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开发区香江路第一小学 薛立琳
现如今,我们小学地方课程堂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新教法和新手段可谓千变万化、从出不穷。活动教学成为地方课程堂上鲜艳的花朵。但是,透过这开满鲜花的“新”课堂,问题也来了:为追求课堂气氛而活动一个接一个;为了活动流畅而忽视课堂的“生成”性……反思地方课程堂中的活动教学,我们是否应该改进呢?
在地方课程堂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体现课程的“活动性”特点,一节课中安排的活动一个接一个,可活动的有效性缺乏深度的思考和研究,不少活动是为了活动而活动,没有达成教学目标。
案例:教学片断《我从哪里来》
上课时,老师让4位同学分别戴上头饰小鸡、小鸭、老鼠、小鹿,另选一名学生扮演教材主人公大象爷爷,上台玩“点名点将”的游戏。
4个小动物都讲过后,大象爷爷对大家说:“他们讲的对不对啊?大家来评判。”
于是全体同学开始热热闹闹地讨论,由此导入学习主题:我是从哪里来的。
接着老师又用“击鼓传花”的游戏来选择学生交流课前调查访问爸爸妈妈的问题:“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教室又一次热闹起来。
反思:我们发现,老师为了导入新课,分享学生课前调查的目的,用心良苦地设计“点名点将”“击鼓传花”两个活动。不可否认,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但是,认真对照教学目标,我们发现第一个环节的教学花去了十多分钟,仅仅引出了主题。后来的交流活动中,采用了“击鼓传花”来确定发言同学。课堂上此起彼伏的鼓声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活动上,对交流活动本身关注很少。活动设计的形式冲击了内容,对达成教学目标没有多大的帮助。
对策:这是一年级的地方课程,低年级的孩子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色彩和图像兴趣最大,抓住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重新设计:课伊始,教师选取学生所熟悉的两种小动物不同的出生过程的录像,将孩子带入奇妙的生命世界。优美的旋律,新奇的画面,孩子们深深地被生命的诞生吸引了。教师自然地引出主题:我们从哪里来?这一活动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设计理念。
教学中,每个活动的创设都是前后依托的,前后环节相互映衬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推动教学。有的教师割裂了教学的环环相扣,导致活动缺少前后呼应,不能很好的体现活动价值。
案例:模拟体验活动“当一回妈妈”
教师话语导入:“妈妈怀着我们的时候,非常辛苦。今天,老师要请几个同学来体验一下。”教师请学生上台,反背书包,扮演“怀孕的妈妈”。学生按照教师的描述来做动作,如穿衣服,系鞋带,擦桌子、拖地板等。活动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活动,其他同学在一旁观看。活动过程中,在一旁观看的同学觉得扮演“怀孕的妈妈”的同学的动作很好玩,在下面嘻嘻哈哈。而这几位扮演“怀孕妈妈”的同学,有的自己也觉得很好玩,边笑边做动作;有的觉得难为情,别别扭扭地根据老师的指令做动作;有的在同学们的笑声中不知所措。
反思:“当一回妈妈”的模拟体验活动在怀孕后期,随着体态的巨大变化,穿衣、系鞋带、扫地等很多看似简单的动作都变得很困难。教师设计教学时,抓住特定时期设计活动,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感受到妈妈孕育孩子的辛苦,是一处有意义的教学设计。但这个模拟的体验活动中,因为教师在活动开展前缺少了情感的铺垫,活动开展时缺少了必要的语言调控,缺少呼应,体验活动变成好玩的游戏,同学们都游离“戏”外,不能进入创设的情境中来。
对策:同样是这个活动,如果在活动前设置了一处铺垫:教师和学生交流分享课前调查“我们在妈妈为我们准备的宫殿里住了九个多月,这几个月妈妈有什么不同的感觉?”“我妈妈说她一直都睡不好。”“我妈妈说我把她的肚子踢疼了。”……孩子们的调查拨动了他们的心弦,激发了他们心中对妈妈的感情。这时,教师顺势导入活动:“妈妈确实很辛苦,可这些都是听大人讲的,到底有多累呢?我们自己来感受一下吧!”有了这样的铺垫,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模拟体验活动时,有“情”可依,活动效果产生了“溢出效应”。
儿童的智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目前的地方课程教学中,教学活动常常出现走过场的情况,如蜻蜓点水般,体验不够深刻。
案例:上《让我们同行》这一课,教师请同学进行“一路同行”的游戏活动。要求游戏者“闭”上眼睛,提着小水桶,走到目的地,将水倒入前面的大水桶中。其他的同学观察他们是怎样做的?游戏结束后,教师分别对观察者和游戏者进行了采访。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游戏者说:“我有点害怕!”有的游戏者说:“做盲人真不容易!”
反思:上课伊始,老师创设了“一路同行”的游戏体验活动,希望让学生体验到“前进的路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但是,由于教师的活动设计线条太粗,不够细致,导致学生未能深入体验,活动成了蜻蜓点水,草草走过场。
对策:如果根据教学内容,采用音乐、图片等渲染手段,创设出生活、问题、辨析、游戏等一系列适宜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的体验是不是会更好?案例中,教师设计“互帮互助”这一活动主题,首先,教师让两位同学“蒙”上眼睛,提着小水桶,“绕过障碍物”,走到目的地,将水倒入大水桶中,“整个游戏过程水不能溅出”。在这样特定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一个人完成任务有困难,认识到了“我们常常是需要帮助的”,唤起对他们对“互帮互助”的关注,同样的体验活动在这一次教学时增强了有效性。第二次玩游戏,教师趁热打铁进一步提高了游戏的难度,要求游戏者“跨过”小凳子,“钻过跨栏”。听到这样的要求,游戏者马上表现出畏难的神色,观察的同学也议论起来,表示完成有很大的难度。这时,教师马上进行适时的引导:“这时,你多么需要……”有了活动中深入的体验,孩子们很自然地就得出了:我多么需要别人的帮助啊!活动中,教师引领学生亲历体验,触发了他们心灵深处对“互帮互助”的认同,使体验学习获得了成功。
后记:面对地方课程程中的活动教学,值得我们思索的还有很多很多。活动教学只有经历了一次一次的洗礼,才能“拨开云雾见天日”,让活动教学奏响地方课程的华美乐章吧!让地方课程教学成为放飞师生生命的茵茵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