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男
车延高先生的诗歌一直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往返。
作为一个在城市生活的乡下人,很多年我也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穿梭于故乡与城市之间,我想故乡对于很多人来说一定不止于韩愈所说的“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而是因为故乡是我们最初感受生活并建立对这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很多情况下,它甚至是一个人情感态度和性格养成的原发地,——留在清澈、童真目光里的勤劳、醇厚、谦卑,没有外面世界的世俗和功利。
三十七年,它可能把我忘了
就像这石板路忘了走过的脚印
可我脚穿着母亲做的鞋,针脚细密
纳在心里
到哪里我都走不出母亲的目光
三十七年,很多人到中年的人应该对这一幕并不陌生。穿着故乡母亲亲手做的布鞋,无论是在何处,我们脑海里浮现的无不是故乡的情景。那针脚细密的千层底就如来自故乡密实的爱,有着母亲的温度。和车延高先生一样,我也是来自乡村,也写着诗歌,因为距离,因为生计的奔波,有时候很长时间难得回一次故乡。偶尔回去一次,也是匆匆忙忙,看着陌生的面庞,听着熟悉的方音,我真怀疑故乡已经和我相互遗忘和隔膜。但每当回到城市,在休闲的时候穿上母亲做的土布鞋,我就似乎回到从前,轻轻的足音回荡在故乡的青石板、田埂或蜿蜒的土路上,感觉在每一个方向都有母亲默默注视的目光。
母亲属于她的村庄。有月亮的夜晚
让灯把影子描在墙上,描着描着背就弯了
到我和玉米一般高,要进城读书
她才站在村口送我,像棵老榆树
头发全白了,两行泪
一句话没有
炊烟在身后,替她摆手
有人说,哲学就是永恒的乡愁。其实诗歌又何尝不是如此。二者都是要反映人与这个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把这种情感不断细化,又有什么比故乡和母亲更能给我们的内心烙下深深的印痕呢。母亲在有月亮的夜晚让灯把影子描在墙上,是灯光的描绘,也是挥之不去的记忆的描绘。母亲就是在这样日复一日的操劳中弯下了腰身,花白了头发。当我们长大,我们会发现维系我们情感深处的那根丝线只有故乡和母亲,像一棵老榆树,像故乡的一草一木,让我们觉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我们这样不断的出走与返回,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是因为我们从来不曾忘记来时的脚印和回去的路途。当母亲噙着热泪一句话也没有,炊烟在身后替她摆手,这就是我们心中亲情的剪影,它借助一个具象寄寓了我们对故乡、对母亲最深的怀念。
那时我觉得泪让我模糊,母亲和村庄
就是一个人。都不说话
著名作家东西曾写过一篇散文,叫《故乡,你终于代替了母亲》。母亲和村庄是一个人吗?东西从母亲和与故乡割不断的联系中发现怀念母亲就是忆起故乡,车延高武断的说母亲和村庄就是一个人,诗人和小说家不约而同地这样指认母亲,可见关于母亲的记忆也是我们对故土的记忆。为什么当我离开,除了泪水都不说话?这相当于电影中的静境,以此来渲染心中难以言表的复杂情感。这个画面的力量是胜过任何话语的。我想很多在乡村生活过的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当我们离别故乡,面对亲人,真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其中的无语其实是别离的伤感与不舍。
谢冕先生在评论车延高先生的诗歌时说:“他不追求艰涩,也不故作深奥,他的遣词用语,看似通彻透明,却又是曲折深致的。他以通常的词语,引导着我们进入他的世界,让人若行走于幽冥的山谷,眼前出现的是一潭清影,一泓绮丽:深邃、清冽,却又是梦也似的轻轻摇曳着的。”在这样短短的十四行诗歌中,作者通过对临别母亲和故乡的回忆,举重若轻地表达一种对母亲和故乡的细腻情感,无论人们怎样谈论车延高先生的诗作,我觉得这首诗可以当之无愧的称得上当代诗歌的佳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