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工作中民族宗教问题的处理策略

2015-03-19 19:16仝泽民庄玉琳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民族宗教少数民族民族

仝泽民,庄玉琳

仝泽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北京102249);庄玉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助理研究员(北京102249)。

民族与宗教工作涉及国家政权安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是重大战略性问题,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息息相关。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重要指示,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环节,具有重要性、独特性、敏感性等特点,关乎学校安全稳定与名誉声誉,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断深化,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思潮涌入内陆,边疆少数民族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到东部发达地区求学,内地大学生接触民族与宗教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文化的开放与包容带来了许多新鲜的观念,同时也混杂着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安全稳定也受到越来越多因素的制约。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唯有正确认识民族与宗教工作,方能科学有效处置校园中产生的民族宗教问题。

一、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中民族宗教工作的主要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复杂,民族宗教领域意识形态斗争严峻。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中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性、迫切性、特殊性日益显现。高校需认真梳理民族宗教工作的特点,把加强和改进民族宗教工作作为有力抓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1.重要性。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学生工作中的民族宗教工作,有助于抵制非法宗教组织和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活动,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消除民族与宗教问题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民族观与宗教观;有助于传播民族和宗教文化,向世界展示我国民族和宗教政策的真实情况,消除误解,维护我国的形象和声誉;有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我国民族教育政策的实施,推进民族大团结。

2.迫切性。当前国内外形势正面临深刻变革,民族主义和宗教复兴思潮在动荡中剧烈演变,一些西方国家和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民族宗教问题干涉我国的内政,使民族宗教工作变得严峻、微妙和紧迫,高校学生工作中民族宗教问题已日益突显。目前,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影响却不可小视。如何正确看待、及时研究、科学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考验着管理者的水平与智慧。然而,内地多数高校缺乏针对少数民族与宗教的管理经验,在遇到问题时往往处理不当,使得原本不大的事情发生演化,易引发连锁效应而不可收拾。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和科学宗教观教育的路径选择和处理方式上亟待创新,管理模式也值得深入探讨。

3.特殊性。高校民族与宗教工作的特殊性不言而喻,多数宗教问题的产生与民族问题有关联。高校的开放式办学使个性化文化追求与个人信仰自由得到很大程度的尊重,各类社会思潮不断涌入,因民族与宗教信仰而引发的事端频现。我国宗教信仰群体由低收入者、低文化者、老弱病残群体向高收入者、高级知识分子、高层人士转变;西方敌对势力对于我国民族与宗教事务干预增多,影响加大;校园宗教渗透、私下宗教活动增多,传播途径更加多元和隐蔽,不法分子以互联网等新媒体形式煽动民族事端,打着各类活动的幌子私下传教。

二、目前高校学生工作中民族宗教问题产生的原因

1.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工作,相关课程几乎贯穿学生求学历程的各个阶段,各高校也都十分重视。虽取一定成绩,但成效并非令人满意,思政教育存在着实效性不高、教学内容单一、方式方法简单、重灌输轻实践等问题,教育手段还大多停留在应试课程的宣讲上,很难满足新时期学生的实际需要。本本主义倾向较重,直接导致学生思想上的叛逆和对书本知识的厌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应试教育已经使思政教育脱离了教育之根本。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需要克服语言与文化的障碍,如果思政教育本身存在问题,那么教育好少数民族学生就成为空谈。

2.多元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对新鲜文化普遍好奇,面对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和丰富世界的种种诱惑,读书不再是唯一吸引学生目光的选择,他们很容易放纵、娱乐自我,精神世界常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空虚,进而产生不安全感、无归属感和迷茫感,一些学生转而借助宗教寻求精神抚慰和心理满足。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及个人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但一些学生因缺乏社会经验和鉴别能力,面对复杂的外在环境和多元社会思潮,容易产生在信仰选择上的困惑和偏差,加之不具备科学的方法论,极易在思想上受到消极影响,形成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

3.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缺乏。目前内地高校大多缺乏应对民族宗教问题的有效措施,即使在一些非民族类院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也已占一定比例的背景下,高校依旧没有专门的管理和教育措施出台。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师生的民族与宗教观念不够明确,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够很好地理清头绪。由于缺乏民族与宗教文化的基本常识,且对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法规一无所知,一些高校在遇到民族问题时往往采取刻意回避、敬而远之的态度,当问题已无法回避时,就会出现盲目处理、擅自决断的倾向,不但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可能将小问题复杂化,引起更大的事端。

4.狭隘民族主义思潮侵蚀。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且隐蔽,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容易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他们往往利用比较隐蔽的手段对大学生进行渗透。国外的民族主义事件会影响国内少数民族群体的心理状态,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刻意表现其民族优越性与风俗独特性,在民族服装、民族信仰方面刻意突显,不仅影响自身的正常学习生活,甚至影响周围同学的日常生活。与此同时,各种宗教势力团体正以不同的方式在校园渗透其理念,非法宗教活动屡禁不止,宣传宗教极端思想的书刊、音像制品等通过非法渠道印刷传播的情况严重,以家庭教会、私人教堂等形式,互联网等媒介的私下宗教活动日益频繁。

5.境外敌对势力恶意操纵。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恶意干涉我国内政,企图遏制并影响我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特别是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和侵蚀越发猖狂。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受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某种宗教的影响,自身也开始信教,他们走进大学依然保持原有民族宗教信仰,高校的世俗文化教育往往与其内在的宗教信仰产生隔阂,加之一些境外敌对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对其进行文化、思想和宗教渗透,与高校教育工作者争夺意识形态的“制高点”。国际上的极端民族主义者利用学生的热情与单纯,恶意在校园内挑起一些民族宗教事端,使原本复杂的民族宗教问题更加敏感。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中民族宗教问题的处理策略

1.掌握并运用好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民族宗教工作政策性强,高校在遇到民族宗教问题时,要严格遵循国家的法律法规与相关政策,处理方式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避免管理工作的随意性。各高校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机制及宗教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在学生管理队伍中普及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对高校师生开展宗教活动进行政策指导。将民族宗教工作纳入高校学生工作的日程中,做好学生管理部门与统战部门的沟通联系,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提供基本政策和理论保障。学生管理者要运用好政策法规,对保有宗教信仰学生做到详细了解、积极教育引导、科学处理,坚决抵制校内宗教活动,遏制非法宗教传播。

2.发挥高校思政工作者教化育人的作用。赢得少数民族学生的信任是做好各项思政教育工作的前提。高校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唯有改革创新才是与错误社会思潮做斗争的根本途径。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程设置上,要淡化考试制度,不断丰富内容,切实发挥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教育方式上,不能墨守成规,要摈弃形式主义作风,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理论的时代感、针对性和说服力;在教学中,要重视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解决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增加对民族观与宗教观的科学阐释,系统推进民族团结的教育教学。

3.提升高校教师和管理者的理论认知水平。教育管理者对于民族宗教问题的认知水平决定着高校思想引导主阵地的方向。高校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通过开展民族与宗教的专题培训,培养一支政治上过硬、业务上合格的管理队伍,提升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科学化水平。只有教师首先准确把握、阐明民族宗教问题的正面和负面价值,并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化,才能使广大学生自觉抵御歪理邪说的渗透。此外,教师和管理者在公开场合需要注意关于民族和宗教的表述,不能渲染民族对立、排斥少数民族、歧视宗教信仰。

4.创新高校民族团结的教育方式。可举办民族风俗文化与宗教信仰的专题讲座,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接受科学观灌输的渠道,避免非正常渠道的信息对学生的片面引导。在少数民族学生占到一定比例的高校,尤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认同感教育,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坚持德育为先,强化舆论引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大力构建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体系,不断巩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思想保障,不断丰富民族团结教育的形式内容。

5.保护信仰自由,正确处置突发事件。我国民族宗教政策的核心是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保护个人合法宗教信仰自由,但不是一味地忽视和纵容,法律同样阐明了教育宗教相分离的原则。高校应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理有宗教信仰师生与无宗教信仰师生间的冲突与矛盾,积极预防和正确处理不同民族宗教信仰者间的冲突与矛盾。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要把握好“严格区分,实事求是,正确看待,换位思考,谨慎处理,方法得当”六项原则,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刻意回避也不大肆渲染,同时严厉打击以民族宗教名义从事非法活动的行为。

6.注重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学生相对于汉族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在学习生活方面往往遇到的困难和不适应因素更多,高校要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设立相关帮扶组织,推进学业帮扶、生活帮扶、就业帮扶等机制的形成。保障少数民族学生专项经费投入,设立少数民族学生奖学金,落实学费减免与生活补助等措施;积极搭建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的专属平台,培养少数民族学生养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实施少数民族青年马克思主义教育计划,重视少数民族学生干部的培养,发挥其积极作用,引领各民族学生群体间树立爱国、团结,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意识和作风。

7.尊重风俗习惯,做好后勤保障工作。高校应主动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禁忌,完善物质保障,在住宿、饮食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保障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需求。有穆斯林学生的高校,应设立独立的少数民族就餐区或民族餐厅,专门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饮食,后勤部门严格监管餐厅的菜品制作。在日常民族节日庆典时,设立活动专项保障经费,避免少数民族学生私自离校外出活动,在诸如古尔邦节、开斋节、藏历新年等少数民族重大节日时,学校可拨出经费为少数民族学生组织庆祝活动,同时分管校领导可以考虑与少数民族学生共度佳节,让他们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从细微处让学生感受学校的关照,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认同感。

[1]傅厚春.对新时期高校宗教工作的思考[J].重庆社会科学,2009(04):32—34.

[2]李琴,何雄杰.新时期高校民族团结教育论纲[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87—92.

猜你喜欢
民族宗教少数民族民族
杨宁在省民族宗教委调研时强调努力开创我省民族宗教工作新局面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跨国民族宗教因素与丝绸之路的和平共建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习仲勋的民族宗教统战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