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第五小学 吴彩峦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教师在上课时如果只讲究力求纯粹合理、合乎科学、逻辑,仅仅理智地教学,其效果并不会出色。我们的学生天真浪漫,思维处于朦胧阶段,对什么都充满着新鲜感,对什么都想尝试。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向往,他们愿意谈自己的人生感受。教师可凭借这一点,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用已知探求未知,用感性寻求理性,并最终能用所学知识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让语文课真正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知识来自生活,我们的课堂更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积累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与文本的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和年龄特点来加以引导,同时要承认学生对教
材的理解的差异性,也许有些学生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但是这
都是学生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认识来理解的,所以,我们应该给予肯定和引导,并在引导中让学生有更深层次的发现和理解,并借以提高其对生活的认识。总之,我们要搭建起生活桥的角色,不要以我们自己的生活阅历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也不要以我们对教材的把握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与教材交流,提高学生从感悟上入手,要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教材是一种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负担,建立起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我们要设计好教材这个诱饵,充分挖掘教材中学生发现不了或感受不到的艺术美和思想美,从生活走进教材,使学生感到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是艺术,思想的结晶,更要让学生萌发从教材中感受到这些东西的欲望,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获取知识,渗透情感。
学习文本重在情感体验,然而每个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后的情感体验不会相同,所以我会引导他们在生活世界中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在教学《争吵》一课时,在完成了教材内容的教学任务后,我是这样进行延续的:你和别人争吵过吗?当时你是怎么解决的?今天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你认为当时的解决方法对吗?现在你准备怎么去做?学生的情感立刻被调动了起来,说出了以前的做法,进行自我剖析,认识到了其中的不足,也谈出了今后的做法,有的同学还当场向同学道歉,使课堂变得“动”了起来。于是,这一课就成了学生学会与别人交往重要的课程资源。
近几年来,语文教材做了几次调整,选编了一些更符合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生活的好文章。许多课文中蕴含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感情,我们必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才能使学生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体验到教材中浓浓的生活氛围,进而领悟文章的意境美、人文美。
教材的知识是有限的,课堂教学也是有限的,然而知识是无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学生光学会教材是不行的,也是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上就是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利用教材,开发教材,使生活也成为课程资源。如我在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就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小村庄的树到哪儿去了?它是怎样变成人们的家具、工具、用具的?这样做有什么害处?再进一步引导学生,1998年的洪水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借此机会,让学生结为小组进行调查,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周围的环境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哈密东西河坝都有哪些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哈密是个缺水地区,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水资源节约水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走向课外现实生活中去。而且,使学生明白了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我们人类的生存,保护环境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使他们从小就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我和学生们进入了三年级,对于初次接触作文,他们总是有些无所适从,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根据
语文教学的实际状况强调语文课程的生活化,要求进一步密切语文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于经历过的事情印象是最深刻的。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活,观察生活。只有切实体会过了,才能写出肺腑之言;只有对生活充满热情,全身心投入,才能领会到生活的启示,巧遇写作灵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抓住生活中的闪光点,写好观察日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窥视到生活的角角落落,挖掘到深层的内涵,让他们热爱生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参与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写作文《中国传统文化》,为了让学生能写出具体的过程和细节,我组织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到生活中进行广泛的调查了解,亲自参与实践。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且还可以使学生观察、动手、写作的能力都得到相应提高。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语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对自己的生活世界、生活环境认识体验越深、越丰富,它对学习内容的感悟也就越深刻、越丰富。因此,我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的概念,让生活架起文本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让语文课真正成为一门融欣赏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