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时期海军建设的指导思想

2015-03-20 11:55
关键词: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李 芳 林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洋务运动时期海军建设的指导思想

李 芳 林

(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0)

摘要: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开始注重海军建设,形成了相应的指导思想:第一,近代海军建设的目的是镇压国内农民起义和抵御外来侵略;第二,海军建设的战略定位是近海防御;第三,实现海军的近代化。清政府大规模海军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

关键词:洋务运动;海军建设;指导思想

一、洋务运动时期海军建设的指导思想

鸦片战争之前,中国虽然有着纵横几万里的广大海疆,但却一直处于有海无防的状态。鸦片战争中,林则徐看到了英国的船坚炮利,认识到了建设水师的重要性,于是着手购置西方船舰和炮艇,以抵御外国的侵略。继林则徐之后,魏源进一步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无论是林则徐还是魏源,他们都希望中国能够尽快建立一支近代化海军以抵御外国的侵略,虽然在当时的情况下根本无法实现,但却对后来洋务时期的近代海军建设还是具有先导性意义的。19世纪50年代,经历太平天国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双重打击,清政府产生了购买船舰的想法。曾国藩说:“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纡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船制炮,尤可期永远之利”[1]14。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为了镇压农民起义,花巨款托英人买船以建立舰队,但由于后来英人想控制这支舰队,其用心被清政府所看破,最后以遣散而告终。清政府在这次购买船炮的过程中,遭到了英国侵略者的敲诈,不仅没有获得近代化的战船,而且经济上也遭受巨大的损失。直到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海军建设才形成较为系统的指导思想,并努力付诸实践。

1.近代海军建设的目的

海军属于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因此它有对内和对外两种职能。清政府建立海军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但在内乱平定后,抵御外来侵略的职能便更加凸显出来。

1861年,清政府托英人购买船炮建立舰队以镇压内患和抵御外侮,进而实现自立自强。奕等人说:“此番购买船炮,虽为长江剿贼起见,然发逆既平之后,仍当用以巡哨重洋,观风外国,为长驾远驭之计。”[2]太平军突然进攻上海,迫使清政府“购觅轮船,会同堵截”[3]112。

洋务派在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他们才把精力放在筹建海防和海军建设上来。1866年设立福州船政局,专门制造轮船,随后江南制造总局又兼造轮船。李鸿章于1870年着手在天津一带建立防务。

19世纪70年代的日本侵台事件使得民族矛盾上升,清政府意识到建立海军已成为当务之急。1870年天津教案的发生,更刺激了清政府建立近代海军的决心:“津案虽已了结,而蓄艾卧薪之志,不可一日或忘”[4]283。天津教案后,清廷命令洋务派领袖曾国藩、李鸿章负责海防事务,各地方督抚们也都赞同,这样一来,海防建设也就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李鸿章说:“天津为京师门户,各国官商往来辐辏,英、法、俄、美皆常有兵船驻泊,我亦须有轮船可供调遣,稍壮声威。”[5]但真正大范围的海军建设则是在1874年日本侵台以后。在交战中,前线将领真切感受到日本舰船的威力:“该国尚有铁甲船二号,虽非完璧,而以摧寻常轮船,则绰绰有余,彼有而我无之,水师气为之夺,则两号铁甲船,不容不购也。”[3]3758最后清廷决定“购买铁甲船、水雷及各项军火器械”[3]3760。同时日本侵台事件也以《北京专约》的签订而结束。此时,东南沿海危机一波未平,中国的西北也出现了危机,阿古柏盘踞新疆,沙俄又侵占了伊犁。在这种局势之下,便引起了一次海防与塞防之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位人物是李鸿章和左宗棠。由于李鸿章的根基在北洋,所以他主张加强海防;而左宗棠则主张海塞并举[6]。最后清廷决定海防塞防并重,但实际上主要偏向于海防。在海防方面,表面上南北洋并举,实际上清廷确立了先设立北洋海军,待扩充实力后,再建设三支海军的整体构想。

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政府建设海军的目的已转变为抵御外来侵略,特别是“隐为防御日本之计”[4]333。李鸿章也认为,“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4]498。

2.海军建设的战略定位

纵观洋务运动时期的海军建设,可以看出它的海防思想就是近海防御。海军建设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李鸿章在洋务运动海军建设方面是集大成者,因为他建立了规模最大的中国近代化舰队北洋舰队。受普鲁士人希理哈德的《防海新论》的影响,李鸿章的海军建设的战略定位是近海防御:“海防二字,顾名思义,不过斤斤自守,亦不足以张国威而詟敌情。”[7]李鸿章在筹建北洋水师的过程中,充分贯彻执行了这一思想,如北洋水师的两大基地旅大港和威海卫港,并建有保护军港的炮台等各项设施。

当然这一时期,除了李鸿章之外,在洋务派其他官员的有关言论中也可以看出“近海防御”的这种观念。如刘坤一所谓“海防虽不可不办,然目前似当以守为主”[8]。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海军战略定位为近海防御基本代表了清廷的立场。

3.海军的近代化

清朝政府在筹办海军初期,针对如何实现海军近代化的途径问题进行了两种尝试,一是自造,二是购买。左宗棠认为购买不胜自造,自造才是长久之计。相对而言,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洋务派则主张购买,原因有以下几点:一、购买比自造便宜;二、急于建成海军;三、海军技术人才比较缺乏。比如福建水师,主要依靠自己造船,但因技术人才缺乏,见效慢、质量太差等原因,自造的效果远不如购买。再如北洋水师主要以购买为主,效果显著。

经过这次购买与自造舰船的讨论,清政府综合考虑,采取了自造与购买同时并行的方针,从19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大规模海军建设的实践活动,使清政府建立起了近代化的海军舰队,更新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同时通过开设军事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新型海军人才,基本实现了海军近代化。

二、洋务运动时期海军建设的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的海军建设使清政府改变了重陆轻海的传统国防思想,确立了积极的海防观念。在海军建设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大规模海军建设的实践活动,完成了由传统水师向近代化海军的转型,同时对以后的海军建设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洋务派建设的海军毕竟是新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也会存在着缺陷与不足。

1.促进了中国海军近代化

建立起了近代化海军舰队。从早期购买船舰的活动到60年代福州船政局的建立,再从70年代的一场海防大讨论再到80年近代海防思想的基本形成,清政府终于建立起广东、福建、南洋、北洋等四支水师,这四支水师是中国海军舰队近代化成就的集中体现,在这四支水师中,其中以李鸿章创建的北洋舰队规模最大,近代化水平较高,是海军建设中的杰出代表。

通过开设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的途径,为清政府培养了一批新型海军人才。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培养海军人才,清政府采取了两种途径,一是开设新式学堂,二是向欧美派遣留学生。这些人接受新式教育,掌握海军知识,成为清政府建设海军的骨干力量。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以及战后海军的重建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洋务海军教育开启了中国海军教育近代化的先河。洋务时期兴办的一些军事学堂、翻译馆等新式学校,为清政府的教育增添了活力,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时的科举制度,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2.海军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

海军建设的初衷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发生后,清政府逐渐认识到建立海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努力兴办海军,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以实现加强海防与抵御外侮的目的,后来的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便说明了这点。虽然洋务运动海军建设的实践最终以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而告终,但它毕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3.海军建设具有镇压农民起义的反动性

鸦片战争以后,国内阶级矛盾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外战争的时间不过六年,而19世纪40年代的十年里,全国各地大小农民起义却多达一百多起。从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到陕甘回民起义失败为止,强大的农民革命风暴极大威胁着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的统治,在这个时期,清政府认为农民起义始终是心腹大患,因此,海军建设的初衷也就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

4.海军建设的近海防御思想具有被动性,缺乏进攻性

海防思想对一国的海军建设至关重要,纵观清政府海军建设的过程与实践,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奉行的是近海防御的战略思想。由于这种思想是在面临着列强的侵略迫不得已下而萌生的,因此具有被动性。此外,它实行陆上和海口防御相结合,目的是保卫陆地和海口防御,这种防御思想偏向于防守,不主战,很容易在战争中招致被动挨打乃至失败的命运。再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海洋国家,为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积极对外扩张,掠夺更多的殖民地,为商品提供更多的原料和销售市场。由于临海的原因,它们又不得不建立强大的海军与舰队以应付来自海盗的威胁和海上商业贸易的竞争,经常也会因航线问题而发生海战,因此海军建设的战略定位是远洋进攻,它具有主动性和进攻性的特点。而中国的近海防御思想与西方国家的远洋作战战略思想相比,显然缺乏进攻性。

5.海军建设指挥不统一,难以整合海军力量以战胜强敌

何天爵曾在在他的《中国海陆军》一书中说:“每一个总督和每一个自主的巡抚,都有他自己的军队,这些军队由他征募,由他装备,并由他自己的行政机构节制。”[9]这就必然会造成在战时指挥不统一的混乱局面,如在中法战争中,福建海军孤军作战,曾经向北洋海军求援,但是北洋海军却因种种原因拒绝。之后清政府吸取这个教训,为了实现统一指挥,建立了海军衙门,但是它并没有发挥它应该有的职能。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南洋海军因自身利益迟迟不支援北洋海军,致使北洋海军孤立无助,一败涂地。

洋务运动时期,在海军建设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进行了大规模的海军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促进了中国海军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同时也为我国的现代化海军建设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曾国藩.曾文正公全集·奏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2]“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海防档(甲)购买船炮[Z].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57:115.

[3]李书源.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Z].北京:中华书局,2008.

[4]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二)[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5]李鸿章.李文忠公奏稿(第20卷)[M].南京:金陵书局,1905:1.

[6]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奏稿(第6册)[M].长沙:岳麓书社,1992:188.

[7]张侠,等.清末海军史料(上)[Z].北京: 海洋出版社,1982:31.

[8]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刘坤一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59:1792.

[9]中国史学会. 洋务运动(八)[Z]//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466.

责任编校:徐希军

中图分类号:K256.1;E2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730(2015)05-0118-03

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5.05.027

作者简介:李芳林,男,河南沈丘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4-17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11 10:42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51111.1042.027.html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指导思想
浅析洋务运动在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洋务运动的历史地位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关于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的思考
浅谈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三十年来初中历史教科书中洋务运动评价内容的演变
新时期军队建设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创新与开拓
毛泽东局部战争战略指导思想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