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D技术在骨科皮肤缺损创面中应用的护理干预
张 萍,邵 艳,马 杰,杨克侠
负压封闭引流;创面修复;骨科;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是指通过利用耐腐蚀、无毒、无免疫活性的医用泡沫材料包裹多侧孔硅塑引流管覆盖皮肤缺损创面,再用透氧、防水及防细菌入侵的生物半透膜进行封闭,使皮肤缺损创面与外界隔绝,最后将引流管连接负压引流装置对创面进行负压吸引的一项技术,通过负压引流以期清除坏死组织、刺激肉芽软组织生长并促进局部血液循环[1]。VSD技术目前是一种适用于浅表创面和深部组织引流的全新方法,既能清除浅表创面的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又能去除深部腔隙的污染物,是普通外科和骨科引流技术的革新[2]。由于VSD技术具有引流效果好,引流不易堵塞,缩短治疗周期,减少换药痛苦,创面愈合快等优点,目前已在外科损伤的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3]。皮肤缺损创面治疗的理想疗效除了与彻底的清创和VSD技术的应用有关外,有效的护理干预已成为促进患者康复的至关重要环节。现将骨科皮肤缺损创面中应用VSD技术的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VSD技术于1992年由德国Fleischmann医学博士首创,1994年由广州中医药大学裘华德教授将该技术引进国内首次应用于普外科,并总结临床经验于2002年编著《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一书供国内医护人员参阅。2004年,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多家高校和研究所研制出VSD技术专用的维斯第材料,并在临床使用中取得优良效果[4]。目前国内VSD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外科损伤治疗中。
与VSD技术比较,传统换敷治疗所需时间较长,纱布易被创面渗出物浸透,导致纱布污染,使创面再感染机率增加,需要频繁更换敷料且疗效相对较差。对于深部创面和腔隙的引流,传统的方法多借助具有有限侧孔的引流管引流。这种点状或多点状的引流使引流管与引流腔得不到充分接触,而且引流管在引流腔也内容易堵塞且不易处理,引流效果欠佳。若为开放式引流更易增加感染的机率。VSD技术以多功能医用泡沫材料为引流管和与创面媒介,既可达到全缺损创面的引流,又可使引流物经媒介材料分割、塑形后引流,大大降低引流管堵塞的危险性[5]。
皮肤缺损不仅使患者疼痛难忍、性情烦躁、食欲减退,还五倍子石油醚提取物有明显降血糖作用,其有效组分为其脂肪油。
除了上述作用外,五倍子还具有抗癌活性[10]、抗生育[11]等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五倍子产量较大,分布很广,便于大规模开发生产,同时五倍子作为传统中药积累了大量的药物配方,给现代医药工作者提供了借鉴。随着五倍子各种活性的不断发现和作用机理的明晰,作为中国特产的五倍子的应用前景将会越来越广阔,必将会创造出更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62.
[2]江苏薪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391-392.
[3]闵芳莉,赵文娟.五倍子止泻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8,10(17):7.
[4]黄美玲,湛学军,许仕红,等.五倍子等3种中药对女性生殖道厌氧菌感染的抗菌活性研究[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2): 127-128.
[5]岳小红,唐荣银,王 志,等.五倍子水提取物对Pg LPS诱导单核细胞分泌IL-6的抑制作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05,21 (1):92-94.
[6]罗 新,杨占秋.复方五倍子粉抗HSV-2作用的实验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1995,4(2):124-126.
[7]勾明玥,刘 梁,张春枝,等.五倍子醇提物的抗氧化活性[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1,30(2):90-93.
[8]李怀荆,毛金军.五倍子水煎剂对老龄小鼠抗衰老作用的实验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1999,22(1):12-13.
[9]蒲旭峰,杨 奎,侯世祥.五倍子降血糖有效组分的药理筛选[J].中国药学杂志,2005,40(19):1470-1473.
[10]陈晓光,李 燕.五倍子有效成分9201的癌化学预防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0,29(3):15-16.
[11]彭建平,张 杰,罗鹏程,等.五倍子鞣酸的体外杀精和抑菌作用研究[J].中国药房,2007,18(30):2337-2339.可因创面污染导致局部甚至全身感染而并发脓毒血症;如因创面短时间内出血、渗液较多,很容易出现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多器官功能衰竭、休克等并发症的发生。
4.1术前护理
4.1.1术前整体评估 术前全方位评估患者身心状况和手术适应能力,应做好病人一般情况的评估,创面皮肤缺损程度和营养状况的评估。完善术前各项常规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皮肤缺损创面分泌物的细菌培养等。根据检查结果合理用药防治感染,并加强患者营养、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为手术顺利进行创造良好条件[6]。
4.1.2心理护理 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是取得理想疗效的前提。宋爱伟等[7]认为责任护士应与患者建立信赖的护患关系,护士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要用热情的态度、无微不至的照顾来缓解创伤给患者造成的躯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压力。根据患者具有治疗方案的知情权,向患者介绍治疗方案中VSD技术的应用,详细介绍VSD技术应用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并向患者介绍以往应用VSD技术供成功的案例,减轻甚至消除患者对应用该技术的消极思想,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与手术。
4.1.3皮肤准备 拟手术未皮肤缺损的部位按要求清洁皮肤,保持皮肤表面光滑干净,皮肤缺损的部位应进行清创处理。林东秀等[8]认为,皮肤缺损周边部位需备皮,以利于术后无菌性生物半透膜的与缺损部位及周边的紧密粘贴,防止因皮肤毛孔内的细菌繁殖而导致的局部皮肤缺损组织感染。
4.2术后护理
4.2.1一般情况观察 术后常规吸氧,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关注患者术中失血量及补血量是否平衡、切口引流量及性状。密切巡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尿量的变化,注意保持循环稳定,及时纠正低血压、低氧血症及贫血、电解质紊乱等。
4.2.2体位护理 根据病情取舒适体位。对于肢体损伤皮肤缺损的患者,黄焱[9]认为手术后患肢抬高20°~30°,患肢高于心脏水平由于重力作用有利于患肢血液和淋巴液回流,减轻患肢水肿程度,改善患者血液循环,同时应确保引流管出口位置处于低位。卢芳连等[10]研究认为,如果皮肤缺损部位为患肢的背面,应利用气圈、被子、垫枕等填充物填充无损伤部位使创面处于悬空状态,使VSD敷料和引流管不被挤压。如缺损创面在患肢正面,可用拱形铁架罩住患肢,防止VSD敷料物品压迫或外力碰撞,避免VSD装置受压,并加强患肢肢端血液循环、感觉的观察。同时给患者定时翻身、拍背,保持患者床铺平整、清洁、干燥,鼓励患者深呼吸、多饮水,防止患者发生褥疮、呼吸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
4.2.3疼痛护理 在VSD技术应用中,患者患处疼痛是最常见的一种症状,负压抽吸与该部位疼痛具有一定因果关系,负压吸引时负压过大与吸引时间过长是造成疼痛的首要原因。宋爱伟等[7]主张,护理人员首先要了解患者疼痛的原因、性质和程度并加以正确判断,然后选择合理的方法来减轻患者的疼痛症状。疼痛轻者可采取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情绪放松等疗法进行治疗。疼痛重者可让患者口服镇痛药物或经引流管给予局麻药达到缓解患者病痛作用。罗惠等[11]认为早期患者多有疼痛,多数患者可耐受疼痛,个别患者如疼痛难以耐受,可通过调节负压引流装置的设定值,使其降至患者耐受范围后再逐渐增加,直到维持在正常恒定范围内。偶有疼痛剧烈者,可应用止痛泵辅助治疗。
4.2.4 VSD的护理 临床患者应用VSD技术治疗成败的关键是保持有效负压。这是VSD护理工作的核心,所有护理工作均围绕这一中心展开。针对采用VSD技术治疗皮肤缺损创面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负压源压力的范围及稳定性能;观察VSD材料是否有塌陷;注意贴膜与皮肤粘贴的密闭性;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通过这些细节处理以确保负压引流达到预期疗效。
4.2.4.1 VSD装置密闭性的检测 负压吸引装置的密闭性是VSD治疗的前提。刘莹[12]提出,如果VSD材料塌陷转为隆起,局部有液体渗出,闻到臭味或听到“吱吱”漏气声,提示漏气。处理方法可将无菌性生物半透膜在漏气处重新加覆并避免引流管扭曲或受压。
4.2.4.2 VSD负压波动范围的选择 VSD负压源压力范围的选择可根据皮损创面大小和深度等具体情况而定。秦素霞等[13]认为,一般情况下,VSD负压值波动范围在-125~-450 mm Hg,负压值过大易加重患者痛苦且影响组织血供,负压过小达不到吸引效果,两者均不利于皮肤缺损创面的愈合。
4.2.4.3 VSD效果的观察 有效负压吸引的标志是持续负压吸引后创面敷料塌陷,敷料外引流管管形清晰可见。如果创面敷料隆起,提示引流管管道脱落或生物半透膜松脱。如果创面敷料维持原状,提示生物半透膜下可能有积液或各种原因导致的压力不足,引流管发生折叠或被压亦可引起持续负压中断而出现敷料保持原状。如果因负压过大使敷料明显塌陷,会造成患者疼痛加剧并影响创面血供。
4.2.4.4负压失效处理 护理人员要随时巡视病房,密切观察负压吸引装置的负压状况,如若发现负压失效应立即报告医师并查找原因。刘丽娟等[14]认为,如因生物半透膜粘附不佳而造成漏气,可在漏气处重新加覆生物半透膜;如因引流管道扭曲或受压导致负压失效,则可解除管道压迫物并保持引流管道顺畅;如因异物堵塞引流管造成,可关闭负压源,向管道内逆行注入生理盐水,待堵塞物浸泡变软后,再接通负压源;如因吸引器故障,立即更换吸引器。另外,程惠仙等认为,更换负压瓶引流液时,应用双血管钳左右交叉夹住引流管,再连接负压瓶,调好负压后方可松开血管,防止漏气[15]。
4.2.4.5负压引流时间 一次性负压密封引流可维持有效引流5~7 d拔除。对污染严重的创面,如碾挫伤,一般行VSD术2~3次,时间为15~20 d[16]。
4.2.4.6引流管的护理 翁红妹等[17]认为,术中操作固定引流管时,应防止引流管张力过大而脱落,同时要防止引流管过长导致扭曲变形而不畅,并避免引流管受压及过度牵拉;日常护理中,应及时记录每天引流量及引流液性质;更换装有引流液的吸引瓶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操作时应用血管钳夹住引流管,从而防止漏气以保持创面负压,同时也可防止创面分泌物逆流。平时护理应经常用手挤压引流管,保持引流管 通畅,预防分泌物堵塞引流管。
4.2.4.7创面及敷料的护理 陈娟娟等[18]在VSD术后创面的护理中指出:由于创面处于负压吸引、相对隔离空气状态,不应忽视厌氧菌感染的可能性。故需定期消毒皮肤,更换无菌性生物半透膜。冀春燕等[19]在此类患者的护理中也有自己的体会:首先保持半透膜完好无损、无漏气现象;其次保持观察创面材料处于最佳干湿度,即稍用力按压VSD医用泡沫材料无渗出;再次观察VSD敷料上是否出现不同颜色的污秽物,如有应立即报告医生并用双氧水冲洗创面;最后观察VSD敷料是否干结变硬,如有此情况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4.2.4.8引流液的观察 肖华等[20]认为对此类患者护理时应严密观察引流液,包括气味、颜色、量、性质等并及时认真做好记录。一般皮肤缺损患者VSD术后前3天每日引流量通常为100~300 ml,色泽暗红、性质陈旧。如果发现引流出大量新鲜血液,应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医生检查皮肤缺损创面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并加以处理。术后第4天引流量开始减少,性质为混浊的渗出液,同时肿胀的患肢逐渐好转,水肿逐渐消退。
4.2.5术后健康宣教 突发的创伤和手术可能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包括对治疗过程和术后注意事项不了解,因此,术后健康宣教环节必不可少。郭英等[21]认为:在对患者实施VSD术后,护理人员应耐心告知患者及家属要保持整个引流装置的通畅、有效,必须要注意一下事项:不随意调整整个引流装置的各项参数,不用力牵拉管道,要避免尖锐物体剌破封闭膜,要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在接受负压吸引术后如有任何不适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4.2.6饮食护理 由于患者创面因引流导致大量水、电解质丢失,创伤使患者糖、脂肪代谢增强,蛋白质分解加强,机体负氮平衡,加之患者因躯体和精神因素导致食欲不振,在医源性补液的同时还应鼓励患者合理膳食,加强营养摄取。李小红等[22]认为,患者VSD术后,护理人员应指导其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食物进食,患者还应少食多餐并增加饮水量,以促进皮肤缺损处代谢废物排泄。
4.2.7肢体功能锻炼指导 恢复肢体正常功能是治疗的最终目的。患者肢体皮肤缺损处采取VSD技术治疗是缩短疗、加快创面愈合、恢复肢体功能的较好途径。术后患肢功能锻炼的正确指导是尤为重要的一环。根据医生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护理人员正确指导患者康复训练的方法步骤,既不影响VSD疗效,又不耽误患肢功能锻炼,能大大缩短疗程、提高疗效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VSD作为一种有效治疗骨科皮肤缺损的新技术,替换了传统皮肤缺损创面的治疗方式,有效地减少了换药的痛苦,降低了并发症,促进了创面的快速愈合,缩短了治疗周期。正确的护理干预和规范的护理操作是VSD技术优势体现的前提,更是患者早日康复的保障。
[1]潘建华.综合护理在下肢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VSD负压引流中的应用[J].工企医刊,2013,26(3):215-216.
[2]翁军霞.VSD技术在骨科临床应用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7):339-340.
[3]杨桂元,钱祝银.负压封闭引流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2):149-150.
[4]张毅梅.封闭负压吸引技术(VSD)术后护理体会[J].2010,34 (12):166-167.
[5]裘华德,王彦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介绍[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18(4):233-234.
[6]赵 蕾.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深度烧伤创面中的应用及护理[J].全科护理,2011,9(8):1889-1890.
[7]宋爱伟.VSD技术治疗创面皮肤缺损的临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5):281-282.
[8]林东秀.VSD负压封闭引流在骨科创伤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求医问药,2012,10(11):514-515.
[9]黄 焱.VSD负压引流治疗四肢皮肤缺损创面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1,24(4):2382-2383.
[10]卢芳连,尹琼姣,徐汪洋,等.VSD持续负压吸引技术治疗四肢软组织严重损伤患者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22):4607-4608.
[11]罗 惠,陈利英.VSD在骨科创伤及皮肤缺损创面治疗中的应用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1):5141-5142.
[12]刘 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小儿严重外伤创面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20):1894-1895.
[13]秦素霞,李晓玲,杨敏英.VSD技术治疗创面皮肤缺损的临床护理[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1,24(3):196-198.
[14]刘丽娟,郭芝芳.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科临床应用中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01(4):327-328.
[15]程惠仙.VSD应用于骨科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增刊):87-87.
[16]袁松清,幸玉芝.VSD负压封闭引流在骨科的应用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3,8: (1)204-205.
[17]翁红妹,王文贤,英 柳.VSD技术应用于开放性骨折创面皮肤缺损的护理[J].海南医学,2012,23(17):143-144.
[18]陈娟娟.应用VSD术后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 (2):41-242.
[19]冀春燕.应用VSD技术治疗16例骨科复杂难愈创面的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4):1868-1869.
[20]肖 华.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复杂四肢开放性骨折皮肤缺损创面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1,24(1):336-337.
[21]郭 英.负压封闭引流术(VSD)在骨科临床应用中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29):826-827.
[22]李小红,樊海英,陈代丽.16例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皮肤缺损创面的护理要点[J].四川医学,2012,33(1):190-191.
R473.6
A
1008-7044(2015)04-0416-03
10.14126/j.cnki.1008-7044.2015.03.060
蚌埠医学院科技发展基金项目(BYKY14122SK)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安徽蚌埠233004
张 萍(1983-),女,安徽亳州市人,护士,大学。
马 杰,女,主管护师。E-mail:456mj@163.com
2014-09-23)
2015-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