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新民晚报》吕绍刚文章。作者带儿子去深圳少儿图书馆还书:超期了,不能再借。问:交罚款行吗?答曰:“不行,但可以让孩子写读书报告,来补积分,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在读书面前,畅通无阻的货币,居然戛然而止,让人肃然起敬。深圳最早提出:“让市民享受文化权利”“让城市因为阅读而高贵”。这些理念的提出,有深圳自身特点的考量,但在城市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对其他城市也有借鉴意义。
跟国家的崛起一样,城市的崛起,不仅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有人情味,有感召力,有竞争力,宜居宜业。因为文化的可持续,实则是人的可持续,这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后劲与高度。
《广州市足球试点城市工作计划(2014—2016年)》日前发布,明确广州市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支持足球事业发展,构建校园足球管理机制,促进足球在学校的普及推广。《广州日报》撰文称,“德、智、体”协调发展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宏愿,并被写入行动纲领中,然而执行结果出偏差:德育上所养成的价值观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智育上形成应试教育习惯,创新思维拓展得不够;体育上更是被无处不在的应试教育挤压得支离破碎。恶果之一,学生体质持续下降。体现在中国足球上,足球人才断档,与泱泱大国形象不符。校园足球,给孩子健康与快乐,提升孩子身体素质,为枯燥的应试教育纠偏;给孩子品质与精神,培养抗挫折能力与团队精神。由点带面,产生的效益是:足球从校园抓起,提高参与足球运动人口基数,有“量”的增长才可能有“质”的提升。
“学霸”的世界你尚且不懂,面對“学神”级别的人物,恐怕剩下的只有高山仰止。清华大学“学神”韩衍隽的一张逆天成绩单,不仅让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现场掌声一片,这两天更是在《人民日报》官微上引来巨量围观,到现在已有近万的回复,啧啧的赞叹让刷屏是根本停不下来。
光明网刊发谢伟峰文章称,面对“学神”韩衍隽的逆天成绩单,鲜有人用“哪家强”来简单粗暴地捧哏。如果此刻还强行用“哪家强”来植入娱乐,一是显得自己没有创意,二则是否定了教育本身的差别化。蓝翔段子让人有不违和的亲切感,而清华学神则起到了榜样作用。人们更愿意去分享学霸学神的种种传奇,毕竟在学海无涯的奋斗中,知识永远是有价值的。在追求的这个过程中,是充满着正能量的。
11月1日,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2014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透露,由该社出版明年9月起使用的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国学篇目所占比重将由目前的约25%增至约35%,该教材已送教育部审批。(《长沙晚报》)
作者李劭强指出,国学进课堂必须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以防肤浅。首先,国学内容不能表层化、狭窄化。所谓不能表层化,就是必须明确国学的核心是什么。必须打捞国学文化中的核心与灵魂,而不是将学习放在细枝末节或外在形式上。其次,国学的学习不能书面化、娱乐化。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可谓不先进,但遗憾的是,一些先进的理念也只是停留在文本上,成为一种被诵读的“文本文化”。所谓不能娱乐化,学习国学的结果不是穿个汉服、举行个成人礼、表演个小节目那么简单,更不能把国学当成是一种装点的道具,而是应该将其沉淀为道德的养分与价值的因子,从而在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变得更加懂礼节、有文化、知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