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晓红
诗歌中的“虚”与“实”是诗歌鉴赏的重点,纵观历年高考试题,几乎每年都有高考试题涉及这一考点。原因有二:其一,自古以来,文艺中“虚”与“实”的调配,是一门颇费心思的技巧,“实”中有“虚”或“虚”中有“实”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极为常见;其二,在高中教材中,很多诗歌都是虚实结合的典范,如姜夔的《扬州慢》、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柳永的《雨霖铃》等。高考命题必须依纲据本,因此,“虚”与“实”这一表现手法才被多次考查。
首先,应该分清诗词中的 “虚”与“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从审美角度上来看,可以说每一首诗歌都有虚与实,如就方法而言,详细为实,简略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就对象而言,景为实,情为虚;眼见为实,想象为虚;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过去和将来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实”与“虚”主要是针对景物描写而言的,区别于审美角度上的“虚与实”,就是说我们在试卷上解决的只是景物描写是否存在“虚”与“实”的问题。
具体说来,所谓“虚”,是指诗词中表现的人的思想意识部分。
虚景主要指梦中之景、神仙鬼怪之景、已逝之景和未来之景四类。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梦中“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盛大热烈的仙人盛会场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周瑜英雄形象和赤壁之战火烧曹军史实的再现;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象与情人分别后旅途况味的描写等。
所谓“实”,是诗词中可以通过各种感官能够触及的部分。
古诗中实景主要指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景。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柳永《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缱绻离别场景等都是实写。
其次,应该分清“虚”与“实”的作用。
虚与实是相辅相成的。既然二者能相生,则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绝不是无。这种存在,是靠实生发出来的,是在实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
学习虚实的关系离不开诗词的主题,碰到类似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的问题时,只答虚实相生是不够的,必须和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最后,应该规范答题思路。
第一步,要准确判定诗句中那些是实写,那些是虚写;第二步,用优美的语言围绕虚与实描绘景象;第三步,点明术语,用“虚实衬托、以虚衬实、以实衬虚、虚实对比”等术语准确判定诗句用了何种虚实结合手法,当不能准确判定虚实衬托、虚实对比等具体衬托类型时,最好用模糊的概念“虚实结合”;第四步,结合诗句,说明这种手法在写景状物或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虚实结合类题目的具体答题方法,具体来说有如下两种。
1. 虚写与实写相辅相成。实写与虚写相结合,从写景状物的角度来看,能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从表情达意的角度来看,使某地和某地的不同景物形成渲染烘托,表达了诗人的某种情感。在答题时可据此结合诗句组织答案。
例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琅琊溪
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首先明确诗歌的第四句是实写,第三句是虚写,接着用自己的语言围绕“虚实”概括:实景是山花随溪水流出,虚写的是不知源之远近,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再点明这种虚实结合手法的作用,开拓诗中的意境,富于审美趣味,含蓄而优美。答案可以这样组织:实写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之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例2 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
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虽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
首先明确本词哪些诗句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再分析这样写有何妙处。“白苎新袍入嫩凉”实写送别的季节——初秋、天气环境——微凉、被送者的衣着——白苎新袍;“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是虚写,想象此次秋试的结果以及下一年参加春闱的结果,虚实结合。“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完全是虚写,想象廓之连中两试后轻松愉快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了对廓之的美好祝福。答案可以这样组织:“白苎新袍入凉”“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明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
2. 虚写与实写相反相成。虚写和实写相反相成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主旨,以虚衬实,虚写与实写融合,互相映衬,渲染出某种浓浓的情感,或者是烘托出某种气氛。
例3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首先明确上片实写的诗句是“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上片虚写的诗句是“思量只有梦来去”。接着用自己的语言围绕“虚实”概括:上片实写江水西头之树让诗人看不见江东之路,虚写自己梦中回去,不怕江水阻隔。再点明虚实衬托手法的作用,反衬了自己不能离去之愁之孤独。下片分析略。答案可以这样组织: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几回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寻得大雁传信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请从虚实角度分析下片最后三句。
虚写当年杨贵妃缢死马嵬的悲剧,交待驰驿传送荔枝的劳民之举。实写眼前所见的游人过往车马扬起的红尘,满眼佳木葱茏的骊山。虚实对比,含蓄点出统治者淫侈享乐、乱政误国的历史教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