点。如通过插入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摄纪录片《中国》纪录片段,为我们呈现了那个时期的上海乃至中国当时的境况,再由当时陪同安东尼奥尼拍摄的朱黔生的讲述,很好地向人们展现彼时国人对影片的反应,以及带有时代特征的评判。此时的贾樟柯,对于上海以至中国的展现也并非繁华璀璨,而是冷静旁观后的现代反思。或许,这是同是身为电影人贾樟柯与安东尼奥尼对于纪录精神的隔空呼应,既是记录,又具备思辨精神。

纵观贾樟柯电影,似乎有着多种阐释的可能性,但“历史”这个维度已然成为其标志性的影像风格之一,这在《海上传奇》中不仅是突出显现,更是打破了纪录片和剧情片的界限,成为两者之间的一个契合点。影片中人物可谓上海乃至中国历史的见证者,他们的讲述,既是历史,也是关乎个人命运的时代变革。影像交叠所展现的变化隐喻着时光的流转、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变革。如全国劳模代表黄宝妹在镜头前回忆了受到毛主席接见时的激动兴奋之情,画面穿插了谢晋导演1958年拍摄的电影《黄宝妹》;采访导演侯孝贤是在行驶的列车中进行,通过渐行渐远隧道深处的列车轨道将画面转接到电影《海上花》的片段;台湾著名导演王童讲述兄弟姐妹十人在乘船赴台时,外婆用绳子像串粽子一样串起来的场景,插入了王童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红柿子》的片段,具象地呈现了之前的叙述[1]。台湾、香港、上海的影像对话,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不断地切换时空完成叙事,自然流畅地规避了时空的跨度带来的突兀感;同时构筑起上海这座城市的聚散离合与颠沛流离命运的隐喻。《舞台姐妹》、《阿飞正传》等经典电影梦幻般地将观众带入另一个上海,过往的上海,不仅使《海上传奇》在画面上具有流动的历史感,也让我们从一个电影导演的视角去感知、触摸、理解上海这座城。

三、虚实交替:穿越于现实与梦境

争议很大的是贾樟柯延聘的女演员赵涛,作为这部影片中唯一的专业演员,在十八位受访者的讲述之间插入她行走在上海的里弄、世博园、工地旁等等镜头,她的存在似乎让人有些不知所以。在这个类似于游魂的城市里面,到底还需不需要这位“游魂”的绕城飘荡?如果你把她当成是寻觅恋人的思妇,那么她只是一条串联十八个人物故事的线索,有了她影片也还是没有井然有序;如果你把她当做一个采风的画家,那么她可能是这座城市繁华沧桑的见证者,但绝不是唯一。她没有任何言语,甚至她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只是贾樟柯对这座城市的独特理解,所以,你只能把这个“游魂”当做贾樟柯,这是赵涛在贾樟柯的《海上传奇》必须存在的唯一理由。她是贾樟柯精心摆在荧屏外的摄像机,摆在荧屏内的眼睛,摆在荧屏外的心。

从《站台》到《世界》,再到《我们的十年》,赵涛,这个恬淡的女子,她一次又一次,宛若精灵,用肢体语言,亦真亦幻,真实地触摸着这个世界,而在《海上传奇》中,似乎更为熟稔,更是浓烈地体现了“贾式”电影的风格。影片中,韦然淡然地讲述母亲上官云珠自杀时,画面中赵涛眼神悲愤,疾步走下楼梯,冲出门外,似乎将这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2]。赵涛仿佛要搜寻并唤醒这个城市的所有记忆,又似乎要参与其间。但纵观全片,赵涛更像是旁观者,漠然、犹疑、焦虑的表情充分透露出她与上海这座城市的若即若离。她是这座兼具历史和现代意味城市的观察者,也是代表贾樟柯在影片中的存在。赵涛的肢体表达与受访者口述的穿插出现,虚实之间,现实与梦境的交替出现,投射出导演对这座城市的好奇与陌生。

四、诗意陪衬:标志性音乐的恰当移植

低沉幽怨的《梁祝》的主旋律,像一个深情款款的女子,漫步向观众走来,她哀怨、婉转的歌喉建构着影片的叙事基调。百年的上海历史,其间既有政治、历史,又有内战、枪杀,神秘而悲怆的氛围是整体配乐的主要情绪。而一些具有鲜明标志音乐的恰当移植,既烘托出上海历史的厚重感,又给予纪录片一种诗意的陪衬。这种配乐延续了以往贾樟柯电影中的经典风格,统一的沧桑悲悯的主基调,像是上海这个城市在自语呢喃,很迫不及待地想抓着路人诉说她的光怪陆离、繁缛沧桑以及背后的起起落落。因为我们都明白,口述总是讲述不尽的。由于《海上传奇》展现的是上海近百年的风云变幻,所以在筛选音乐时,林强适时地加入了不同时代具有鲜明代表性标志的流行歌曲,如许冠杰《浪子心声》、潘迪华《永远的微笑》、邓丽君《雨夜花》,在影片里看似漫不经心地掠过去,却令观者像被突然击中鼻孔里由内而外地传出一股酸味,说不明白的酸,其中很多歌曲更是两岸三地的人们最真实的心声[3]。一听就觉得他们属于老上海的鼾声。

贾樟柯曾说,他关心的是在这些抽象的词汇背后,那些被政治打扰的个人和被时光遗忘的生命。的确,他关注了太多这样的生命,或者说是这个时代塑造了太多这样的生命,让人目不暇接。所以在冗杂繁多的素材中,贾樟柯力图建造一个游走于历史、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叙事迷宫,但随着碎片式浮生的叠加和放大,原本应该清晰的逻辑动机和情感线索反而被逐渐地湮没了。但是,命题式的影片却还有这么浓烈的“贾樟柯风”已经相当不错了。

参考文献:

[1]柴焰,陈沉.亲历与疏离的诗性记录——《海上传奇》的影像解读[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2]曾美兰.历史、城市与现代性的反思——《海上传奇》三题[J].电影评介,2010(13).

[3]闫实.纪录电影声音叙事研究——纪录电影《海上传奇》的声音设计及其声音叙事研究 [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校:徐希军

事题材上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但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上却总能看到美国动画《狮子王》的身影;动画片《宝莲灯》中的孙悟空是传统中国人物造型,而片中的主角沉香却是日本风格,配角小猴子则是典型的迪士尼风格[3]。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5-0133-03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5.031

作者简介:王莉,女,安徽池州人,安徽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

*收稿日期:2015-07-06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11 10:42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1111.1042.031.html

猜你喜欢
贾樟柯艺术风格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静物”之流与“存在”之思
漫谈贾樟柯的导演艺术和影像风格
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板块结构分析
影片中的不同上海
从《山河故人》看贾樟柯的变化与坚守
贾樟柯电影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