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明,张中印,吉进卿,李 莉,吴胜军
(1.河南省畜牧总站,河南 郑州 450008,2.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省蜂业发展概况、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李志明1,张中印2,吉进卿1,李莉1,吴胜军1
(1.河南省畜牧总站,河南 郑州450008,2.河南科技学院)
河南省位于黄河中下游,西北、西、南三面分别由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山和大别山环抱,海拔在500~1 000 m,东部属华北平原,海拔在100 m以下。可分为黄淮平原、豫北山地、豫西山地、南阳盆地和豫南山地五个区域。域内河流众多,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地肥沃,优良蜜源植物丰富,交通发达,养蜂和蜂产品贸易有独特的优势。
河南有悠久的养蜂历史,从安阳小屯发掘的殷墟甲骨文中记载有“蜂”、“蜜”二字。相传周武王伐纣路过淇县纣王店村,大旗上聚集了蜂群,认为是吉利的征兆,随将这面旗命名为“蜂纛[dào]”。可见,早在3 000多年前就饲养中蜂。
进入21世纪,河南养蜂业发展迅速,蜜源资源、养蜂从业人员数量、蜂产品生产和加工贸易都位居全国前列。笔者针对河南作为养蜂资源大省,生产加工与贸易现状,存在的有关问题以及如何把河南的养蜂业做大做强,提几点建议。
1.1蜜蜂和人力资源情况
1.1.1蜂种资源目前,全省饲养蜜蜂约70万群,野生中蜂约5万群。西方蜜蜂占我省蜜蜂饲养量的90%左右,其余部分是中华蜜蜂,占10%左右。西方蜜蜂中,以意大利蜂为主,其次是卡尼颚拉蜂和本地意蜂。由于转地放蜂和人为的因素,纯种西方蜜蜂几乎见不到了,多数是杂交种,如从外地引进的王浆高产蜂种、意×卡杂交蜂种等。西方蜜蜂多在平原饲养,以转地、专业放蜂为主。中华蜜蜂属华北型中华蜜蜂,主要在山区定地饲养,以豫西北、豫南、豫西南山区饲养为主。西方蜜蜂产蜜量每年每群约80 kg,中华蜜蜂产蜜量3~20 kg。
1.1.2蜂群数量和从业人员省内目前多数养殖户是转地饲养的蜂群,年收入在3万~20万元之间,一个农村劳动力每年兼职养蜂可收入1万元左右,城市养蜂爱好者蜂群多在5~8群。中华蜜蜂蜂场多数在10群左右,最大蜂场近400群。由于我省普遍饲养意蜂,加上近年来中蜂幼虫病的频繁发生,大多数中蜂场规模在逐渐萎缩。
据调查,全省养蜂从业人员约3万人,专门从事养蜂生产的约占65%,兼职的占25%,还有10%为业余爱好者。其中灵宝、济源、内黄、西峡等20余县市,蜂群数都在5 000群以上,方城县蜂群接近1万箱,西峡有蜂8 000箱以上。这些县市每年生产蜂蜜都在5万千克以上,其中新郑、内黄年收购蜂蜜45万千克左右,方城、镇平、邓州市、尉氏年收购蜂蜜15万千克以上。
1.2蜜源植物及蜂产品情况
河南省地处中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时间和无霜期都比较长,地形复杂,蜜源丰富,从早春到秋末主要蜜源衔接紧密,现有蜜粉源植物650多种,主要常见的蜜源植物有刺槐、荆条、枣树、芝麻、夏枯草、酸枣、油菜、泡桐、野皂荚等26种,蜜源植物面积约300万公顷,贮蜜量将近10万吨。与全国其他省的蜜源植物相比,我省的蜜源优势位居前列。另外,豫西、豫西南山区数量不小的菊花蜜、酸枣蜜,以及苹果树、杏树、梨树等,都是重要的辅助蜜源。这些辅助蜜源,不但对蜂群繁殖、王浆和花粉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很多年份,还能生产到一定数量的蜂蜜。
据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省的蜂产品产量保持在99 000 t左右(含外来客蜂生产)。其中刺槐蜜产量约12 000 t,基本用于出口;油菜蜜约26 000 t,荆条蜂蜜约7 000 t,枣花蜜约6 000 t,芝麻蜜约7 000 t,紫云英蜜约4 000 t,其他20 000 t左右。
全省年收购蜂王浆约200 t(含外来客蜂生产),本省生产的蜂王浆不足100 t,单产0.5~3 kg。蜂花粉产量约300 t。
所有蜜源除满足河南70万群蜂繁殖和生产外,在主要蜜源开花季节,每年还有50万群外来客蜂来河南追花采蜜。丰富的蜜源植物为蜂产品加工、贸易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1.3行业组织管理情况
1.3.1蜂业学(协)会省级蜂业商会正在积极申请筹备中。各地市养蜂学(协)会有30余家,每年都会开展相应的活动。南阳市养蜂协会、许昌县养蜂协会、濮阳市养蜂协会、长葛市蜂业协会、洛阳市养蜂协会等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1.3.2行政管理河南省各级畜牧局为我省养蜂职能管理部门。此外,长葛市政府成立了蜂产品提升领导小组。
1.4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群众组织机构
截至2013年年底,全省登记注册的意蜂和中蜂养蜂专业合作社65家左右,大合作社有会员500多户,小合作社也都在30户以上。
1.5蜂产品加工与经营贸易情况
我省养蜂生产的蜂蜜、蜂蜡95%以上来自西方蜜蜂,仅有5%左右为中华蜜蜂生产。蜂王浆、蜂胶、蜂花粉、蜂仔全部由西方蜜蜂生产。全省年出口蜂蜜26 000 t左右,其中刺槐蜜产量10 000 t左右用于出口。
蜂产品是一种天然营养品和医药保健品,我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养蜂和产品生产出口国。据《河南日报》(记者汪鹏基)2005年2月8日报道,仅我省2004年就出口蜂蜜1.6万吨,创汇接近1亿美元,农民养蜂收益3亿多元。小蜜蜂为河南省蜜蜂产业“酿造”了10多亿元的“甜蜜”产值。目前,全省年生产加工、销售蜂蜡近9 000 t(含400 t巢础),数年来位居全国第一,蜂胶约250 t,位居全国前列。
全省现有蜂蜜加工厂120余家,一定规模的蜂蜡、蜂胶加工厂8家,蜂王浆和蜂花粉加工厂2家。长葛是全国著名的蜂产品集散地之一,大周、官亭、大孟等乡镇农民,从清朝初年就有经营蜂产品的传统,当地政府也很支持这项产业。在长葛市,从事蜂产品收购、巢础等蜂机具销售的有近1万户,规模以上企业37家,蜂箱加工厂8家,巢础加工厂5家,摇蜜机加工厂7家,巢础机厂2家,蜂衣、蜂帽等小蜂具厂数十家。有蜂产品零售商店近300多家,仅郑州市就有100多家,地级市平均有蜂产品专门店10家。蜂产品的销售市场已现雏形,并向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已经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
1.6养蜂教学、科研和科技服务
河南科技学院的养蜂科研和教学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自1953年即开设养蜂课,1988年设立实验蜂场。2008年,该校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新乡建设综合试验站。2010年成立了河南科技学院蜜蜂研究所,担负着河南省蜂产业试验、示范、培训,调查、信息收集、疫情监测等工作,开展优良蜜蜂品种的筛选与推广、蜂具的研发、中蜂种质资源的保护和中蜂饲养研究。2000年以来,发表论文60多篇,主编了《中国实用养蜂学》等科技著作14部,参编6部。申请专利16项,其中已获授权9项,受理7项。主持国家重点科研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培养养蜂专业技术人员6 000余人次。
2013年,河南长葛获得枣花蜂蜜、长葛蜂胶原产地标志产品,在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和长葛市政府的支持下,河南省蜂产品检验监测中心成立。
目前,全省养蜂业主要面临规模化养殖水平低、蜂产品深加工落后、养蜂人员结构逐年老化减少,缺少政府引导和扶持等诸多问题。
2.1行业组织管理落后
长期以来,我省养蜂农户以养蜂作为副业,分散经营,缺少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养蜂产业发展落后,导致其在畜牧产业中的比重较低,不能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蜜源植物资源,优势特色产业没有被挖掘和整合提升。很少组织过有效的技术培训,先进技术得不到推广,造成发展缓慢。外省转地放蜂时,很受排挤与歧视。由于信息的不通畅,放蜂路线经常冲突,互相竞争,相互影响。在收售蜂蜜时,还要受到加工企业压价。为此,蜂农的养蜂积极性受打击很大,部分养蜂户逐渐退出这个行业。
2.2养蜂产业化程度低,产、供、销、加工环节薄弱
我省作为全国知名的养蜂业大省,养蜂历史悠久,蜂群数量、蜂蜜产量都位居全国前列,直接和间接产值达到了10亿元左右。但是全省养蜂业一直存在现代化产业程度低,产品深加工落后,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的链条,几十年来一直都停留在原料的出口和供应上。省内现有的30多家上规模蜂的蜂产品加工、经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蜂产品质量问题也比较突出,蜂产品市场混乱。
2.3养蜂农户老龄化严重,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
养蜂业生产是野外流动作业,机械装备程度差,基本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受天气、气候和现代农业的影响,生产效益极不稳定。养蜂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由于目前养蜂业的行业收入偏低,蜂农养殖户的年龄普遍偏大,老龄化严重,年轻人以后能传承养蜂技术的人很少。蜂农年龄结构呈现老龄化,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对信息、技术的把握和接受能力有限,蜂农获得技术、信息的途径较单一,不能够积极主动获取信息技术,对媒体、电视的利用率不高,对新技术的理解和应用程度达不到应有标准。蜂农多为农民,且男性多于女性。
2.4对蜂产品市场缺乏有效监督管理,假劣产品充斥市场对养蜂业影响较大
近年来发生的假蜂蜜、假蜂胶事件对社会及养蜂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首先,蜂蜜造假使得蜂农收入下降,从事养蜂的人越来越少;其二,对蜂蜜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也造成了很大打击。假蜂蜜成本极低,一瓶500 g装的假蜂蜜批发价才2元,而真蜂蜜的成本至少得10元,假蜂蜜生产企业获利丰厚,真蜂蜜生产企业亏损累累。更为严重的是,消费者花了三四倍的价钱买到的却是假货,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第三,随着蜜蜂群的减少,整个生态环境也面临巨大压力,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农产品的减产减收。
养蜂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生态产业”,发展养蜂业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通过养蜂带动一方农民走向经济富裕的道路,逐步实现全省养蜂业的产业化发展,使养蜂业成为我省畜牧业的又一支柱产业,带动全省农牧经济的快速发展。
3.1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养蜂业发展,组织编制《河南省养蜂业“十三五”规划》
我省应该积极研究出台配套相应扶持政策,积极引导蜜蜂的标准化生产。建立好蜜蜂良种繁育基地,培育核心种蜂群,开展蜜蜂良种选育,培育优良品系,实现蜜蜂的良种良育。组织编制《河南省养蜂业“十三五”规划》,提出发展养蜂战略和实施计划,将养蜂业列入国民经济统计序列,财政编制预算发展养蜂。培养一批蜂业龙头企业和养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3.2保障养蜂业的各项经费,加强技术培训,促进养蜂生产专业化、标准化
对养蜂的专业协会(或学会)政府要给予经费支持;省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安排养蜂业项目,支持养蜂业的持续发展。建议政府或主管单位拿出一定的资金扶持养殖规模在50~100群以上的专业养蜂大户,使它们成为中坚力量,技术培训和产业带动的中心。
3.3搞好作物授粉,促进养蜂和农业协调发展
养蜂业要可持续发展,要考虑蜂农的经济利益,蜂农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才会有整个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生产高质量、优质蜂产品;二是优化市场配置。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欧美、日本及其他国际市场,转移国内过剩的资源,保障养蜂业经济效益。蜜蜂授粉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学习与借鉴先进的授粉技术,发挥我省蜂群优势,蜜蜂授粉将促使养蜂业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分流一部分蜂群从事授粉作业,有利于养蜂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加强蜂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蜂产品的附加值
组织蜜蜂专业研究人员和有经验的从业人员,对全省蜂业情况进行调研,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蜜蜂产业增长的贡献;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蜜蜂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同时加大对蜂产品的开发力度,鼓励和扶持蜂业企业开发生产具有较强市场前景的蜂产品,如蜂胶、蜂毒等产品,研制特色药用产品、旅游产品和美容产品等,增加附加值,优化我省的蜂产品结构。
3.5积极引导各地创立养蜂专业合作社,成立行业管理机构,加强行业自律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一步确立农民群众和经济实体的开发主体地位,依靠社会各方力量抓落实、闯市场、促发展,鼓励成立养蜂专业协会参与经营流通,以养蜂专业协会为依托,整合各种资源,集合各种要素,对各养蜂户、蜂产品加工营销企业进行行业管理,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向蜂农发布信息,克服生产的盲目性,提高蜂农的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6围绕全省蜂业产业布局,重点建设好“一会、一区、两中心、九基地、四示范”
“一会”是指以河南省畜牧局为主,以市县畜牧站和养蜂专业合作社、涉蜂企业和地方养蜂协会为内容,成立河南省蜂业商(协)会,全省一盘棋,将蜂纳入管理规划,提升产业规范、稳定发展。建成蜂产品质检中心,加强河南省蜂产品质检中心建设,检测标准与国内外接轨。
“一区”是指借助郑州航空港区建设,以长葛蜂产业集聚区为中心,努力将河南打造成全国甚至世界蜂产品加工集散中心。如保持蜂蜡8 000吨、蜂胶250吨和蜂花粉5 000吨的龙头地位,争取年蜂蜜产销总量达到4万吨、制造蜂箱30万套以上,取蜜机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
“两中心”是整合新乡养蜂综合试验站、地方蜂业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力量,加强优质蜂产品生产和蜂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发更加适合人们需要的产品,提高蜂产品的市场价值。
开发好“九大特色生产基地”:A:刺槐蜂蜜生产基地:中牟、长垣、内黄、民权等黄河滩区,卢氏、灵宝、陕县、济原、新安等山区;B:荆条蜂蜜生产基地: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桐柏山和崤山等山区;C:枣花蜂蜜生产基地:灵宝、内黄、新郑、南阳等传统枣区以及各山区酸枣;D:芝麻蜂蜜生产基地:驻马店、南阳、周口;E:山花蜂蜜:洛阳、三门峡;F:丹参蜜开发基地:方城;G:夏枯草蜂蜜开发基地;H:栾树蜂蜜开发基地;I:苹果蜂蜜开发基地;推广好四个示范中心建设:宁陵县、虞城县酥梨蜜蜂授粉示范中心;郑州市草莓蜜蜂授粉示范中心;开封市西瓜蜜蜂授粉示范中心;灵宝市苹果蜜蜂授粉示范中心。
3.7选择适宜的地址建立(北方)中华蜜蜂自然保护区
河南处于中原腹地,中蜂资源十分宝贵,生存环境十分脆弱。由省畜牧部门牵头,全省统一协商,在条件适宜的山区市县划出适合中蜂饲养的山沟作为中华蜜蜂保护区,通过技术培训,规范饲养技术,提高山区农民养蜂效益,禁止西方蜜蜂进入。保护好中华蜜蜂这一优良遗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