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小芳,毛新华
(1.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科研事业发展处,湖北 武汉 430205;
2.华中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易小芳1,2,毛新华1
(1.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科研事业发展处,湖北 武汉 430205;
2.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培养多样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传承技术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为例,总结了该校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的具体做法,分析了存在问题,并从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学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建设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践
*基金项目:武汉市教育局课题“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140)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批示中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指出:坚持产教融合发展。走开放融合、改革创新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道路,实现职业教育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高职院校培养多样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传承技术技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在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具体做法
(一)创新体制机制,做好产学研协同创新顶层设计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在市人民政府主导下,成立了由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学校等会员单位代表组成的办学理事会,为产教融合搭建了框架平台,密切协调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展了技能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技推广,形成了政府组织主导,行业有效指导,企业和学校主体参与的产教多方协作机制。在办学理事会基础上,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路径,成立湖北省信息技术职业教育集团和武汉电子信息职业教育集团。以合作项目为依托,以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为纽带,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形成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多层次、立体化合作体系。为深化校企合作,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搭建了合作框架平台。
(二)强化制度建设,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顺利开展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促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手段。为调动教师与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并合理规范教师的权益,学校相继出台了《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专业教师企业顶岗实践管理办法》等制度,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并将科技成果转化业绩和产业化效果作为教学考评、科研工作考评及技术职称晋升和分配激励的重要指标。在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学校还提出:在不放弃知识产权所有权的前提下,收益权出让给学校科技研发者。
(三)搭建研究平台,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实质运行
一是成立科技创新机构。成立了3个应用技术研究所和2个管理与服务研究所,促进了资源整合,为学校教师提供了加强创新、技术开发与咨询、社会培训与服务的产学研用技术服务平台,提高了学校教师服务企业的技术能力。二是建立科技创新团队。成立了12个科技创新团队,开展科学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及社会培训等工作。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科技项目研究,提高了产学研科技研发能力,提升了学校科技创新及社会服务水平。三是扶植科技创新项目。学校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鼓励教师通过申请校级“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项目”形式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为校外企业进行技术开发与服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教师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赢得了市场竞争力,同时,自身的科研及技术服务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升。
(四)深化校企合作,催生产学研协同创新各项成果
学校依托“名师工作室”、研究所等平台,积极与共建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承担企业产品研发、技术开发等科技攻关任务。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及时出台促进合作、共谋发展的各项有利政策。主动对接市科技局寻求项目支撑和资金支持,每年举办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经验交流会,对校企合作成果进行实物展示,积极营造深化校企合作、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氛围。在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坚持产、学、研、用一体,不仅做到了实验室与教室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员工合一,还成功孵化一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如学校与武汉英纳氏药业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研发中心,共同研制的肽类产品、新杀毒菌剂、新辅料产品带动数亿元产业投资。学校与武汉弗莱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中,成功研发的新产品为企业带来了上千万元的后期销售合同。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升了教师技术研发能力和水平,深化了专业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不够,重大成果较少
目前,学校具有学术领导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和成果不多,专职进行科学研究人数和专职科研机构数量明显不足,学校杰出科研人才与高水平科研团队偏少,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教师服务企业发展积极性不够,
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加强调多个主体间的协作关系,以及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共享。参与主体间是根据各自不同的目的,充分发挥功能互补优势,有机配合,无缝衔接,以实现目标。而学校部分教师对大项目、大成果信心不足,致力于技术开发、服务企业需求的意识不强。另外,学校现有教授17人,副教授191人,但是参与到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比例不高,如果50%以上副教授和80%以上教授都参与到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中,成果会更丰硕,规模效应也会突显。
(三)科研投入产出比偏低,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
学校每年培植大量技术开发与社会服务项目,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仅有10%左右的项目实现了成果转化。另外,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知识产权转化率较低,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对策与思考
(一)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
高职院校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充分营造氛围,保障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健康持续发展。一是完善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办学理事会、职教集团的作用,联动政、行、校、企、社各方力量,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在人才、设施、师资、培训、实训等方面优势共享、协调互补的联动运行机制。二是完善激励机制。协调政府主管部门出台激励政策文件,平衡各方主体间的利益,明确参与各方主体的职权、人员、资源、成果、知识产权等归属及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充分调动参与协同创新各方主体和成员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三是完善考核机制。要发挥政府主管部门调控评价作用,形成定期评估制度,对政、行、校、企、社各方进行考核评估,作为主体的高职院校,更要对学校教师进行工作量和成效的考核,并与激励机制挂钩。
(二)加强学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一批优质高效的“双师”教师队伍,更需要一批杰出人才的创新与带动。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一是要筑巢引凤,加强高精尖人才的引进。要不定期向社会引进一批专业技术强、学术造诣深、行业影响大的特殊人才,带动学校专业、技术技能的发展。二是教师培训要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要完善教师顶岗实习培养制度,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锻练与实践,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三是设置“客座教授”、“客座技能大师”等岗位,鼓励企业技能大师、社会各领域专长人才到学校参与教学、研究,帮助提升学校教师技术技能水平和专业课程建设水平。
(三)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载体建设
高职院校在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作中,除了完善体制机制,充分释放活力,提高教师素质,着力解决内生力,还要积极搭建平台,夯实工作承载力。一是要依托研究所和科技创新团队,面向科技前沿、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鼓励产出标志性成果。二是要组建地方、行业产业技术联盟,共建技术公共平台,共同承担国家或行业课题,共同申报行业或国家奖项。同时,与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并为之提供技术转让、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技术咨询等服务。三是建立学校科技产业园或创新创业中心,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利用产业园和创新创业中心开展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教、学、研、用一体,在技术研发的同时,开展成果转化,提高成果转化率。四是建立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学校现有平台为基础,积极申报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研究中心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进行技术研发,共同培养学生,共同合作转化成果。
参考文献:
[1]许劲松.产学研协同创新与高职教育发展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
[2]徐冬冬.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校科技,2015(4).
[3]胡春林.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推进方向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12(25).
[4]曾文良,等.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实践与探索[J].中国轻工教育,2014(3).
责任编辑:游涛
作者简介:易小芳(1982-),女,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高等教育学;毛新华(1959-),男,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纺织科学与工程。
收稿日期:2015-10-13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890(2015)04-00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