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东方,张振明,陈雪冬,龙永美,何德智
(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职业健康促进研究室,广西 南宁 530021)
广西急性中毒调查研究过程分析
蒋东方,张振明,陈雪冬,龙永美,何德智
(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职业健康促进研究室,广西 南宁 530021)
本文阐述了广西急性中毒调查研究过程,包括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建立调查研究新理念、创立调查研究指标体系、开展调查研究过程4部分;并对调查研究过程中的主要创新点与体会作了简述。
急性中毒;调查研究;新理念;指标体系;过程
据原卫生部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中毒伤害发生率已进入主要死因前5位;城市居民中的中毒伤害发生率为18/10万,农村为69.22/10万,因中毒致死率占总死亡的10.7%。据此,卫生部于1999年要求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成立了国家中毒控制中心[1];继后各地相继建立分中心或网络医院,组织中毒咨询专家队伍[2];至2009年已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32个国家级和省级化学中毒救治基地[3]。世界卫生组织已把急性中毒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4]。但广西的急性中毒调查研究,在2009年前仅见1篇医院急性中毒病例分析报道[5]。为了对广西急性中毒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深入调查研究,以便摸清各方面情况,研制综合性的防控救援方案。
关于急性中毒的国内外调查,有报道我国仅职业性中毒者就以每年100万人次的速度在增长;原卫生部1998年报告由农药及化学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为151起,中毒人数3 056人,死亡人数46人;到2000年仅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50起,中毒人数6 239人,死亡135人[6]。还有发现当前引起急性中毒的毒物种类与使用量在日益增多,全世界每年开发2万多种新化学物,其中1 000多种进入市场[7];中国农药使用量从1985年的10万吨增长到2006年的近100万吨[8]。但关于急性中毒的调查研究方式,综合所见各类文献报道特点,可以归纳为8个未见:(1)多局限于某个或是多个县级以上医院的小范围调查,未见大范围深入农村的地区性、综合性调查;(2)调查内容简单,未见同时进行多内容的全面性调查;(3)发现中毒发病具有性别分布趋向性、具有高发年龄构成,但其形成原因未见报道;(4)发现中毒原因复杂,但未见阐明中毒原因的相关影响因素;(5)发现中毒毒物种类多,不同地区间的毒物有区别,毒物的种类在日益增加等,但未见地区性毒物构成特点与动态变化分析;(6)发现了急性中毒发病的两种形式与城乡间的差别,但未见明确其差别形成原因;(7)仅凭单方面的分析结果,提出了一些预防措施,未见综合性的防控救援方案报道;(8)未见有关急性中毒防控救援的效果评价[7,9-14]。
开展广西急性中毒调查,研制综合性防控救援方案,就上述所见国内外研究现状,显然难以实现预想目标;设想依据上述国内外研究的“8个未见”,并结合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创立调查研究新思路。这些特点包括:(1)广西地处多山、人口分散、以农村人口占主要;(2)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速度快、变化大,对城乡人群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影响明显;(3)文献报道急性中毒发病呈快速增长状态,引起急性中毒的毒物种类与使用量在日益增多;(4)急性中毒发生的整个过程,除了人群与毒物之外,与其发生中毒的环境(中毒地点)、人群接触毒物的原因(中毒原因)、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中毒途径)均有关;(5)依据广西急性中毒的调查研究目标,要解决广西综合性的防控救援问题。设想在广西急性中毒调查研究中,采用:“大范围深入农村调查、多内容全面调查、中毒发病动态分析、中毒毒物动态分析、地区毒物体系构成分析、距离与条件影响救治分析、系统分类分析、防救管三合一研究、发病与毒物监测研究、针对广西现实需要研究”共10个理念指导调查研究。
据上述研究理念,引用国内外文献报道与自行设计了23类共95个指标用于调查,在资料分析中采用了21类共83个指标。这些指标的分类如下:
3.1 直接引用国内文献报道的分类指标(7类27个) 包括:(1)中毒人群性别分类,分为“男性与女性”2个;(2)中毒人群学历分类,分为“无学历、小学、中学(初、高中,中专)、高等(大专以上)4个;(3)中毒毒物分类,分为“化学、农药、医药、植物、动物、其他”6个;(4)中毒途径分类,分为“经口、呼吸、皮肤”3个;(5)中毒地点分类,分为“家里、工作场地、学校、餐馆、娱乐场所、其他”6个;(6)中毒程度分级,分为“轻、中、重度中毒”3个;(7)救治中毒效果分类,分为“治愈(出院时无任何症状)、后遗症(出院时有1种或多种症状)、死亡”3个。
3.2 引用文献报道并结合调查发现而创新的分类指标(6类28个) 包括:(1)中毒人群的年龄分组,分为“未就业、就业、老年”3个;(2)中毒人群的职业分类,分为“无职业、务农、务工(包括从商、工厂、矿山、运输、建筑等)、学生(包括教师)、行政事业、其他(不能划分为前五类的各种职业)”6个;(3)中毒原因分类,分为“意外性、职业性、误食性、医疗性、自杀性、其他”6个;(4)中毒地点分类,分为“家里、工作场地、学校、餐馆、娱乐场所、其他”6个;(5)中毒地区分类,分为“农村(户口与居住均在农村者)、城镇(户口与居住在城镇)”2个;(6)中毒救治方法分类,分为“清除体表毒物、清除体内毒物、用解毒药救治、血液净化处理、采用对症处理”5个。
3.3 根据调查发现的特点而自行设计的分类指标(8类28个) 包括:(1)中毒时间分组,在调查分析2005~2009年的5年中,仅1年有中毒病例的毒物,将其归类为“1年中毒组”;有2年中毒病例的毒物,归类为“2年中毒组”;其他有3、4、5年中毒病例的毒物,依次归类为“3、4、5年中毒组”,共分为5个中毒时间组。(2)中毒方式分组,综合分析“5个中毒时间组”毒物的中毒表现,体现出3种方式:“1年中毒组”的毒物在5年中的中毒表现为“单年性发生中毒”,故将其称为“单年中毒组”;而“2、3、4年中毒组”毒物的中毒表现为“间断性发生中毒”,故称其为“间断中毒组”;“5年中毒组”的毒物在5年中的中毒表现为“年年发生中毒”,故称其为“常年中毒组”;如此分为3个中毒方式组。(3)城乡毒物分组,将仅在农村发生中毒的毒物归类为“农村中毒组”,仅在城镇发生中毒的毒物归类为“城镇中毒组”,在城乡均发生中毒的毒物归类为“城乡混合组”,共分为3个组。(4)毒物的中毒发病分组,依据各种毒物中毒发病数的趋势,将其划分为“≤10例、11~100例、≥101例/种毒物”3类,分别称为:“低发病毒物组、中发病毒物组、高发病毒物组”3个组。(5)毒物动态变化速度分析指标,分为:“年递增率”=[后1年的中毒发病数(毒物数)-前1年的中毒发病数(毒物数)]/前1年的中毒发病数(毒物数)×100%,“年平均递增率”=5年中各年递增率之和/4。(6)毒物动态变化方式分类,将中毒发病数的年递增率为负值的毒物称为“中毒发病负递增毒物”,中毒发病数的年递增率为零值的毒物称为“中毒发病零递增毒物”,中毒发病数的年递增率为正值的毒物称为“中毒发病正递增毒物”,分别简称为:“负递增毒物、零递增毒物、正递增毒物”3类。(7)中毒流行病学指标,根据调查体会将其分为:“流行地区(指农村与城镇)、流行方式(指群发性中毒与散发性中毒)、流行速度(指年递增率与年均递增率)共3类6个指标。(8)中毒现场处置方法分类,分为“清除体表毒物、清除体内毒物、未作任何处理”3个指标。
为了达到设想目标,在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采取了如下步骤:(1)以较大范围的试点调查完善研究方案。选择一个市作为试点,通过从市到县、乡、村作了全面试调查,包括调查内容、方法、范围、标准、管理、资料处理等各方面;并总结试调查经验,对研究方案进行全面修改,制定具体调查表格。(2)在全省各市设立市、县、乡3类调查点,并在各市组织调查队伍进行培训。(3)建立调查资料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各市组织者负责各参加调查单位的调查资料收集后的表格填写中出现的“漏填、多填”检查,课题组质控人员负责“错填”筛查,资料统计人员负责“统计结果”核查,课题组主要人员负责“毒物”筛查4步措施。(4)在收集所有调查资料后,录入电脑建立资料分析数据库;并采用多种方法对资料进行各方面的分析,包括:分类分析、动态分析、系统性分析、对比分析、分布趋势分析、综合分析及其逻辑推理分析等。(5)将调查资料按照“中毒人群(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构成4个方面)、中毒过程(包括中毒地点、中毒原因、中毒途径3个方面)、中毒毒物(包括分类构成、中毒发病构成、中毒时间构成、中毒方式构成、中毒地区构成5个方面)、中毒流行病学[包括流行地区(城镇与农村)、流行方式(群发与散发)、流行速度3个方面]、中毒救治(包括救治中毒程度、救治方法、救治效果3个方面)、中毒防控(包括人群防控、中毒过程防控、中毒毒物防控3个方面)6大方面”进行分类研究;并且在这6个方面作了23项专题分析,综合这些分析总结出广西急性中毒26个方面的特点。(6)依据综合分析发现的特点,探讨广西急性中毒防控救援综合性方案的总体目标、防控措施、防控策略、提高救治能力方案、防控救援管理措施。(7)依据综合方案实施需要,研制效果评价体系。
在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中的主要创新点,主要有以下9个方面:(1)依据广西现状、社会发展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急性中毒发生过程及其设想达到的目标建立了10个调查研究理念;(2)按照理念建立了较全面的调查研究指标体系;(3)作了较大范围深入农村的全面调查;(4)在调查资料的分析过程中,同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5)为国内外首次将急性中毒研究按照“中毒人群、过程、毒物、流行病学、救治、防控”6个方面进行分类性与系统性研究;(6)首次明确提出了急性中毒过程与中毒流行病学各3个基本内容;(7)提出了国内第一个地方性的综合性急性中毒防控救援方案;(8)研制了一个《急性中毒发病与毒物监测》软件,作为防控救援效果评价体系中主要部分;(9)对急性中毒的调查研究,从病例调查、各方面特点分析,到研制防控救援措施与效果评价体系,作了较系统的研究。
本次急性中毒的调查研究,其突出特点主要是4个方面:调查范围大、内容全面;作了系统性分析,找出了各方面的特点;针对分析发现,研制了综合性防控救援方案;探讨了防控救援效果评价体系。在这些研究过程中的主要体会:较全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开扩了广西急性中毒中毒调查研究创新视野;建立完整的指标体系与开展大范围调查,奠定了广西急性中毒全面分析基础;创立急性中毒系统分类研究,为发现广西急性中毒各方面特点提供了条件;通过综合分析所发现的各种特点,为研制针对性综合方案明确了方向。
[1]周玉淑,周晓蓉.携手防治急性中毒[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2, 11(4):22l-222.
[2]宋 维.急性中毒诊治现状回顾与展望[J].中国急救医学,2013, 33(2):118-120.
[3]陆一鸣,盛慧球.我国急性中毒的现状分析及其专业发展特点[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4):341-343.
[4]陈 兴,侯天文,李 玮,等.我国急性中毒流行病学现状分析[J].医学综述,2008,l4(l5):2374-2376.
[5]阮海林,杨春旭,冯小梅,等.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学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06,9(2):141-143.
[6]吴海侠.我国解毒剂市场研究报告[J].医药经济,2002,6(1): 13-16.
[7]陆一鸣.急性中毒:现时期如何科学规范地进行处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6,15(7):585-586.
[8]孙承业.我国中毒现况与预防控制进展[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7,20(5):351-353.
[9]韩玉梅.试论急性中毒[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7(1):175-177.
[10]杨立山,李文峰,奥海航,等.2556例急性中毒病例临床资料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9):826-828.
[11]宋 红,杨鑫森.急性中毒210例临床病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28):114-115.
[12]陆一鸣,周伟君.建设中毒控制中心,提高我国的中毒治疗和预防水平[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1):1128-1130.
[13]肖章武,倪铭孔,刘素刚,等.我国临床中毒学科现状及展望[J].中国危重病急诊医学,2011,23(10):577-578.
[14]陆一呜,盛慧球.我国急性中毒的现状分析及其专业发展特点[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4):341-343.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process of acute-poisoning in Guangxi.
JIANG Dong-fang,ZHANG Zhen-ming, CHEN Xue-dong,LONG Yong-mei,HE De-zhi.Department of Occupational Health,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Academy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Occupational Diseases,Nanning 530021,Guangxi,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acute-poisoning in Guangxi,including the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establishing new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deas,developing research of index system,and the process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And the main innovation and experience in the process of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were briefly described.
Acute poisoning;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Ideas;Index system;Process
R595
D
1003—6350(2015)19—2950—03
10.3969/j.issn.1003-6350.2015.19.1072
2015-03-24)
广西医疗卫生重点科研课题(编号:重200932、重2012040、重2012041、重2012045)
蒋东方。E-mail:jiangdong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