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李菊
一、 在语文中融入生活
陶行知说:“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的确,语文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发展、完善于生活,教育不能离开生活,语文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这个源泉,生活为语文学习与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满足于单一的课堂教学,要切实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在语文中理解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1. 将学校生活融入语文。学校的环境和学校里发生的许许多多的事情,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内容。比如学校举行的活动、发生在师生之间的有意义的事情等等,都可以让学生说说、写写。这些事情是他们所熟悉的,是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更是他们亲身经历的,他们特别愿意说和写。
2. 将家庭生活融入语文。我们可以把教材内容和家庭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设计教学活动,拓展教学内容。如教学《爱如茉莉》时,可以让学生想想发生在自己家庭中的温馨而又充满爱的种种画面。这样联系家庭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3. 将社会生活融入语文。所在地方的风俗习惯、社会现象等都可以作为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学到更多鲜活的知识。如学了《黄山奇松》《九寨沟》《草原》等课文后,可以让学生做小导游,向家长或朋友介绍那儿的美景及风土人情。
二、 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教育就失去了意义。
生活是一本很好的教科书,它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就成为学生学习的鲜活的教材。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教师要善于将这座舞台上发生的点点滴滴引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如激烈的体育比赛、精彩的文艺表演、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所有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都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说一说、写一写。
1. 观察生活,积累语文。现实生活的综合性、复杂性,促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打破课程壁垒,将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获取直接生活经验,充分挖掘语文与其他课程乃至社会生活的协同资源,引导学生去观察并感受现实世界,耳濡目染,不断熏陶,从而调动学生潜在的感知能力,在生活中体验语文,学语文,用语文。如在学了《大自然的文字》《石头书》《学会查“无字词典”》后,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寻找大自然的文字。通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学生对大自然的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后,再写一写《我的发现》;也可以让学生出一期与大自然有关的手抄报,在班级展示,师生互评。通过观察生活,学生增长了知识,也更透彻地体会了课文的含义。
2. 再现生活,学习语文。语文学习需要一定的生活积累,了解一定的生活常识,然而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教学时,教师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负荆请罪》时,可以充分利用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变成活生生的生活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这样的课堂不仅使学生兴趣盎然,而且学生的想象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 体验生活,感悟语文。教学时,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展现课文内容,让学生身临其境,还要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加深感受。因此,我经常鼓励学生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设身处地体验。例如,在教学《海伦·凯勒》时,我请学生像海伦一样做一回盲人,通过一天的体验,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盲人的生活是多么艰辛,面对生活他们需要多大的勇气。
三、 让语文回归生活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都是拿着语文课本走进课堂,一学期的语文课,就是翻来复去地学这本书。这种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仅是在教语文课本,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层面来审视教学活动,致使语文教学成了学生生活的一种负担。从陶先生的主张来看,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应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因此,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
1. 采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在教学中显现出了无穷的魅力,教师应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的丰富优势,促使教学活动生动地开展。比如把“复述课文”这样一个难度较大的“说”练习,调整为给同学讲故事这样一个情境。同样是“说”,由个人独白改为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效果就迥然不同。这时,整个课堂都沉浸在这种情境化的活动之中,并且谁都乐于尝试。这一切都缘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建立,因为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时,学习便生动起来。
2.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青少年学生感情丰富,思维活跃,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感触顿生,情思跌宕。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巧设情境,创设氛围,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复杂为简单。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体悟和领会,激起他们心中的涟漪,从而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点燃思维的火花。
3. 布置生活化的作业。生活化的作业能够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发展语文能力。曾对学生作过这样一项调查:你喜欢哪种类型的作业?学生纷纷表示,讨厌呆板的抄词语、做练习等一类的作业,比较喜欢动手制作、课外调查等有意思一点的作业。其实,说到底,学生无非是更喜欢那些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作业。教师可以从查考型、探究型、创编型、鉴赏型、调研型等形式进行生活化作业的尝试。
4. 开展生活化的课外活动。陶行知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即教师之场所。”语文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扩展时空,延伸触角,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让学生综合地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爱好。组织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进行语文知识竞赛、作文竞赛、辩论赛;进行名言警句的搜集、评比;编写、表演课本剧等。
语文是一种积淀,学习语文可以使我们感悟生活,感悟美,而这种感悟本身又不可能脱离生活,从而成为我们语文生活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一旦成为一种自觉,学生就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以至拥有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语文学习生活化,使每一节课都成为学生成长中的一段精彩历程。语文即是生活,生活即是语文,生活是语文的本源。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就必须拆除语文与生活的“防火墙”,“开沟引渠”,把生活这股“源头活水”引向语文,使语文与生活融汇贯通。
(作者单位:苏州市金阊新城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