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吉市依兰镇北兴小学校 温 雅
编入课本的文章,是内容、构思、技巧皆具特色的范文,然而一篇或一段课文,仅是写作技巧的范例。要使学生通过这一范例的学习,能举一反三,熟练地将写作技巧运用于实际写作中,关键的环节在于消化。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消化吸收,促进从读到写的迁移呢?
一个动作、一副神态,一件事物,一种思想,往往用于选用词汇、构思形式、叙述手法和观察角度的不同、表达的感情,对读者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启迪程度也不相同。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抓住上述差异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加深认识,促进消化。比如小学在准确用词表达思想方面很有特色。教学时,可以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第一段时,我出示了以下两个句子让学生比较,让学生说说哪个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一是我呆呆地望着来交往往吊唁的人,心理非常悲痛。
二是我呆呆地望着来交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两句话都写我悲痛的心情。不同的是第1句写的概括,第2句写得具体。第2句中虽然没有涌现“悲痛”一词,但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我”极其悲痛的心情,句中不仅写出“我”如何悲痛,而且写出“我”悲痛的原因,情绪非常真实,因此,第2句比第1句写得好。另外,对于一些特殊句式的句子,可采用变换句式的方法加以推敲、比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一个症结句子“四周围黑沉沉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可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反问句呢?经过比较,学生能悟出:运用反问句能更强烈表达出鲁迅先生对黑暗的旧社会的仇恨之情。
语言教学任务之一是通过课文教学,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的写作技巧,按一定的中心思想,表达亲身经历或积累的生活现象。而展现在学生面前的课文、提炼和加工,已经由生活体验转化为文字体现,与生活原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教师根据现实生活中,有目的的组织学生对某一生活现象进行自我经历、观察、体验,使他们对这一现象所包含的内容、素材、细节等的多样性进行感知,然后围绕某一主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对再现生活进行思维、提炼、表达,这就是再现法。在这一方法运用中,应当要求学生眼看、耳听、脑记,然后将这些亲身经历按既定的要求写成文章或片断。例如,习作《记一次×××比赛》,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做一些游戏、表演,让学生参与并仔细观察游戏、表演的全过程,然后当场引导学生回忆游戏、表演过程中的各个情节、画面,讨论哪些是主要内容,要怎样写具体。经常运用再现法,对促使学生将生活现象与写作技巧进行有机结合,及时吸收消化十分有益。
进入中年级以后的学生,总喜欢自行阅读一些课外读物。但在阅读中,有的学生往往只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忽视了内容表达的技巧性,教师应当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进行精读。即指定或让学生自选具有某种写作技巧的文章、片断进行有目的、有思考地阅读,读后反馈。精读指导中,要注意立足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内,通过上一章节或前一篇课文中的体现和运用。例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作者以树木在四季中的变化为主线,辅之以自然现象和其他动植物的具体描写,来展示小兴安岭的美丽。据此,可以在教完春、夏季季节的段落后,引导学生自行阅读,体会这一写作手法在描写秋、冬段落的运用及体现,让学生自行归纳。二是在课外,即教师根据训练目标,提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在自己所拥有的读物中,选择出符合某种写作技巧要求的文章、片断,进行精读、归纳,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评讲。精读法有益于引导学生把阅读的重点从趣味性转移到技巧性,而写作技巧的消化,也就在选择、阅读、分析中得到。
说是写的先导和基础,说的过程,是学生知识的内化过程,它包括了对所说内容的提炼,对众多素材的取舍,对内容详略的安排,对结构层次的构思以及写作手法和词汇的运用。说好了才能写好。在帮助学生消化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口述训练,平时充分运用各种时机,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口述一件事、一个人、一种状物……例如,《放风筝》一文,学习了课文总分的构段方法后,可以以“热”“多”……为中心,用总分的构段方法让学生说一个片断,然后与学生一起对口述进行评析。口述法使学生在说、议、析中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完善充实,提高他们的判断、表达能力,达到消化巩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