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坚守: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发展

2015-03-20 09:59靖国平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发展

靖国平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信息化的提出始于20世纪60年代,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随着信息化的提速式和扩散式发展,教育信息化被迅速提上议事日程。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全球教育领域正在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教师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障。在此背景下,迎接教育信息化,创新信息化教育,在变革与坚守中寻求非颠覆性、非革命性的平衡发展生态,是信息化时代教师发展的价值选择和合理路径。

一、传统意义上教师职业的主要特点

教师作为一种古老而稳定的社会职业,已经存在数千年。几千年来,教师以口耳相传、言传身教等方式,向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传递知识、经验、技术和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教师的社会角色、职业特点及其劳动方式虽然历经时代变迁的影响和洗礼,但自“班级授课制”产生以来,未曾遇过颠覆性的冲击与挑战,总体变化不大,保持着非常稳定一贯的生存状态。在漫长的社会变迁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教师的职业生命抑或生存方式大致上可以称作“知识化生存”,甚至“教科书生存”。这种生存样式赋予教师特殊的社会地位,给教师的社会角色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概而言之,教师这种古老而稳定的职业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教师的直接贡献来说,基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发展需要,通过“传道、授业、解惑”等方式方法,教师使学生在知识、学业、思想、情感和人格等方面获得发展,获得自立能力和独立精神,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教师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学生,促进人的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教书育人”是对教师工作的高度概括,教师既是“教书先生”,也是“育人先生”。

2.从教师的劳动方式来说,主要是说教、教导,耳提面命,言传身教。教师在相对固定的教室里以及其他特定的育人场所,通过口头讲授、“黑板”板书、动手操作等形式,讲解、演示、传授系统、可靠或者规定的知识,专门的技能和特定的文化。教育工作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成长的直接影响。由于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以及相应的教育制度和社会文化方面的保障,教师在学生面前具有知识和身份的双重权威。

3.从教师与学生关系来说,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主导,教师的教导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导行为指导学生的学习行为。同时,教师的人格特征(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始终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成长的。

4.从教师的职业发展来说,主要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集体中,通过富有经验的年长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来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个体的职业动机、专业悟性和综合素质尤为重要。同时,年长教师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权威,他们对年轻教师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教师成长需要自主习得,日积月累,付出艰苦的努力,优秀教师的成长周期较长。

5.从教师的职业境界来说,教育工作是一种基于个体经验的积累和教育智慧领悟的艺术。真正伟大的教育工作是一种饱含知识传承、人格塑造和智慧生成的劳动,教师职业的使命在于引导学生“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人格”。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反思、实践和修炼,从传播知识到启迪智慧,从启迪智慧到点化生命。优秀教师的成长具有个体性、阶段性、人格化、本土化等方面的特点,最好的教师通常就是最优秀的自己,他们往往难以模仿、复制。

二、信息化对教师生存方式的冲击与挑战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信息化”概念的提出虽然只有短短几十年,但信息化发展进程非常迅速,信息化浪潮来势汹涌,势不可挡。通常,人们认为信息化主要指信息技术化。其标志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笔者认为,从教育的视角和立场来看,或者从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直接影响的角度分析,当代信息化包含四个相互耦合、互为一体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路径:“知识信息化、信息技术化、技术工具化、工具智能化”。这四个方面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生存方式产生着强烈的冲击与挑战。

1.信息化弱化了知识的权威性,同时降低了教师的威信和地位。长期以来,教师作为法定知识的代言人和学生成长的直接责任人,在学生面前具有很高的威信和很强的控制力,这是教师成为课堂教学中心的一个主要原因。信息化的到来,打破了教师对于知识的垄断地位以及对于学生学习行为的直接控制,“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信息化特征,要求教师放低姿态,调整心态,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和分享知识,教育教学更加趋向于民主、协商、对话。教师的“传道”不再仅仅是“布道”———传播知识,而且更加倾向于同学生一起“论道”——商讨知识。当今的教育范式正在从传统的面授教学急剧拓展,兼容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由此,传统的“集权式学习”需要过渡到“扁平式学习”,后者使教室里的权威从自上而下的等级集权制变为互惠相连的民主制。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课堂、学校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单一渠道,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信息化时代存在两类教师,除了“自然生命形态的教师”之外,还有“人工智能形态的教师”——数字化教师,甚至机器人教师。

2.信息化强化了经验的间接性,他人的直接经验可以转化为本人的间接经验或者虚拟现实经验。身处信息化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教师本人的知识经验不再像从前那样神秘、难得和可贵。学习者运用智能化技术,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获取各种知识、信息和经验,从认知图式、心智结构、行为方式等方面构建个体生命与信息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以获取个体多维、快速和充分地发展。同时,信息化改变了传统的课程形态,拓展、丰富了学生的认识视野和学习资源,强化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近年来,美国教育部门已经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和大学课堂引入“智能电网课程”。这种从理论学习转向生产实践的课程,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发展性、劳动生产性以及参与社会管理的价值和意义。而教育机构则需建立与这种变化相一致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估体系,形成学习、生产、生活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以保障学习者的学习、生产活动与发展之间的一致性。

3.信息化提升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改变了教师教导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秩序、结构和模式。有研究者指出:“与传统课堂教学环境下的学习相比,技术密集型的非线性学习具有学习时间的碎片化、学习空间的多样性、学习内容的离散性、拖拉式的信息传递、知识建构的主动性等重要特征。”[1]2~3随着数字化、交互式、协作式、虚拟化、扁平化(网络社会互助共享式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崛起,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渐趋个性化、多元化、非同步性和非连续性,教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自组织学习能力。教育信息化迅速提升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改变了教师教导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秩序、结构和模式。例如,以信息化为依托和前提,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导教、以学促教、化教为学、以学习者为中心”等教学理念,MOOCs(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微型课程、翻转课堂、分散合作学习等新兴课程与教学形态的产生,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时空结构和生态秩序,并促使师生关系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改造、重组。信息化加快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

4.信息化改变了学习的空间、时间、内容、环境以及价值和意义。国际互联网掀起的“数字化学习”风暴风靡全球,新的“We all learn”学习时代正在到来。信息化所产生的“数字化、形象化、色彩化、虚拟化、立体化、动漫化”等学习形式层出不穷、丰富多样,带来了全新的“视听革命”。信息化以“全息性”彰显其独特魅力,如各种图片、音频、视频、超链接资源、三维空间、3D打印技术的运用,给人类学习活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今天,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开放平台,在任何自我能支配的时间、任何能上网的地点,以任何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内容。学习无处不在,学习无时不在,学习者可以同任何他人、团体一起学习。在学校教育体系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同伴互助合作,学习者可以运用云计算、云教育、大数据、大资源等互联网交互平台,采用书本学与网络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现在线学习、网络课堂学习、远程学习。

美国著名学者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在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的时代,人类需要将生物圈变成学习环境,学习是“分散”与“合作”的结合体,学习是具有鲜明社会特性的经历及其分享,学习的深刻意义在于改善自我与环境的交互关系,不断反思、发现、建构新的个体生命。另外,信息化打破了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壁垒,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纵向衔接、横向沟通,通过创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构建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三、变革与坚守:当代教师发展的智慧选择

当今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发展,需要在变革与坚守之间寻求一种积极、渐进、有序的平衡,以避免不应当出现的突变、迷惘和混乱。变革是前提、基调和大趋势,坚守是立场、原则和本分。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发展,需要在变革中坚守,在坚守中创新。在知识信息化、信息技术化、技术工具化、工具智能化的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宗旨是:从“知识化生存”转向“信息化生存”,进而产生二者的有机结合———“智慧化生存”。

(一)变革

1.职业观念: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选择、组织有效教育资源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最优化服务。在“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信息化时代,教师的工作属性将发生重要变化,他们不再是法定知识的化身和替身,不再是知识的“二传手”或“搬运工”。教师工作的性质和方式需要体现新的职业观念即“以生为本、服务至上”,从“权力控制”转向“民主协商”,从“指令教学”转向“服务学习”。各级各类教师都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组织教育教学,创设新的适合学生成长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情境,从知识中心转向问题中心,从教学中心转向发展中心,为改善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产出和学业质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当今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新工具、新媒体不仅带来了技术工具层面上的革新,还愈来愈冲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目前新兴的“分散合作学习”保留了传统教学的一些特点,如强调学生个人自学。但更加突出运用互联网媒介技术,在自主、分散学习基础上的互助、合作、共享学习,这种学习旨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交换信息、思想、技术和经验,它将会引发一场“课堂上的革命”。正如杰里米·里夫金所强调的,“传统主导的教学方式从上而下,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竞争性而且独立自主的个体。现在兴起的分散式合作教育方式,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社会属性。新的观点认为智力不是可以继承的或者积累的智慧,而是分布在人们中间的一种共享的经历。新的学习方法反映了年青的一代在开放的学习空间里和社交网站上学习和分享信息、想法和经验的方式”[2]255。

2.职业本领:在信息化时代和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寻求信息的意义和判断信息价值的能力尤为重要,指导和帮助学生在信息世界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并积极地构建个人与他人以及社会的良好互助关系,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资源、工具、环境的有效组织者、创生者,成为优秀的教育信息资源管理者和评价者。虽然教师不需要像过去那样拥有“一桶水”或者“一缸水”,但却需要将海量的知识信息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将可能的学习资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情境,将潜在的学习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学习条件,并且能够“简化、净化、优化、平衡”各种学习资源、工具和环境,以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全面、健康的发展。这种新的工作目标和方式较之过去更具挑战性,更加复杂,更有难度,更考验教师的教育智慧。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将更加迅速,优秀教师的成长周期将会缩短。

3.职业进步:信息化时代要求教师具备自主发展、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素养和能力,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数字媒体技能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基本达到教育技术能力规定标准。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按照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专项培训的要求,湖北省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计划到2017年底,完成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一轮全员培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推动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除了参加各种培训之外,教师个人的自主学习、与同伴合作学习包括向学生学习,都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4.职业境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教师不仅要掌握渊博的教育知识和娴熟的信息技术,更需要具有卓越的教育智慧和育人艺术。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依靠、借助信息技术,但更要超越工具理性,摆脱技术依赖,要警惕教师演变成为机械的、肤浅的甚至盲目的“信息操盘手”。越是身处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化时代,越是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尤其是人的发展的个体性、差异性、阶段性、开放性等特点。如何有效地将知识、信息、技术、工具加以整合并合理的运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思维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新时代教师的主要工作职责。信息化时代教师的职业境界决非“数字化教师”,而是“智慧化教师”。“智慧化教师”提升、超越了“数字化教师”,他们是教育知识、信息技术、教育艺术的有机结合体。

(二)坚守

英国机器人学教授马丁·史密斯曾撰文指出,未来最有可能被机器人取代的十种工作是:火车司机、汽车司机、医院护工、宇航员、清洁工、教师、实验室技术员、药剂师、保安、飞机驾驶员。虽然机器人充当教师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机器人完全取代教师则是不可能的。因为教育是人对人的影响,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交往活动。机器人的功能是辅助性的,而非主导性的,机器人背后的技术支撑力量还是人。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既要顺势而为,与时俱进,同时要坚守教育的本质特点和基本规律,让教师的劳动充满生命活力、艺术魅力和智慧探险,这是一项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1.教育活动在本质上是人对人的直接影响,是人与人之间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合作、交流和对话。即使在互联网时代,师生之间的直接交往仍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方式。虽然信息化时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不再具有绝对的“控制权”,学习可以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但正因为如此,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反而更加需要教师的陪伴、引导和点拨。不论是理智的教育活动、制度化的学习生活,还是对学生成长的关注、关心与热爱,都需要教师身临其境、亲历亲为。无论何时,在制度化的学校教育背景下,甚至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师以及同学的陪伴,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阶段性成长、自组织学习能力的提升也都需要教师引导和同伴互助。

虽然互联网前所未有地拓展了学习者的认识视野和知识领域,引发了具有革命性的自主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和灵巧学习,但一个愈来愈引人关注的现象是,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注意力分散”的时代。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当今时代上网刷屏成瘾日益严重,我们正在成为“数字时代的金鱼”(在鱼缸里不停甩尾游动的金鱼的注意跨度是9秒)。注意跨度是不分心地集中精力于一项任务的时间长度。2013年美国人的平均“注意跨度”是8秒,这个数字在2000年是12秒[3]。而教育教学活动需要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专注于某个知识或者问题,以有效地保证学习质量。由此可见,教师的直接引导、干预以及团体组织的互助学习、基于共同目标的学习等,是学生有效发展的根本保障。

2.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和人的发展规律,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追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尤其是学生发展的融合、转化,避免技术至上和技术泛滥。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推动学校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工具、教学环境的深刻变革,新的教育教学范式表现出个体性、持续性、普适性和开放性等重要特征。然而,外在学习条件、资源、环境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并不必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逻辑起点在于: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和人的发展规律。如知识的系统性、严谨性、结构化和人的发展的阶段性、个体性、主体性,等等。假设当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一切新变化是教育活动的外部因素,那么知识的内在逻辑和人的发展规律则是教育活动的内部因素。只有在外因与内因相互一致、有机统一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和教育,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3.坚持教育技术与教育艺术的统一。当前,技术进步正在全面、深刻地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影响着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最近某项目组指出,“新技术和新理念将持续引发各国教育教学创新。在创新学习方式方面,智能机器人将成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伙伴,3D打印技术将颠覆学生的动手实践,体感技术将引发学生互动学习的新体验,教育游戏将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社会性虚拟社区将支撑学生大规模的合作学习”[4]。显然,新的学习工具、学习手段正在冲击、改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教学生态,数字化学习、虚拟化学习、游戏化学习等正在冲击、改变着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在这种背景和形势之下,如何坚持教育技术与教育艺术的协调统一,将学生的学习引向差异学习、深度学习、智慧学习和实践学习,让教师的教学工作成为体现主体性、审美性、愉悦性、创造性的育人艺术,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4.教师个体与教师团体发展的统一。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不仅要追求个体自主发展,不断寻求专业自我,同时需要通过“教师学习共同体”谋求更快、更好、更有价值的发展。教师不仅要“独学”、“自学”,同时需要“对学”、“群学”。正如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中所强调的,“分散合作学习”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将它称之为“网络社会互助共享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能够充分体现成人教育的经验性、合作性和责任感。事实上,信息化时代成年人的学习方式将走向扁平化、民主化、个性化和团体化。教师只有不断地互助合作学习,只有“在一起共同学习”,才能真正地交流、体验、分享教育的快乐、魅力和智慧,也才能让工作和生活更美好,并不断保持人性的健康状态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著名编辑和出版人凯文·凯利在《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一书中提出了“蜂群思维”的重要思想,主张“群体被看作是一种自适应的技巧,适用于任何分布式的活系统,无论是有机的还是人造的”[5]18。非洲有一句很有名的谚语:如果你想走得更快,就独自行走。如果你想走得更远,就结伴而行。

[1]王继新,等.非线性学习: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钱炜.我们正在成为“数字时代的金鱼”[J].中国新闻周刊,2014,(6).

[4]黄蔚.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十大趋势[N].中国教育报,2014-06-16(22).

[5]凯文·凯利.失控——全人类的最终命运和结局[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