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超
(福建江夏学院人文学院,福建 福州350108)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发展
郭超
(福建江夏学院人文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还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教育功能弱化、内容形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加强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探索规律,强化措施,丰富教育载体,拓展教育途径,使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既成为传授音乐艺术知识的殿堂,又是弘扬时代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新一代建设者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公共音乐教育;校园文化;模式研究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飞跃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具有渊博知识和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国家和社会所急需的紧缺型人才。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它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教授业,同时也应着力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培养学生的开拓思维和健康心智,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社会广泛欢迎的栋梁之才。在普通高等院校,向各类专业学生开设公共音乐课程,并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和渠道。
一、 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现状
1、 重视程度不够。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朝气的群体,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有着接受音乐教育,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提高音乐素养的强烈要求。但是相当部分高校,认为音乐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不是学校教学发展的重点目标和主要任务,没有实际用处,重视程度不够,支持保障乏力;有的学校音乐专业教师编制、职称职数少,以致留不住骨干;教学和活动经费投入少,缺乏必要的活动场所和设备,无法支撑正常的教学和有关文化活动。笔者对某市3所综合性大学开设公共音乐课的调查发现,在这3所高校中公共音乐课都是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安排,上课时间一般都在晚上或者周末;学校也没有配备专门的音乐视听教室,教师使用的就是普通的多媒体,导致播放的音乐或者视频的音响效果严重失真,引不起学生的听觉共鸣;校园文化活动的场所也有限,只有像大礼堂之类的舞台,一两间形体房或者琴房,平时也不对外开放,只是有晚会时供艺术团学生使用,少有专门的学生文化活动教室;在没有音乐专业的高校里,音乐教师的生存环境更难,他们所授的课程都为公选课,没有专业课,但为了达到工作量要求,他们就要在晚上或者周末时间上课;在职称评定上他们同样要达到和有专业课教师的科研要求,晋升的难度就加大了很多,大大降低了他们的教学热情。
2、教育功能弱化。一些高校对公共音乐课和校园文化活动,往往更多的是注重它们的娱乐性,把它们作为学校紧张的教学生活的“减压阀”和“润滑剂”,而没有把它们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育人目标的大背景下来发挥它们的功能和作用。教师大都按照个人的专业特长和个人喜好授课,随意性大。所以在一些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类别中就出现了鉴赏课扎堆、技能课偏少的现象。笔者查看了上述3所高校在某一学期开设的公共音乐课目录,结果发现鉴赏类的课程占到了80%以上,在技能课的种类当中也只有歌唱类和少数舞蹈类,并没有器乐类。这些学校的音乐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围绕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健康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的主题不鲜明,尤其是校园文化活动过分追求形式和竞赛成分,富有教育启迪性的节目不多,有的活动甚至与商业利益挂钩,给校园文化蒙上了一层市井气和商业味,直接影响甚至严重削弱了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3、内容形式单一。上述3所院校都开设了公共音乐课,但没有统一教材,多数是开设《合唱艺术》《音乐欣赏》《舞蹈鉴赏》等基本课目,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基本上都是使用“作品欣赏+基础知识介绍”的授课模式,“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很大,连课程内容也是依据自身的专长取舍。因此出现内容选择单调、信息量小,照本宣科,蜻蜓点水等情况”[1]。校园文化活动也鲜有突出学生创意和特色的活动开展。“更没有很好地根据各自高校的区域特点、专业设置、文化背景、办学层次、校风学风等具体情况,开展有特色寓素质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中。”[2]每学期基本上都是结合迎新、节日或纪念活动组织数场歌咏比赛、联欢会、晚会等文娱活动,并且多以传统歌舞为主要形式,缺乏创新。对学生吸引力不大,更不能使他们在参加这些学习课程和相关活动中受到感化和启迪,长久下去,必然使他们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降低。
二、公共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共同性
1、二者均属校园教育的范畴
从表象看,音乐教育是一种音乐知识灌输和音乐表演(包括声乐、器乐、戏曲等)技能传授的过程,校园文化活动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实践活动,是培养和锻炼学生音乐艺术能力的重要舞台,也是音乐艺术教育成果展示的重要窗口。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均为一种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培养创造力的过程。但从教育部门设置公共音乐课程和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来看,其重要意义还不在此,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音乐教育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的知识灌输、技能传授和能力实践,不仅培养学生音乐艺术知识与技能,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成长理念、生活理念,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它们均属于校园教育范畴,对学生的成长都将起到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2、二者均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
公共音乐课是学校开展美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以音乐欣赏、音乐理论、音乐技能教学为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表演能力,提高审美情操和艺术欣赏力、表现力,它既是学校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学生认识美、感知美、创造美的重要途径,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学校进行人文素养熏陶的主阵地”[3],而校园文化活动则是学生将课堂上及书本中所学到的音乐知识、艺术表演技能,通过自己的创作,塑造出一个个具体的音乐艺术形象呈现给人们,实现音乐艺术审美价值的实践过程,也是师生转化教学成果,体现艺术情操和审美价值的直接平台。“教学活动不是单向的、告诉式的,而是师生共同参与、双向合作的过程”[4],教师和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表演实践,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艺术水平,努力达到完美的境地。因此,公共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是表现美的两种既相互不同、又相互依存的载体和形式。
3、二者是提升学校品位的“助力器”
学校品位是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和学生素质的综合体现,也是学校的魅力、吸引力之所在。学校品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而通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公共音乐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与感染,从中学会享受和欣赏艺术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公共音乐课程和校园文化活动把学生的艺术素养、创新思维的培养有机融合于音乐教育和音乐艺术表演的全过程之中,让轻松、活泼、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充溢校园,营造了健康高雅、育教于美、教育立美的人文环境,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校的品位,为学校创造了无可估量的无形资产,增强了学校的软实力。
三、加强公共音乐教育、活跃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议
1、将音乐教育中的实践课程与校园文化活动挂钩
众所周知,无论是哪门知识、何种课程,都离不开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再专业的知识培训,如果缺少实践环节的锻炼,依然无法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实践课程是检验理论知识水平的重要标准。而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现状,则是理论多于实践,学生缺乏进行相关艺术实践的机会,这是导致音乐教育停滞不前的重要因素。因此,当前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课程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尽可能采用体验性教学方法,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对于帮助学生进行音乐元素的掌握有极为显著的效果。将音乐教育课程中讲授的理论知识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来进行实践和锻炼,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又能够让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2、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重视学生个性展示
“实践性音乐操作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必要内容。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艺术实践是大学生把所学的乐器演奏、演唱、舞台表演等音乐知识通过文艺联欢、文艺比赛、艺术汇报演出、表演观摩等形式予以展示,也可以指导学生完成自编、自演、自导的音乐剧或舞台剧。”[5]现有的校园文化活动组成模式大多以综合性文艺晚会为主,虽然各种文艺晚会的主题不同,但是传统歌舞艺术表演总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学校来说这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传承,也是对校园风貌的一个有效展示。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大多学校比较倾向于传统歌舞艺术的培养,而对一些新兴的艺术形式较少投入精力。这并非对传统歌舞艺术有所诟病,传统歌舞艺术依然是校园文化活动以及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传承,只是趋于雷同的模式限制了大部分学生自身的创新和发挥,固有的传统艺术教育模式更多的在于传承而并非个性挥洒,难以让学生产生更多的共鸣,因此造成了学生参与学习课程及艺术活动的积极性愈发低下,这样的现状是由多方因素造成的。对于教育者而言,采用更为多样性的教育模式是一个有效途径,并非音乐教育的重心不能在传统歌舞艺术表演,而是学校在对于学生展现自我方面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并进行有益的引导。例如时下流行音乐和民族风音乐大行其道,多样的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将这些形式纳入到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更让学生能更好地展现自我而努力学习,教师也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点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指导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受益终生,既达到了教学目的,也丰富了校园文化。
3、跟随社会流行文化趋势,打造学校个性特色
当今时代是突显个性的时代,发挥各自的特点和长处是形成多元文化汇聚的重要途径。各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趋于雷同,原因主要在于其学生的个性特点难以得到更多更好的展示,使得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因此学校的文化特色便无法更好地体现。针对这一现状,笔者建议借鉴当今流行文化的模式,如《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打造普通高等院校自己的“校园达人秀”“校园好声音”等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具有天赋和创新意识的学生,给予展现自我风采的舞台,并对其进行积极地指导,通过比赛进行相互良性竞争,激发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会努力创造成绩,用优秀的表现作为模范事例来激励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公共音乐教育朝着更专业化更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以让各大院校的校园文化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结语
当前,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加强高校的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探索规律,强化措施,不断丰富教育载体,拓展教育途径,积极有效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使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既成为传授音乐艺术知识的殿堂,又是弘扬时代主旋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新一代建设者的重要阵地。
参考文献:
[1]李雁·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思考[J].贺州学院学报,2011:63-65.
[2]王金宝·地方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7-38.
[3]罗薇·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教育探索,2011(07):95-96.
[4]李夜雪·关于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审美定位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2):173-175.
[5]于淳·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构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157-160.
(责任编辑:郑朝彬)
收稿日期:2015-03-28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B类社科项目“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实践与校园文化的双效模式研究”(编号项目:JB12335S)中期成果。
作者简介:郭超(1980~) ,男,福建福州人,福建江夏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2015)03-0087-03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Music Education and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in Colleges
Guo Chao
(School of Humanities, Fujian Jiangxia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Fujian,China)
Abstract:Public music education and campus activity in Chinese colleges still has drawbacks as not having attracted sufficient attention, being weak in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being single in form, etc. Therefore, to be the palace of art and knowledge and an important front for highlighting the central theme of the times, promo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cultivate a new generation for socialist cause, public music education and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require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exploration of laws, measure reinforcement, education carrier enrichment and education method broadening.
Key words:public music education,campus culture,model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