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园
摘 要:近几年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及推广,各类职业院校想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特别是中职院校,但是其教学,招生,及就业率都各不相同,到如今,有是发展迅猛,有的已经是勉强维持了,这篇文章通过选择调查一所县级中职来分析校企一体化的成功经验,找出该校的经费来源及经济产生负影响的原因来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罗田;中职;招生;经费保障;校企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014-02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培养基础性技能型人才。但随着市场化改革以及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大规模扩张,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职招生进入窘境。而中职教育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借此次调研中职招生课题机会,笔者选取地方经济对中职招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经济状况影响中职招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一、地方政府应予中职教育发展的经济政策
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不同于大中城市,县域地区高新技术产业较少,农业和初级产品的加工业发达,需要的人才也就不同于大中城市里的高端技术人才,因此对各类职业技术操作性的人才需求量较大,县级职业教育学校将担任起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责任。国家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宏观政策,对县级职教也给出了经济支持。
1、职业教育附加费
根据《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的第二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职业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合理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农村贫困地区不低于50%。
2、职业教师免费培训
《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保证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省人民政府及其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职业教育教师的培训基地,组织职业教育教师到高等院校、企业进行免费培训。
二、罗田理工的经费保障促进了招生工作的开展
罗田理工中专在困境中求生存,在逆境中求发展,找到了适合该校的改革模式,成为了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学校,还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在相对落后的县城能办成一个获国家殊荣的中职院校实属不易,其经费保障主要来自于国家,社会和学校多方努力。
1、补助政策解决贫困生学费问题,为招生困难扫清学费障碍
县域地区经济不发达,企业少,经济效益不高,一些家庭收入仅能维持日常生活 ,不少学生缴不起学费,很多学生初中毕业后无法继续上学读书,甚至有些学生初中没有读完就辍学了。在生源逐年递减的形势下,缴费难问题也成为了中职学校招生难的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学校同时出台了经济政策予以应对。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中职教育,在2007年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为每生每年提供1500元助学金,这样,所有农村户籍和县镇非农业户口的全日制中职学生在校两年共能获得3000元资助。此外,国家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籍一、二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实施免除学费政策,免学费资金由中央财政统一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因此大部分罗田理工的学生都能享受双重优惠政策,最大程度的减轻了学费对家庭经济的压力,这也确保了罗田理工的学费收入。
同时,学校在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后为特困生另外再减免5%-6%的学杂费,进一步解决学生经济困难的问题,这不仅体现了学校的以人为本,也为罗田理工的招生宣传增加了亮点。
来自于国家和学校的这两块学费补助政策消除了家长的顾虑,减轻了家长的压力,更有利于家长放心的将孩子送到学校继续就读,充分解决了因交不起学费而不读书的问题,克服了由于经济原因而形成的招生难题。
2、基金会的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成为了招生亮点
2000年,华夏基金会投入10万美金援建学校计算机专业,使得该专业迅速发展,现已成为全省首批品牌专业、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2011年,华夏基金会再次拿出10万美金,帮助学校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另外一个基金会——华博拿出15万元充当种子基金,资助学校基地建设,解决了数控专业学生的实训条件,还帮助罗田理工联系到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数控加工教学技术指导,举行数控技术操作知识讲座,带领学校数控教师在企业一线,进行业务培训。
基金会的投入以满足实训需要,大大改善了学校教学条件,加强了教学设备建设,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训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硬件优势,可作为罗田理工的教学优势在招生中得以宣传。
3、校企一体化改革,作为办学特色在招生中得以宣传
2008年罗田理工争取到国家数控实训基地项目,并将华博数控加工中心和国家数控实训基地合并,组建了新的罗田理工中专数控实训中心,以此为平台开始"校企一体化"改革创新的实践,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充足平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巴顿轴承、光启照明等4家企业,并采用创新股份合作、租赁承包、自主经营三种合作模式,保障了实训过程中的费用来源。同时,企业在盈利的情况下和学校实行利润分成,增加了学校的财政收入。通过凭借这些优势,学校争创到湖北省首批示范中职学校,并将“校企一体化”办学经验在全省推广。2010年,学校还争取到国家中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1000万元资金的援助,为教学硬件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
三、罗田经济发展状况对招生产生影响的原因分析
1、工业化水平不高,不能吸引和容纳更多的学生实现家门口就业
罗田县虽然已经有不少企业,但整体规模还不太大,就业岗位不多,薪资待遇不高,不能吸引本地的中职生就业,无法让当地百姓直接看到职业教育的成果,自然就影响了中职招生。
2、地方经济欠发达,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高
罗田县是革命老区,以2007-2009年3年的人均县域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县域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与贫困程度高度相关的指标为基本依据,该县是全国11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落后的经济、文化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本地中职招生。由于农村信息闭塞,百姓对信息的采纳敏锐性有限,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加上对升学政策不了解,一直以为职业教育就是“终结教育”,所以大部分人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这样也会影响中职招生。
县域经济不发达,无法做到技能水平评估和薪资挂钩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完专业课程之后还会通过考试获得职业技能证书,以此来证明从事该专业技能的资格。在发达城市的正规企业中,对于持有技能证的员工企业会给予高于无证员工工资的待遇,但在欠发达地区,是否有证没有受到关注,所以罗田和其他欠发达地区的薪资待遇与技能证无关,这样就让很多人觉得读完初中去打工和读完中专再去打工没有什么区别,无法体现出中职生的优越性,使招生工作的宣传没有说服力。
四、几点建议
1、加大中职教育经费投入,落实国家扶持政策
根据《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办法》的第二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职业教育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合理调整教育经费的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罗田县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本区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切实做好政策以内的经济支持工作。
2、根据当地经济特点与规律制定学校专业方向,实现中职毕业生本地就业最大化
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为中职教育提出了发展的方向和前景,中职教育就要紧紧扣住这一目标,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方向,无论在发展规模,还是在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开设等方面都应该紧贴着县域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有了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教育模式就更能吸引学生去中职院校就读。
3、大力支持当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带动其他产业逐步发展,以扩大中职毕业生当地就业率
在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今天,县域优秀劳动力的缺失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之一,要留住优秀人才就必须扩大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就业待遇,通过当地企业的蓬勃发展,解决就业问题,使中职生的毕业归属感增强,有了高质量的就业保障,学生自然愿意选择中职学校去学习技术和手艺。
4、规范市场用人制度,对一线员工是否拥有职业技能证进行严格把关
在逐渐实行持证上岗的今天,职业技能证也应该像教师资格证或从医证一样成为是否能胜任岗位的基本条件,即使不能在短期内实行所有人持证上岗,也应该通过不同薪级待遇区分持证上岗和无证上岗,体现出职业教育的专业性,有了硬性条件的限制,没有上高中的学生就必须得参加职业教育才能出去打工,这样就把招生工作由学校进家门的宣传模式变成了学生进校门的咨询模式。
5、引导、鼓励和支持多种形式参与中职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在县域经济紧张的情况下,无法从当地政府得到更多的财政资金,就可以借助外界社会的力量,通过个人、企业、民间资本和境内外机构等途径通过捐资、参股等各种方式为学校筹措资金,解决学校资金困难,作为教学工作的后勤保障,使外界资金具有造血功能,而不仅仅是捐给学生的输血功能。有了教学的正常运转才能保证招生工作的开展。
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