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自信的哲学观照与概念辨析

2015-03-20 10:43周珂韩佳佳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内化客体信仰

周珂 韩佳佳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政治系,辽宁大连,116001)

价值观自信的哲学观照与概念辨析

周珂 韩佳佳

(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政治系,辽宁大连,116001)

“价值观自信”引发了当下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热议。从哲学视角对价值观的内涵、形式、主客体辨析,价值观自信是人对自身价值观和价值观念的肯定性的自我评价,它是人所具有的最根本、最稳定的自信形式。价值观自信与价值观认同、价值观信仰,既相互区别、独立存在,又相互作用、密切联系,价值观自信处于价值观认同和价值观信仰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价值观自信;价值观认同;价值观信仰;哲学观照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自信是力量的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今日中国,价值观自信彰显了我们党、国家和人民,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信心与勇气。而研究价值观自信,已经成为社会实践和时代发展所提出的重大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价值观自信的哲学观照

价值观自信(self-confident of values),即价值观的自信、价值观念的自信,这是从字面上最直接、最简单的理解。相对于自信而言,人们对价值观自信比较陌生,它是人对自身价值观和价值观念的一种肯定性的自我评价,是人们自信心的核心和根本。

(一)价值观自信的概念澄清

“价值观自信”由“价值观”和“自信”两个词构成。首先是关于“自信”的概念。自信,是人对自身存在的肯定性的自我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的价值的看法和观点。自信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机制和意识形式,在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关于“价值观”的概念。价值学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关于价值观的概念在哲学界已经没有太大的争议,这里无需赘言。但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价值观”与“价值观念”是有区别的。一般而言,价值观和价值观念可以作为同一概念来使用,人们不必加以特别仔细的区分。但是严格地说,价值观与价值观念二者的区别在于: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抽象的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而价值观念是关于价值的具体的暂时的一般看法和零散观点[2]。至于本文中的“价值观自信”,则既是指价值观的自信,也是指价值观念的自信。具体来说,当对人的价值做出稳定的抽象的自我评价时,就会形成价值观的自信即价值观自信的“整体自信”,也可以称为“抽象自信”、“稳定自信”、“全面自信”、“总自信”等;当对人的价值做出暂时的具体的自我评价时,就会形成价值观念的自信即价值观自信的“具体自信”,也可以称为“局部自信”、“部分自信”、“暂时自信”、“分自信”等。简言之,价值观自信包括“整体自信”和“具体自信”,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先有具体自信,再有整体自信,具体自信是整体自信的前提基础,整体自信是具体自信的抽象升华。其次,整体自信比具体自信更理性、更根本,是对具体自信的抽象和概括;具体自信比整体自信更感性、更直观,是对整体自信的具象和体现。再次,就具体某一个或某一种价值观自信而言,整体自信与具体自信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是一个“具体自信—整体自信—具体自信”的变化过程。在社会实践中,对一个人、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而言,价值观自信的整体自信可能只有一个,但具体自信则必然有许多,且是多样的、变化的、相互交织的;对一个活动领域、社会阶层或职业岗位而言,价值观自信的整体自信会表现为具有不同特点的具体自信,且这些具体自信是受整体自信所支配的。所以,价值观自信中整体自信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导的决定性作用;具体自信位于次要地位,发挥能动的辅助性作用。概言之,价值观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的自信。

(二)价值观自信的哲学规定

众所周知,价值观作为人们评价客观事物属性、功能、作用、意义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人们判断万事万物真、善、美的价值尺度以及改造世界、改造自己的行为标准,对于人们社会实践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深远的。但是,由于价值观具有间接性、抽象性的特点,它总是“隐藏”在人们头脑中潜移默化地指挥着人们的实践活动,以至于人们很少能够自觉地反省和评价这个隐形的“指挥官”,即人们很少认识和评价人自身的价值观。由于某种原因并在某种条件下,当人们开始反省和审视人自身的价值观时,即把人自身的价值观作为评价活动的客体时,关于价值观对个人、他人和社会“是否具有价值”、“具有多大价值”、“如何实现价值”等一系列问题,便会常常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中,经过一段时间的社会实践和理性思考,人们终于有了答案——形成了关于人自身的价值观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如果这种关于自身的价值观的自我评价是肯定的、积极的,那么价值观自信便产生了。所以,结合上文自信的哲学范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哲学范畴的价值观自信是指人们对自身的价值观和价值观念的肯定性的自我评价,其核心和根本是对自身的价值观的自我评价。毫无疑问,价值观自信既可以看作是动词,即一种认识过程、一种评价活动;也可以看作是名词,即一种判断结论、一种价值观态度。到这里,我们不妨比较一下自信与价值观自信:一方面,价值观自信属于自信,它们具有很多相同点: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都是一种肯定的自我评价,它们评价和判断的并不是客体本身,而是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意义,也就是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它们都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都存在性质、程度、界度、种类等方面的区分,都是在对客体认知基础上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都有主客观的评价标准,并且当把它们看作是评价结果时都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另一方面,价值观自信是自信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们具有一些不同点:两者客体不同,自信的客体是人自身,包括了人的能力、意志、身体、价值等几乎所有方面,其核心是人自身的价值;而价值观自信的客体是人自身的价值观和价值观念,其核心是人自身的价值观。如果把自信和价值观自信都看作是一种评价结果和判断结论,那么自信是一种价值的价值观,而价值观自信是一种价值观的价值观。

(三)价值观自信的主体与客体

说明价值观自信是什么,就要说明其主体、客体及其辩证关系。(1)价值观自信的主体。价值观自信的主体是“人”,这里的人不仅是指一般主体意义上的人,而且是指具有价值观认知、进行价值观评价、从事价值观实践的人。主体可分为个人、群体、社会乃至人类等不同形式,这就决定了价值观自信可分为:个人价值观自信、群体价值观自信、社会价值观自信、人类价值观自信等不同形式。价值观自信离不开主体,没有主体的价值观自信是不存在的;同时,价值观自信也会反作用于主体,指导主体对价值观进行选择,为主体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2)价值观自信的客体。价值观自信的客体是“人自身的价值观”,这里“人自身”是限制词,“价值观”是核心词。客体分为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显然,价值观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意识形态,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精神客体,即一种以物质形式为外壳和载体的观念及观念体系,如同科学理论、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所以,价值观自信的客体是一种精神客体,这也是它区别于一般评价活动的最大特征。价值观自信离不开客体,任何把价值观自信归结为纯粹个人的兴趣、爱好、情绪或心理产物的观点,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认识;同时,价值观自信揭示了客体的价值,反映和表现了人自身的价值观对个人、他人、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并且通过主体的评价对客体的形成、发展、完善发挥着积极的规范作用。(3)价值观自信主客体的辩证关系。如同其他范畴的主客体一样,价值观自信的主客体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即“人”总是根据自己特定的目的和需要自觉地评价“自身的价值观”;同时,客体也会反作用于主体,即“自身的价值观”以其科学性体现价值性、以其价值性决定体验性,最终满足“人”的特定目的和需要。当然,价值观自信主客体的辩证关系也是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得以实现的。

二、价值观自信与价值观认同、价值观信仰

价值观自信在价值观的整个复杂而漫长的形成过程中,究竟处于什么地位、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应该说,价值观认同、价值观自信、价值观信仰是价值观评价阶段的三大环节,价值观自信是价值观认同与价值观信仰之间的中间环节,它对强化价值观认同和形成价值观信仰起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说明价值观自信是什么,就要进一步说明价值观自信与价值观认同、价值观信仰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价值观认同

认同,这个词在政治理论界现已比较流行。那么,什么叫认同?什么叫价值观认同?认同,即认可和同化,也是一种肯定性评价活动。价值观认同,是指人对某种价值观的认可和同化,即人承认某种价值观的科学性和价值性,许可并接受其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形成价值共识的内化过程。由于认同的对象不同,价值观认同分为“社会认同”、“他人认同”、“角色认同”[3]:社会认同,是指一个人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任何社会都有特定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认同并形成统一的价值共识是整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他人认同,是指一个人对他人价值观的认同。它对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价值平衡的调节作用,既尊重每个人的价值需要,又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认同与和谐;角色认同,是指人对与自己社会角色相对应的价值观的认同,即对角色价值观的认同。每个人所担任的社会角色都代表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身份,与之相对应也都具有不同的价值要求和价值规范,人们只有认同这种角色价值观才能符合社会对个人的角色要求和角色期待。当然,价值观认同说到底是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同,因为无论是他人价值观,还是角色价值观都来自社会。要进一步说明价值观认同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地位和作用,就需要进一步说明价值观认同的任务。许多学者认为,价值观认同的任务就是完成人对社会价值观的内化过程。具体来说,在价值观认知的基础上,一个人对某种社会价值观具备了一定的主体认知、客体认知以及价值观态度,通过在社会实践中的评价活动,认可并接受了这种社会价值观所包含的价值追求、价值规范、价值目标等内容,获得了某种程度的价值共识,完成了由“他的价值观”到“我的价值观”的内化过程。但是应该说,价值观认同完成的这个内化过程,只是对社会价值观的一定程度和一定层次的内化。人对价值观的评价具有很多不同的程度、层次和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把价值观评价分为“低级评价”、“中级评价”、“高级评价”。那么,由不同级别的价值观评价所完成的价值观内化,相对应就可以分为“低级内化”、“中级内化”、“高级内化”。当然,这是一个便于学术研究的简单划分,它们之间还有很多层次和级别。所以,价值观认同由于其评价程度、层次、级别的限制,其完成的价值观内化准确地说只是一种“低级内化”,还需要其他更高级别的价值观评价环节不断进行强化和升华,从而完成人对社会价值观的“中级内化”和“高级内化”。

(二)价值观自信

价值观认同之后,就是价值观自信。前文所述,价值观自信是人对自身价值观的肯定性的自我评价,表达的是人对自身价值观的信任、预期和坚持;而价值观认同是人对社会价值观的肯定性的外向评价,表达的是人对社会价值观的认可、接受和同化。也许有人就会问,既然价值观自信与价值观认同都属于肯定性评价活动,那么两者有区别吗?又是什么关系呢?

价值观自信与价值观认同是相互区别、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两者的区别:一是客体不同。价值观自信的客体是人自身的价值观,即“我的价值观”;价值观认同的客体是社会的价值观,即“他的价值观”。二是向度不同。价值观自信是人对自身价值观的内向性的自我评价,是从价值学角度观照人的自身,强调自尊、自爱、自重;价值观认同是对社会价值观的外向性的对他评价,是从价值学角度观照社会要求,强调同知、同意、同行。三是程度不同。尽管两者属于肯定性评价,但对客体评价程度不同。价值观认同只是表现为对客体的承认、接受和共识,即“我承认它是对的,我愿意接受它”,其活动目的和结果在于“同”,是一种“低级评价”;而价值观自信表现为对客体的信任、预期和坚持,即“我相信它是对的,我一定秉持它”,其活动目的和结果在于“信”,是一种“中级评价”。“同”不一定“信”,“信”必定先“同”,价值观自信的肯定程度明显高于价值观认同。

价值观自信与价值观认同两者的联系:一是客体的继承性。价值观自信的客体“我的价值观”来自价值观认同的客体“他的价值观”,前者是后者同化的结果,后者是前者产生的来源,即先有对“他的价值观”的认同,才能有对“我的价值观”的自信。二是实践的统一性。虽然价值观自信与价值观认同是两种不同的评价活动,但两者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都来自于实践、受实践检验、向实践转化,并都作用于实践活动。三是作用的相互性。两者是相互作用的,价值观认同是价值观自信的前提和基础,价值观自信是价值观认同的强化和升华,没有价值观认同,就不会产生价值观自信;没有价值观自信,价值观认同就难以巩固和持久。

总之,价值观自信与价值观认同是对立统一的,既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也不能混淆了两者的关系。换言之,两者在价值观评价中是不可替代的,价值观认同实现了人们对价值观从“认知”到“评价”的过渡,完成了价值观的“低级内化”;而价值观自信则以一种更高的评价程度完成了价值观的“中级内化”,开启了价值观评价的最高境界——价值观信仰。

(三)价值观信仰

古往今来,信仰都是一种伟大的力量,即使它是不科学的、错误的,也不得不令人肃然起敬。那么,什么叫信仰?什么叫价值观信仰?信仰,即信服而崇仰,它是最高程度的肯定性评价活动[4]。价值观信仰,是指人对某种价值观的信服而崇仰,即人们对某种价值观极度信任、崇拜和敬仰,并把它作为终生所信奉的根本准则和价值追求,是一种价值观的“高级评价”。价值观信仰之所以是“高级评价”,主要有以下三个特性。

第一,价值观信仰是精神世界的核心力量。信仰不仅是一种评价,更是一种执着追求;信仰超越了心理的范畴,闪耀着思想和信念的光辉。纵观人类社会历史,无论是早期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还是曾统治精神世界的宗教迷信,还是当下对科学技术的孜孜探索,甚至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意识形态,这些“信仰”无不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根本判断和价值追求。价值观信仰是人类改造精神世界的永恒主题,是人们精神世界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支柱。它能够调动人的全部身心,包括意志、情感、智慧和力量去为之奋斗,这种巨大磅礴、持久永恒的精神动力令其他评价形式“望尘莫及”。

第二,价值观信仰是价值观评价的最高形式。一是,评价客体是高级的。不是所有的价值观念都可以形成价值观信仰,只有根本的“真正”的价值观才能成为价值观信仰的对象;而价值观认同和价值观自信的客体,则可以是具体的价值观念,比如价值观自信的“具体自信”。二是,评价程度是最高的。价值观信仰不仅是对价值观的一般的信任和相信,更是对价值观的极度的崇拜和敬仰,其评价程度达到“仰”,大大超过了“信”,几乎达到了评价程度的“极限”,是价值观的“高级评价”;而价值观认同和价值观自信则处于对价值观的认可和相信的程度,即只达到“同”和“信”的评价程度,是价值观的“低级评价”和“中级评价”。再次,社会作用是强大的。与价值观认同和价值观自信相比,价值观信仰更具有系统性、唯一性和彻底性,它是由人们的全部社会条件、经历和知识以及能力所决定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多次的探索、总结和反省才能够形成。所以,价值观信仰具有更强烈、更广泛、更持久的社会作用。

第三,价值观信仰是价值观实践的强大动力。价值观实践是价值观评价的目的和归宿,价值观信仰使人们在获得正确的价值观认知和深刻的价值观评价的基础上,充满了进行价值观实践的意志、感情和愿望,并将对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凝聚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价值观信仰作为价值观评价和价值观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推动价值观评价付诸于实际行动的“发动机”[5]。

综上所述,价值观自信是人对自身价值观的一种肯定性的自我评价,它是人所具有的最根本、最稳定的自信形式。“价值观”和“自信”对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事业都是十分重要的,这就决定了“价值观自信”对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也许那些十分自信的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我们必须要说——真正的自信在于价值观自信!另外,至于价值观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价值观自信与文化自信的关系,说到底是价值观与这些概念的关系问题,学术界相关的论述已经比较多了,这里就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价值观自信与价值自信的关系。首先,两者的区别是价值观自信的客体是“人自身的价值观”,价值自信的客体是“人自身的价值”,即两者的客体分别是“价值观”和“价值”,显然不同;但是,如果把价值观看作人自身的一种精神属性和精神功能,而这种精神属性和精神功能本身也是具有价值的,那么“价值观”的价值就会包含在“价值”之中,这样价值自信就会包含价值观自信。当然,此时的价值观自信是价值自信的核心和根本。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解放军报,2014-02-26.

[2]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72.

[3]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145.

[4]高文武.认识活动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8.

[5][捷]弗·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M].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97.

(责任编辑: 弱水)

Values Confi dent Philosophical View and Concept of Speculation

ZHOU Ke HAN Jia-jia
(Deptment of Political Studies, Dalian Naval Academy, Dalian, Liaoning,China, 116001)

Nowadays,“values confident ”attracted extensive attention nationwide,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andmanyrelated research have been conducted. The paper proposed that values self-confi dence is one of his values and values of positive self-evaluation, it i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and most stable form of confi dence. Values identity, values of the confi dence and belief are interactive, close though they are different and exist independently..It is stated that values confi dence acts as a link between them.

valuesconfi dence ;values agree with ;values of faith ;philosophy view ; concept of speculative

D610/B18

A

2095-932x(2015)05-0026-05

2014年大连舰艇学院“2110工程”学术预研课题项目“青年官兵意识形态预警与评估系统研究”(DLJY-XY2014030);2015年大连舰艇学院“2110工程”学术预研课题项目“青年官兵价值观自信体系模型研究”(DLJY-XY2015036);2015年大连舰艇学院科研发展基金资助项目“新形势下加强我国海军外交运用研究”(DJYKYKT2015-22)。

2015-07-20

周珂(1979-),男,山东济南人,博士,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第一政工教研室讲师;韩佳佳(1981-),女,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生,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讲师。

猜你喜欢
内化客体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符号学视域下知识产权客体的同一性及其类型化解释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行动语义、客体背景和判断任务对客体动作承载性的影响*
旧客体抑制和新客体捕获视角下预览效应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