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渗透国学教育的基本途径

2015-03-19 14:23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国学人文

刘 青

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渗透国学教育的基本途径

刘青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国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目前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存在各种问题,高校应把国学教育纳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范畴,通过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校园环境文化的精神内涵,对提升高校的文化软实力与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环境;国学教育;人文素质

大学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离不开优良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高,引发了国学研究的热潮。国学教育进校园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将国学教育融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于丰富校园环境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高校文化软实力与当代大学的价值理念和大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与国学教育的关系

大学是育人的场所,校园环境是学校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彰显的重要窗口[1],在这里不仅可以观赏优美如画的校园布局和风采,领略自然与人文、物质条件与文化氛围于一体的学术生态空间,更能够体现学校的历史累积、传统个性、办学底蕴和文化积淀,这也是一所大学不可或缺的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最个性、最本质的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将通过长期提炼的富有内涵的办学理念以及具有个性特征的校风、学风、教风等,渗透于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之中,教育和引导学生发奋自强、志存高远,以形成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和精神力量。

国学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中创造的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涉及文学、历史、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蕴含着国魂、国脉、国本,是先辈给后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国学的精髓已渗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影响着国人的思想、伦理和道德行为,国学中的民族精神,培育了炎黄子孙齐家、治国、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国学复兴以来,高校逐渐恢复或开展了国学教育。与此同时,国学教育与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也日益成为党和国家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当代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学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认识和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国学智慧及文化精髓,还能够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事做人,肩负起中华民族文化繁荣的重任。

二、国学教育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国学中丰厚博大的精神内涵有取之不尽的思想教育资源,可以被有效用于大学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之中,并对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产生重要作用。

1.培育健全人格。国学教育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进取的精神、完善的道德。有专家说过,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越来越密切,学会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形成健全人格对学生未来的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健康、完善的人格,如,意志坚定、品德高尚、勇于担当、心理健康等,这对促进学生成长很有意义。国学典籍中有丰富的人格教育资源,从温和、善良、严于律己、谦让宽厚的道德品质,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气概和恪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历代先贤浩然正气对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健康人格的培育,都是一种有益的激励和鼓舞。

2.弘扬爱国精神。国学教育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民族文化信仰,弘扬爱国精神,形成民族凝聚力。当前,全国人民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践行“中国梦”而奋力拼搏,作为重要力量的大学生来说,在学习国学的过程中,可以深刻体会其中包含的爱国主义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国学典籍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是一面永恒的旗帜,其优秀经典诗词作品中洋溢的浓烈爱国主义情怀以及历代仁人志士拳拳的爱国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教育和引导他们增强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和自信心,志存高远、发奋自强,把自己培育成有志有德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优秀人才。

3.提升人文素养。国学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术创造力。人的综合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科学给人以真以理性,艺术给人以美以感性,人文则给人以善以真诚以悟性[2]。人文素养带给我们精神的富足或对精神家园的寄托,国学典籍中的儒家文化具有广博的知识内涵,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地理、天文以及古今人物、社会的伦理等,既可以帮助学生领悟国学的精华和人生哲理,陶冶情操、增强审美情趣,还能够提升他们的文字功底和阅读思考能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文关怀、人文考量,达到读诗使人灵秀、读史使人明智、哲学使人聪慧、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的目的。

三、大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渗透国学教育的基本途径

高校校园环境文化应当彰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旗帜,体现出高质量、高品位的特色优势。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搭建国学教育融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平台,努力营造国学传播的氛围,以增强国学教育的实效性。

1.提高学校对国学教育的重视和认知。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高度总结。高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国学教育对于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把国学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教育,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以及校风、教风、学风乃至班风建设等体系的范畴。笔者所在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是毛泽东读书和工作的母校,以其“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的美誉闻名遐迩。学校主建筑上醒目的毛泽东题匾:“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的校训,还有徐特立老先生书题的校风:“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以及宣传栏等,无不彰显传承国学文化的魅力,这对师生在国学知识与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追求理想、乐观开朗、积极上进、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具有重要影响。

2.将国学教育融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中。近年来,许多高校由于扩招扩大了校园布局和规模,并在原有校区的基础上兴建新校区以满足教学需要,这也是学校打造硬件实力拓展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但尽管新建了环境优美如画的校园,教学大楼建造得像博物馆一样富丽典雅,但往往给人印象平淡或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善于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将国学文化融入校园环境的设计和建设中,营造出具有鲜明文化特征和富有个性魅力校园,自然山水、花草种植用国学元素来命名或美化设计,赋予其特定的文化内涵,让国学经典既能无声地熏陶和感染,又能有形地引导和教育,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浓厚气息,领悟校园文化体系融于校园景观外壳的重要意义[3],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品德、文化和情操的熏陶与感染,充分发挥环境文化育人的功效。

3.以国学课程带动国学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教育最重要、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课程教学,国学教育的内容可以通过各种课程教学传播和渗透。如,在公共选修课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内容,在“两课”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阐述国学文化内涵,在专业课中注重进行国学知识的渗透,达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增强国学教学的吸引力,必须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建立学术严谨、国学知识丰富的国学教师队伍,引进有丰厚国学素养的人才,进一步提高国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邀请名师、专家不定期开展国学优秀经典作品专题导读和系列讲座,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修养及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4.通过国学教育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推动国学教育深入发展的主要形式,是高校构建校园精神文化最富有吸引力和活力的载体。一是举办独具匠心的主题特色教育活动,如,利用传统佳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和重阳节、清明节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国学知识,感悟国学经典的价值和底蕴。二是开展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专题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将国学自然融入学生的生活文化中,汲取国学的养料,扩大学生视野,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三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开展课程实习、社会调查、暑期“三下乡”和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文化古迹、教育基地等的参观调查与学习,将历史和现实、思想教育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些丰富的精神元素能够使学生完善人生与人格,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

[1]刘青,罗昂.基于育人视域的校园绿化与环境优化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4(1):98-101.

[2]李博豪.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意义和途径探析[J].语文建设,2014(5):4-65.

[3]高忠芳.大学生国学教育的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11(6):67-68.

责任编辑:丁金荣

G47

A

1671-6531(2015)02-0078-02

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教改课题“基于育人视域的高校园林绿化管理的思考”(编号:XYS12S50)

刘青/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湖南长沙410205)。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国学人文
“垂”改成“掉”,好不好?
智慧校园环境下高职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研究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人文绍兴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