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山名源考辨

2015-03-19 21:02:10檀向群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池州刺史

檀向群

(池州学院思政部,安徽 池州 247000)

齐山居于皖南山城池州贵池区境内,即古时池阳郡秋浦县。池阳郡的建置始于唐朝,初建于唐武德四年,再建于永泰元年。齐山风景秀和,积蕴深厚,位居古“池州十景”之首,“郡名池阳,秋浦形胜……浸以秋浦,镇以齐山[1]”,是皖南著名的“江南名山”。2007年,“齐山——平天湖”建成池州市重点文化生态旅游区,成为池州市打造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及提升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载体和依托。

1 文献中对齐山山名来源的记载

关于齐山山名的说法较多,留传于世主要为两种:其一为山峰高齐相等之说;其二为齐映之姓得名之说。此两种论述皆见于宋以后的各种府志及传抄本中。谁为主流,历代文史专家各有争执。因其史料不全,佐证不足,其名称起源未有定论。究其由来,笔者认为应从其所属郡城、成名年代、主要人物、名称内涵上进行梳理。

观齐山历代文献,齐山山名来源多停留于转述、存惑、推测的层面。明确记载的文献包括:明修、明嘉靖《池州府志》、清乾隆《池州府志》、清光绪《贵池县志》、清嘉庆《重修一统志》等。

以山峰高齐相等之说为主流的有,万历《池州府志》、《潜确类书·一统志》、《贵池县志》等,其编者皆认为齐山因“山有十馀峰,齐等,故名。”

以因齐映之姓得名为主流的有宋周必大《游山录》、明《一统志》等,文中皆仅提及齐山“唐刺史齐映尝好此山,因名之也。”

两种说法都有提及的有明嘉靖《池州府志》,“或以谓:峰十余齐等故名;宋周必大云:唐刺史齐映所尝玩游因名山之[2]”。清乾隆《池州府志》录入王哲的《齐山志》中也认为山名来源有二,“其高等,故曰‘齐山’。或谓此山因唐刺史齐映有善政,故名焉[3]。清人陈蔚修的《齐山岩洞志》对历代有关齐山山名来源的文献作了整理和汇总,就山名之说时不仅提到了齐映得名说,也提及了山峰等高说[4]。《江南通志》与前者提法相同。

除了上述两种说法以外,一些学者也大胆地做了其他推测。如清人黄文焕在其《游记》中详细论述了齐山五义:“山以齐映得名。核之史传,映实未尝刺是州。若但因其好游,则好游者多矣,何独以“齐”名?旧称山势相齐故名“齐”。而其义未详,予为阐之,凡有五义:山南北胜虽连成峦,实各起,枝分十二、三。宜从峦分名。而往还细睨,体各卑伏,无一特耸者,一齐也;巅形皆圆如覆釜,无一斜者、缺者,二齐也;势之大亦各相等,无一尤大者,作兄弟观,不作主辅观,三齐也;峦各逞石,不恃土,四齐也;俱实其外,虚其腹,无处非洞,或未经辟,或辟而复塞,五齐也。”此文在清光绪《贵池县志》中被收录[5]。

李鹤鸣在其《三奇亭记》一文中认为齐山何以为齐姓:是因为在江南一带其可以与九华其名。“江之南多名山,并江而郡者池为胜。盖九华之秀立杰出,可以匹武夷、雁荡,然僻在郡东南七十里外。负郭有齐山焉,高不能三十仞,实多怪石,人士不绝游,故尝齐名‘九华’。”

清嘉庆《重修一统志》则推测了齐山得名是因为齐照。“谓山因唐刺史齐映得名,考齐映传未尝刺池州,有齐照为池州,盖因之[6]。”

2 由齐山文献考齐山名称来源

史料中齐山有明确记载始于李方玄(一说方元)在池州任刺史时期[5],李方玄与杜牧交好,两人来往密切。方玄客死宣州时,杜牧曾作《方玄墓志》以表悲痛之思[7]。李方玄与齐山颇有渊源的,曾经“凿齐山北面,得岩洞怪石不可名状”[8],于山脚“筑翠微堤”,使“池人知有齐”[5]。可以确定,此时齐山不仅已经有名而且知名。以此可知,齐山得名时间应该在李芃至李方元期间。

按史料记载分析,李方玄时期名声渐远播于外,游客由近及远,纷至杳来。齐山脚下的平天湖素有“小西湖”美称,与翠微堤、齐山相为掩映,碧山绿水,杨柳依依,风景独胜,被时人推之为“池州十景”之首。由此来看,这个时期齐山的开发程度是相对成熟完善的,在此之前齐山开发程度如何,为何状态及得名由来,文献皆不可考。而“齐山因山峰等齐”得名一说没有史实可考,亦无本地传说、乡土故事支撑。只能从文献中查考其大致得名时间,以辨析历代任池刺史与齐山得名渊源,及齐山“因齐映之姓得名”真伪。

2.1 得名期间驻池刺史

李芃之后有齐映、萧复、李方元、裴度等任池州刺史[2]。清光绪贵池县志中,郡治初期还有李逊、郑羡、张岩、李冉、柳子华等曾任池州刺史。

池州重建郡治,李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芃,字茂初,赵州人……李勉观察江西,表芃为判官。永泰初,宣饶剧贼方清、陈庄,西絶江劫商旅为乱,支党盘结。芃请以秋浦置州扼衿要,使不得合从。勉然之,奏以宣之,秋浦、青阳、饶之至徳置池州,即诏芃行州事。池之为郡自芃始[3]。”相关史料在新[9]、旧唐书[10]中亦有体现。然而李芃在池时间短暂,且身兼数职,“芃摄行州事,无几乃兼侍御史,居无何魏少游代勉为使,复署奏检校虞部员外郎赐金紫为都团练副使,顷之摄江州刺史[3]。”齐山得名与其并无关系。

永泰后为大历,公元766年至779年,期间郑羡、萧复、柳子华曾任池州刺史。郑羡“天宝末不受安禄山伪命,大历间知池州,人称其清节,后隐居嵩山中[5]。”柳子华,“解人,公绰诸父也,始辟严武剑南府,累迁池州刺史,代宗命葺华清宫,以子华为昭应令[11]。”萧复任池州刺史及来池时间值得商榷。关于萧复,查两唐书皆无其出任过池州刺史的史料,“大历十四年,自常州刺史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使及为同州刺史,建中末以复为戸部尚书,统军长史[10]。”光绪贵池县志中虽提及其“出为池、歙二州刺史,有治行迁湖南观察使。”但其后也附有“按唐书载,复为常州、潭州刺史未及池州。”因而其为池州刺史之说难以成立[5]。

大历之后有齐映、齐照、张岩、李冉、李逊、裴度等任过池州刺史。

李冉著有《举前池州刺史张严自代表》,文中有明确的时间著述,“臣某言伏惟,建中元年正月五日,制条诸州刺史授讫于四方馆,上表让一人自代者,前池州刺史张严,苦节立身,直躬激俗,洁廉恵爱,特异常流,自军兴已来,职役繁重,江淮百姓多有流亡,张严在任三年,辟田加戸顷,因公坐法至免官,在理可容,原情堪録,臣当州自定两税以来距今四岁戸口减省,差科日増,臣无政能,坐待颠踬,使严代处,必有成功,伏望天恩,遂臣诚请,无任悃欵之至[12]。”此中张严应为张岩,亦可知,李冉在建中元年时已“当州四年”,由此推算,张岩任期为公元774至776年,李冉任期为公元777年至780年,为大历末、建中初期。从上文可知,此期间战争纷起,流民四处逃亡,经济萧条,在任刺史无不以民生为重,李冉、张岩应无暇管理齐山兹事。

关于李逊,史料对其任池州刺史的时间记载有出入。陆延龄光绪贵池县志卷十六中,称其“代宗时为池州刺史,德宗初迁宣歙观察使。”新、旧唐书中对其表述则不同。旧唐书中提及其任池州刺史时间的有,“元和五年,以常州刺史李逊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10]”;“逊,登进士第,辟襄阳掌书记,复从事于湖南,主其留务,颇有声绩,累拜池、濠二州……元和初,出为衢州刺史,以政绩殊尤迁越州刺史[10]。”新唐书中提及其任池州刺史时间的有,“钱徽,字蔚章……会衍病亟,徽请召池州刺史李逊署副使[9]。”宪宗年号为长庆,公元821——824年。钱徽,“贞元进士擢第,从事戎幕,元和初,入朝[10]。”可知李逊任池州刺史时间可确定在元和元年至元和五年(公元806年至810年)。不应在大历年间。

2.2 齐映与齐山

齐山得名时间最具可能的是贞元年间,此期间出任池州刺史的有裴度[2],齐映[2-3,5],齐照[3,5]。裴度,“贞元间刺本州,迁监察御史”[2],关于齐映的记载较多,现存的府志、县志均存。“瀛洲高阳人,映有恵政于池治,南有山岩洞奇绝,每公暇,登眺其上,州人以其姓名之[2]。”“贞元中擢官舍人……曾为池州刺史,爱城南一山,岩洞奇绝,时往游之,山因其名,今漫岩前刻齐山二字,传是映书[3]。”光绪贵池县志中记载同乾志。齐照,“映之弟,曾守池州[3]”,“亦守池州,有惠政”[5]。

而齐山因映得名之说,仅见于府志、县志。宋人著述的相关典辞文章中虽以此为齐山得名之由来,亦无有力证据。一些文史专家以宋人王象之的《舆地碑记目》第一卷池州碑记里的“大厅壁记”为证,认为其出有凭,但《舆地碑记目》中关于池州大厅壁记史实叙述则值得推敲。“元和八年,齐映为守日建,裴晋公作记于厅壁,今不存,又韩贽文,窦潏文[13]。”元和八年,齐映已然做古,裴度也是贞元年间刺池,此说矛盾百出,不足为凭。

查新、旧唐书,均未有齐映在池记载,旧唐书中则记载了齐映出任江西观察使,并客死此地的史事。“贞元七年(791年),江西观察使齐映……贞元十一年七月卒(795年),时年四十八[10]。”因与宰相张延赏有过节,齐映被相继谪为洪州刺史、江西观察使[10]。“映常以顷为相辅,无大过而罢,冀其复入用,乃掊敛贡奉,及大为金银器以希旨。先是,银瓶髙者五尺余,李兼为江西观察使,乃进六尺者,至是,因帝诞日端午,映为瓶髙八尺者以献。贞元十一年七月卒,时年四十八,赠礼部尚书[10]。”当时的池州隶属宣州,在宣歙观察使的管辖之下,与江西观察使应该是平级关系,齐山得名从这个方面来看与其应没有直接因缘。

3 齐山名源之初论

由此,笔者认为以齐为山姓,大致有几种可能:第一、齐映精通书画,喜爱观赏山水,曾来池州游赏齐山;第二、齐映任江西观察使时,因其弟齐照在池州为刺史之故,齐映尝游齐山;第三、齐照在任期间,爱游齐山。关于齐照,史料所载甚少,“照,仓部郎中,池州刺史。”《元和姓篡》关于其刺池年代也无明确记载,《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一文根据其长女《韦夫人齐氏志》及《郎官柱记》中记载推算其由刑部郎中出为任地方太守时间大致在元和、长庆时期[14]。此时齐映已经怀恨而死,也排除第一种可能性的存在。对照前文,齐映应为贬谪江西,游山玩水的大好兴致大打折扣,千里来池观赏一座默默无名的小山丘更是不符实际。第二种可能也被排除,最有可能的是第三种情况,齐照受其兄影响,酷爱书画,爱赏游千岩万壑的齐山,山遂以齐姓名之。后人以齐映之姓为山名,概是讹传。关于齐山因齐照得名,也见于一些史料中。“齐山……乃李白杜牧及唐人素所游息之地,刺史齐照日居其中故以名焉[15]。”“宋李壁曰:唐书载,映为江西观察使,不言其作池州郡牧,题名有齐照,当是以此得名也,自唐杜牧齐山登高有诗后之,游者多继,作此集汇采成帙,并杂着记、序附焉,书成于宏治甲寅[16]。”齐山在此期间得名,与会昌年间,李方元开凿齐山使之有名之说相合,且齐照出守池州史料确凿,此说应为齐山得名主要来源。至于齐映山名说应是此说法流传之讹变。后世特别是宋朝很多名士的认同应不外乎两种原因:齐照、齐映本一家,都是一个齐字;齐映曾为当朝宰相[9],此说给齐山平添了一个显赫的政治背景,而这种背景又是题诗作赋者所需要的。

[1][明]李贤.明一统志·池州府[O].万寿堂刊本.

[2][明]王崇.池州府志·舆地篇[O].嘉靖二十四年刻本.

[3][清]张士范.池州府志·山川上[O].乾隆四十三年刻本.

[4][清]陈蔚.齐山岩洞志·总叙[O].贵池先哲遗书附刻,光绪二十七年刻本.

[5][清]陆延龄.续修贵池县志·舆地志[O].光绪九年刻本.

[6][清]穆彰阿.嘉庆重修一统志·池州府[M]//四部丛刊续编史部:第六册.上海:上海书店,1985.

[7][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O].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8][清]朗遂.杏花村志·李方元[O].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北宋]欧阳修.新唐书·列传[M].上海:中华书局,1999.

[10][五代]刘昫.旧唐书·列传[M].上海:中华书局,1999.

[11][清]觉罗,石麟.山西通志·人物[O].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2][北宋]李昉,徐铉.文苑英华·进文章二[O].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池州碑记[O].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4]赵超.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集校·齐氏[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5][宋]张舜民.画墁集·郴行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16][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齐山诗集七卷[O].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猜你喜欢
池州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新传奇(2023年1期)2023-02-08 07:55:06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领导文萃(2022年10期)2022-05-25 00:08:35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为何唐代文人多任“刺史”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武术研究(2019年11期)2019-04-20 12:14:38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The Establishment of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BaShu in the Tang Dynasty
民族学刊(2017年3期)2017-07-20 15:41:14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
La vie belle grâceàla technologie
法语学习(2016年2期)2016-04-16 15: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