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形象分析及答题误区

2015-03-19 10:50陈学富
高中生学习·高二版 2014年12期
关键词:物象首诗人物形象

陈学富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中艺术形象的特征,品味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该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一、察言观色析人物。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人自己。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是鉴赏诗歌的关键。

人物形象的分析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高度概括定特征。找到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概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刻画什么形象。第二步:有理有据析形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形象,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第三步:知人论世点意义。结合作者的处境、写作背景、诗歌主旨,归纳形象的意义(作者表达的观点态度、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例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第一步)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生活环境简朴清幽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则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第二、三步)

二、披文入情析景象。

抒情诗中的景和物,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通过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构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这就是意境。意境的范围比较大,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个建筑的一些砖石。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景物都是诗歌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

鉴赏景物形象,首先要感知景象特征——形、声、色、动、静等,进而体会其深层含义;其次要与感情结合分析。具体操作中,分以下三步骤。

第一步:描图景。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点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析感情。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例2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怨 送 别

万 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第一步)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第二步)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韵味十足。(第三步)

三、托物言志析物象。

诗歌的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高考设题角度一是物象的特征,二是物象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第一步: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着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第三步:塑造此形象的意义(运用象征或托物言志的手法,体现作者的某种节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

例3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

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解析参照上面三步骤。

四、易错误区。

在实际阅卷中,常常发现存在如下答题误区。

1. 粗略描述,不会深挖。在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时,只是停留于事件、形象的概述,未能知人论世深入挖掘作者创作人物形象的背后所指,不熟悉作者的生平遭遇,无法体会诗人在诗中倾诉的情感。

例4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爱东山晴后雪

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误答: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解析:此答案仅仅分析了人物的外在形象,没有通过题目“最爱”和诗中词语“逐胜”“忘寒”归纳出诗人的形象特点。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2. 简单罗列,未能提炼。对于景物形象的分析题,有的考生只是简单地描摹图景,未能对画面进行高度提炼,概括出意境特点;或者粗略作答,没有细致描摹画面,更缺少想象,描叙语言干瘪,失去诗意美。

例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误答: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已经快到岁暮了,行路之人不由得低头思量自己,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

解析:考生只是简练概括出写了什么景色,但未能概括出意境特点,更没有指出这样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浅尝辄止,不得要领。可以这样组织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雨潇潇、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3.就事论事,不明究里。我们在分析时,能够概括出事物的特征,但不能找到事物与人物精神、品格相关的“契合点”,分析仅停留于表面。

例6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简析这首诗塑造的杏花形象。

误答:这首诗塑造了风姿绰约、妖娆美丽,宁可飘零天涯,也不愿忍受屈辱践踏的杏花形象。

解析:答题时不仅要概括出杏花的形象特点,还要指出物象体现的诗人的感情,即保持自己如北陂杏花的像雪一样纯洁美好的品性,决不成为任人碾压的尘土。可以这样组织答案:通过对妖娆美丽、占尽春光、花落逐春水、芳魂无玷的杏花这一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坚守节操、坚持变法改革的志向。抒发了作者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感情。

4. 分析空洞,不够具体。比如分析诗歌情感时,仅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例略。endprint

猜你喜欢
物象首诗人物形象
《上课没人抢》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我想写首诗给你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