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永
(赤峰学院 学生工作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与国际接轨成为大势所趋之后,国家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第4号文件提倡在高等院校开展高校双语教学.我国著名高校率先投入到双语教学中,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之后全国各地方高校纷纷效仿,通过多年的双语教学,各高校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是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地方高校双语教学中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弊端,这些问题和弊端不加以改正和优化,必然会对高校双语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产生妨碍,甚至影响双语教学的质量.本文即是研究了多所高校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改进意见和建议,期望可以对双语教学工作人员有所启迪,进而能够在双语教学道路上快速前进,笔者的意见和建议可能略显拙略,只是期望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供各位读者参考.
说起“双语”,人们并不会觉得这样一个语言定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就其“高校双语教学”而言,其是将一门外语和本族语基本等同地运用于听、说、读、写,使用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可以熟练的运用外语,如同运用母语一般与国际进行交流,并通过掌握外语这门语言学科,进而掌握相关的知识,通过外语的学习进行文化与知识的交流[1].
这个目标有一个潜在的含义,就是外语的学习已经等同于母语,这个目标已经得到理论界的广泛认同,当然,这是在过滤了不同办学层次教学机构的特殊性而抽象出来的一种普遍性认识,自然过滤了开展高校双语教学的具体依托环境.这个目标定位应该说十分之高,我们当前高校学习外语缺少一个如同国外的环境,没有这样的一个环境,同时学校能够实施这一目标的措施和方法又少之又少,因此造成的结果就是目标的提出脱离了实际的学习,学习中将目标束之高阁,目标难以实现.
但并不是说因为目标定得高就不再开展双语教学,办双语教学的决心还是很大的,并且全国范围在诸多条件远不及一流学府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开展这种教学形式,想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但必须将目标与实际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合理的教学任务,明确短期教学目标,长期教学目标,利用外语知识提升外语水平,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一些地处偏远,教学能力较差的高等院校,可以适当将目标下调,或者制定多步走的目标实现措施,不能想着一蹴而就,最后反倒欲速则不达,只有真正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双语教学实施才能够取得成效.
目标的制定与教学范围无法分开,任何高校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切实情况进行双语教学,而不应该把任何学科都纳入到双语教学中,有些学科并不适用于双语教学.当然,根据国家的号召,各高等院校都希望尽可能多的学科开设双语教学,在开设双语教学学科方面各高等院校也是边摸索边前进.这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在全校确定可以使用双语教学形式的学科门类,二是如何因材施教.目前来看,第一个层面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则还没有引起必要的关注.
第一个层面与学科属性有关,一般情况下,自然科学最适宜应用双语教学,因为自然科学属于“硬科学”,这些科学都依靠数学作为基础,通过精确的数学或科学手段精确定量和定性,无论数据还是语言都非常精准,在进行双语教学过程中,语言的应用比较准确和严密,不会出现模棱两可的语言.社会科学相比较自然科学来说,实施条件略差一点,但比起人文科学来说实施条件又较好,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比起自然科学应称之为“软科学”,这些学科没有唯一的答案,所使用的语言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社会科学由于大量采用数学的研究手段,与人文学科日益分野,其所有的论点、著作都是在一定的研究和总结基础上的,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程度,虽然达不到自然学科的程度,但是比起人文学科来说,语言使用范围更小一点,用语也能够更为准确一些.人文学科是使用双语教学条件最不利的一门学科,其语言千姿百态、无限多样、不断变化.对于某一观点、看法没有一个形容词可以准确形容之,并且所有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并且可以同时有很多鲜明、有理的观点同时存在.这就使得双语教学成为一个很难定量、定性、准确话的难题.
而目前个地方高等院校还没有认识到学科分类中双语教学的优劣,或者即是认识到了,但是想要改变却没有好的办法和措施,对于第一个层面的问题解决程度不好,自然更无法谈及因材施教的深层次问题.笔者也深刻感受到文史哲高校双语教学的难度非常大,无论从学校还是教师角度来说,准备都无法达到充分的程度,收到的效果自然不甚理想,并且大多数院校并不具备在软科学领域进行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所以各地方高等院校应尽快加强自己的师资力量,多进行各行业之间的学术交流,增加语言描述的准确度,从而提高双语教学的可行性.
高校双语教学的关键点之一在于教师的水平高低,双语教学对教师来说更是对其教学水平的要求更加严格.目前,我国高校的师资力量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来源:第一类为国内高等院校培养出的教学教师.这类教师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远远高于其他教师,对自己的期望也是希望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教育行业,教书育人的终身事业中.但是这类教师也有致命缺点,那就是他们缺乏海外留学经验,对于国外的情况不甚了解,没有英语国家的工作经验和培训经验,直接后果就是往往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距离理想效果有一定差距.第二类教师来源为外籍教师,对于这类教师各高校都有所涉及,并且通过对外籍教师的聘请,可以很快填充很多高校教师不会外语的尴尬情况,但是对于这类教师,数量较少,并且对于国内教学情况了解不全面,与实际教学结合过程也需要不断的摸索前进,并且高校对于聘请的外籍教师的授课年限并不确定,外籍教师的授课水平也有待商榷.各高校其实并不缺少潜在的师资力量,但是如何将潜在的师资力量变为现实的师资情况,则需要各高校再进一步探索.
因此各高等院校应当提高自己的师资力量,可以适当提高具有高水准教师的待遇水平,吸引人才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合格的双语教师在语言方面一般要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较强的原始文献阅读能力;二是比较流利的口语表达能力;三是比较准确的思想表达能力.目前很多院校的英语教师外语书面能力很强,但是落实到口语上却居后很多,因此外语教师应当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首先具有流利的表达能力,才能够在教学中将知识很好的传达,而教师在流利表达的基础上,再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将知识准确无误的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清楚明白的接受知识,运用知识.
即使教师的外语水平问题解决了,也只是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学生水平不够,高校双语教学将陷于一个巴掌拍不响的尴尬境地.近些年,随着高等院校学生的扩招,学生进入高等院校的水平却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学生的外语水平更是一个让人堪忧的难题,高中学习目标为3000词汇量,但是学生真正掌握的词汇量却少之又少,让一个学生从不到3000词汇量有一个迅速的增加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学生的外语听力、口语以及写作也都需要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专业知识的外语储备也显出不足,学生往往在考试时候才想起临时抱佛脚,平时讲英语束之高阁,实际的双语教学并没有改变学生外语基础薄弱,后期难以提高的现状,在学习过程中也是注重母语的学习,外语的教学内容完全参照母语,使双语教学流于形式.
因此,高校教师应当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难点所在,帮助学生度过难点,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类似“英语角”的活动,让学生多开展口语的锻炼,让学生敢于开口、乐于开口、不怕丢脸、不许嘲笑.教学相长,在各种活动中学生可以收到益处,教师也可以有所长进.同时教师也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文献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查阅外国文献,并将文献的内容完整复述,再将文献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在不断的锻炼、查阅、复述、运用过程中,学生的词汇量可以得以提升,知识储备得以增加.
目前看来,外文教材的选择成了众多学校开展双语教学的瓶颈.外文教材一般有四个方面的来源:引进原版外文教材;国内高水平(包括语言和专业)的教师自主编写;改编国外优秀教材;优秀中文教材的外语翻译版本.这四种途径中,引进原版外文教材是主要的教材使用途径.但这种途径是进行双语教学的最优途径吗?依笔者看未必.引进原版外文教材无疑可以看到最原始的外文文字,了解原作者最想表达的意思,理解原作者的观点和学术论点,但是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原版外文教材在整个社会的使用量上来说不算多,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足者,看原版外文教材显然有一定难度,难以理解文字的真正含义,一些术语的含义还有待推敲.并且国外教材的作者个性更加鲜明,注重的是教材与其国家情况的结合,原著作者鲜明的个性也与所教授的课程难以达到完美结合.当然,国外原版教材的语言和文字通常比较规范和标准,但有的教材也并非如此,就像有的中文教材文笔并不流畅,甚至词不达意一样.原作售价也比较高,一般人员都是能借阅则通过借阅进行阅读,很少买来进行参考的.
一般来说引进原版外文教材与国内高水平(包括语言和专业)的教师自主编写的教材相结合,再结合优秀中文教材的外语翻译版本以及参考国外优秀教材,这样的结合方式相对而言更为科学合理一些.国内高水平(包括语言和专业)的教师自主编写的教材能够很好的结合当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因教师水平比较高也能够了解到比较前言的学术论著,再将这些论著的内容写进自己编写教材中,再提出自己观点,这样,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比较全面,也能够了解到学术的前沿动态.同时参考外国的优秀教材,以及各种译本,则可以很好的与国际接轨,不落于时代.在我国将外语翻译成汉语的人才较多,但是将汉语翻译成外语的人才寥寥无几,各高等院校也应当注重培养此方面的教师人才.
笔者对各地方高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希望通过笔者的分析,可以给双语教学的工作一点借鉴,只有将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点点改善,双语教学的任务才能够完成,地方院校双语教学的质量才能提高.
〔1〕程亚焕,孙慧.地方高师院校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及实施策略[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4(04):82-84.
〔2〕陈红霞.普通本科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5(04):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