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融入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生态构建

2015-03-19 14:25刘二伟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文化

刘二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农民融入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生态构建

刘二伟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三门峡 472000)

现有城市文化生态存在着政绩化、精英化、形式化、新移民边缘化的特征,制约着农民等城市移民融入城市的进程。政府和社会要高度关注农民等城市新移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构建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草根文化共存共荣的城市文化格局,切实构建农民精神文化家园,减小农民融入城镇化的各种成本,推进城镇化的健康有序进行。

农民;融入;城市;文化生态

一、城镇化的良性推进需要文化的力量

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提高人的精神文化素质,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视角都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看,它是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现实实践来看,它是消除农民等新移民融入城市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并实现良性、有序社会治理的必要元素,同时它也是城市提升自己软实力的关键因素。

(一)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文化素质的提升

马克思首先全面地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他认为:人的活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人的需求有层次性,包括生存需求、发展需求和享乐需要等。同时,他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个性的发展等。全面性是人的发展的第一个要求,也就是使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兼容并包、相互协调地得以发展[1]。无论从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的三个属性,还是人的三个需求层次,亦或是从人自身的三个维度的发展这个视角,精神、文化的发展都是人类自身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根本内涵,没有精神文化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必然是一句空话。因此,习近平强调指出: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2]。

(二)融入城镇化需要文化的力量

从我国30多年的城镇化实践来看,在农民融入城市过程中产生诸多社会问题,如失地农民进入城镇后难以融入城镇生活的“适应性困境”、“角色混乱”等等。如果进入城镇的农民不能从文化上真正融入城镇社会,就不能积极主动地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城镇化只是“化物”而没有“化人”。所以,城镇化发展到今天,如何帮助失地农民调适心理,做出适应城镇社会的行为选择,完成人的城镇化是当今城镇化发展的重点[3]。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新的文化空间的构建。

融入城市需要构建新的文化空间。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失去了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空间,而与新的生活状态和生活空间相对接需要一个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当然,跨文化适应过程中需要一个过渡,即需要再次构建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文化空间和精神家园,作为中途休息的“驿站”和精神的“栖居之所”。在中途“歇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乡土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融合,最终在文化融入过程中实现社会融入。

3、提升城市软实力需要文化

文化是城市的根,是城市的魂,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源泉[4]。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中来看,缺乏软实力的城市是缺乏吸引力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借助城镇化,可以为城市提供增强自身软实力的文化元素。城镇化的目的之一是为城市新移民营造一个新的、发展机会更多且生活更有品味的空间和平台。包括农民在内的大量移民进入城市,各种思想文化汇聚城市空间。在此背景下,整合各种优秀文化兼容并蓄,并使之融入城市主流文化,不但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吸纳能力,而且有助于构建城市包容、友善的形象,进而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现有的城市文化生态存在的问题及负面效应

1、文化格局的“靶向”偏差

现在,有些城市在文化格局构建上缺乏足够的公平性和包容性,尤其是缺乏对农民等新移民足够的人文关怀,导致他们在文化格局中处于边缘化状态。

首先,在文化空间的布局上,对“高大上”的精英文化倾斜过多,而对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关注和投入不足。不少城市的文化建设被一些城市精英所左右,文化建设呈现政绩化、精英化、形式化等特征,投入巨大,奢华气派,没有把广大市民尤其是包括农民在内的城市新移民的真正需求作为落脚点。正如学者王列生所言“一开始就没有面对社会基本文化诉求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和靶向,而是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支配下热衷于各种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标志工程、速效工程,热衷于文化建设中的权力意志所决定的随机虚拟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政绩验收”[5]。

其次,在文化政策的制定上,缺乏多元化和包容性的考量,尤其缺乏对基层民众和草根阶层的文化诉求的足够重视。有些城市在制定文化发展政策时不走群众路线,不接地气,制定的文化政策难以贴近实际。比如,有些城市对本地丰富的原生态文化资源缺乏充分的挖掘,而热衷于邀请明星大腕开演唱会制造轰动效应来提升城市影响力,最终不但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反而造成财政浪费。

2、产生的问题

一是易滋生“城镇适应症”,导致幸福指数下降。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社会网络的稳定和良性发展有助于人的幸福指数的提升。但是,对于农民这些城市新移民来说,如果没有一个良性发展的文化生态空间,自然难以融入城镇生活和文化,农民自身难免被城镇生活所边缘化,难以得到预期的幸福感和归属感。这很容易理解有些进入城镇的农民十分留恋以前的乡村生活并在城镇的“陌生人社会”中把自己封闭起来。

二是产生行为失范和越轨行为,增加社会公共治理成本。新进入城镇的农民如果难以融入城镇的生活方式,将会产生诸多负面的社会问题,如角色混乱导致的自身心理健康问题、缺乏文化生活导致的腐朽娱乐方式的滋生、缺乏认同感导致的社会冲突等等,对社会的公共治理造成直接威胁。比如,有少数农民进入城市后,吃苦耐劳的品性逐渐消退,甚至开始尝试并逐渐习惯于享受型的生活、娱乐方式,陷入赌博、嫖娼、吸毒等犯罪的泥潭。以浙江某镇为例,由于拆迁,当地农民得到巨额拆迁款并分到多套房产。面对巨额财富,当地农民迷失了生活方向,部分人沉湎于赌博,甚至染上毒瘾,吸毒人员比拆迁前翻了一倍,当地拆迁户一夜暴富后又因为赌博、吸毒等原因而返贫者,保守估计有10%。另外,腐朽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开始侵入,“闪婚”、“闪离”、“闪孕”等怪象涌现[6]。

三是导致认同感缺失,社会割裂。文化生活本身也是社会交往的过程,通过文化参与中的社会交往维系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运转。现有的城市文化格局,如单纯重视精英文化的发展,缺乏对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的足够重视,则这种社会不公极易导致认同感下降,社会割裂,阶层不和。比如社会上普遍关注的广场舞由于扰民造成社会对立、敌视现象,而文化空间和文化资源的缺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另外,还存在乡土文化与工业文化的摩擦、人情意识与契约意识的摩擦等,如果不能构建一个不同文化共存共荣的文化生态空间,不但易导致农民自身迷失自我,甚至因文化冲突导致与城镇原有居民的对立和隔阂。

三、建议:构建农民的心灵家园

1、树立“文化惠民”理念

对于进入城市的农民来说,在关注其经济收入的同时,对其精神文化生活也要格外关注,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人才培养等方式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和文化惠民力度,比如社区书屋的建设、社区文艺组织的建设等。

2、构建新的文化生态格局

一个良性的城市文化生态应是乔木(精英文化)、灌木(大众文化)、草木(草根文化)三位一体的“草灌乔型”多元体系[7]。因此,从宏观格局上说,城市当中既要有音乐厅、大剧院、博物馆等高雅文化场所,也要给广场舞、街头吹拉弹唱等大众和草根文化提供空间和平台;既要有来自于国外的先进流行文化产品,更要注重于本土尤其是乡村原生态传统文化的挖掘。从微观文化产品结构上来说,文化产品要照顾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比如,电影院的影片结构要照顾多种口味的需求,大剧院要为不同类型的文化演出提供演出舞台等。要降低甚至取消文化消费门槛以照顾包括农民在内的低收入群体,如鼓励并帮扶新移民社区的定期文化演出,博物馆、大剧院、影院等文化设施免票服务群众。

3、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城市的发展需要先进、科学的文化的引领,而先进文化的传播需要建设一支责任心强、文化素质高的文化传播队伍。需要强调的是,文化需求的多元性决定着文化队伍的组成不可能是单一的。城市原有的文艺创作者、文艺表演者以及来自农村的文艺能人和能工巧匠、文化志愿者等均是文化队伍的主力军,另外,可以以社区为单位组建社区自己的文化队伍。同时,需要加强文化队伍自身的能力建设,使其业务能力培训常态化、组织和合作水平逐步提高。

4、加强平台建设

对于文化来说,缺乏平台,就缺乏成长和传播的平台。同时,以文化方式塑造公共平台,以文化活动消弭社会隔阂,增加社会各界相互了解和支持,促进社会认同感、归属感和社区公共精神的成长壮大,正是文化的力量之所在 [8]。对此需要重视以下平台的构建:一是免费开放的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二是搭建适合群众自娱自乐的街头表演平台;三是搭建农村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平台;四是重视以社区为单位的文化表演和交流平台的建设;五是关心和支持各种文艺爱好者自己组织的文艺社团的成长;六是借助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建立农民等新移民和老市民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平台。

5、重视文化资源净化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需要及时清除各种文化渣滓,净化发展空间。无论是精英文化,还是大众文化或草根文化,都存在着极少量的腐朽或低俗文化,比如来自于农村红白喜事中低俗表演等落后的群体亚文化、城中村及城乡结合部秘密传播的邪教思想等落后文化,在网络媒体极其发达的今天其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因此,要强化相关思想文化监督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能,及时对出现在文化市场和社会中的腐朽、低俗思想文化进行清除,确保社会的文化资源政治导向正确,内容积极向上。

注释:

[1]陈学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人的生活取向[J].复旦学报(社科版),2000,(2).

[2]习近平.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长久 [N].光明日报, 2014-01-08.

[3]严蓓蓓.人的城镇化与失地农民城市适应性障碍之消除[J].人民论坛,2013,(26).

[4]珠海:一座新兴移民城市的文化追寻 [N].光明日报, 2012-08-27.

[5]刘奇.当下城市文化中荒唐的“高大上”[N].人民日报, 2014-08-19.

[6]杭州农民拆迁一夜暴富:10%人赌博吸毒返贫[N].人民日报, 2012-07-15.

[7]刘奇.当下城市文化中荒唐的“高大上”[N].人民日报, 2014-08-19.

[8]刘忱.以文化融入促进社会融入[N].人民日报,2011-10-20.

F323.6;F299.21

A

1671-5136(2015)04-0046-03

2015-11-16

刘二伟(1981-),男,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城镇化。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农民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谁远谁近?
家乡的城镇化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