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红
庄子生命哲学的高校教育价值
董晓红
人的自然本性与存在的时限性限制了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限制常常使梦想与现实的距离逐渐拉大,这种矛盾加剧了人的沉沦、消极的生存压力,这种现象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尤为凸显,庄子的生命哲学映照着崭新的世界,我们不妨以庄子为镜,在对大学生的教育中,通过深刻领悟庄子的“天人合一”的深远意境,重新审视真、善、美的道德标准,提升他们的生活境界和道德精神,使得青年大学生逐步找寻、完善自我,实现自身价值。
庄子生命哲学;大学生;教育价值
战乱时代创生了庄子“悲天悯人”的思想,庄子抱着洒脱的态度从生命对自然的超越,生命对社会的超越再到生命对自我的超越,徜徉于“天人合一”的深远意境中。庄子的生命哲学在亳文化领域可谓独树一帜,其宝贵的精神也是源源流长,尤其在当今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本身伴有着可怕的危机与灾难的背景下,在经济的高度增长同时也伴随着种种负面影响的极度压力下,庄子的精神更是对高校教育有了新的价值。
“人生来自由,而处处都在枷锁中。[1]如何面对生命的困境和人性的扭曲,实现心灵的自由,这正是庄子的生命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种种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这引起人们对道德失落的抨击,对人自由发展的渴望,对怎样才能活的更好产生了疑惑,庄子的生命哲学恰恰充满了面对人生逆境逍遥、达观、超越的精神,这对我们如何达观的面对人生困境,提高人生境界有极好的指导意义。
在庄子看透人世险恶时能保持自己的品格,不愿“沉沦于世”,“齐宣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但庄子对使者说:“千金,重利,卿相,尊位。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 ?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庄子深邃地觉察到困扰人性的桎梏是人难以逾越的界限,正是这些桎梏使人不能自由,庄子抨击人类欲壑难平,终身不返,“世俗之人 ,皆喜人之同乎己 ,而恶人之异于己也。”(《庄子·徐无鬼》)
“一”在庄子那里代表“齐物”之意,融天地万物为一整体,宇宙万物生命以“气”为媒介,统一与“道”最后,“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乃入于寥天一”,“唯达者知通为一”,《庄子·齐物论》从中深感“回归”之意,回归自然,统一与自然,找寻本真的自我,从被物欲所累,本真之情几乎被荒废的生活中呈现自我、挖掘自我,我们现在的生活与庄子时代人们的生存状况何其相似,“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括,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庄子·齐物论》来源于思想与现实的各种压力导致人们内心极度不安,四处奔波劳累,却也往往是劳苦无功,当平和的心态失却时,相互之间的关爱就会失去,真正的幸福就不复存在。人的生活也因此被异化。
社会变化之快,加剧了大学生心灵深处的危机感,精神意识被一种无尽的欲望所困扰,“自我”的概念开始在人的内心被关注,“自我”的不同决定了不同的自我价值观,如何看待人和事,如何定位自己的幸福观指数成了大学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古希腊哲学家爱比泰勒(Epictetus)有句格言 :“人的烦恼不起于事件,而起于他对事件的看法”,至少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该弄清在整个实践活动过程中应当如何看待和处理人与自我的关系,并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来实现人的本质,从而逐步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成为真正的自由生存者。
我们往往以“人格”来判断人,区分人的不同,比如从性格、才能、情感、意志等来观察一个人的智慧与德性等。自我意识的强与弱是人的心理基础的外在表现,是人格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人的意识是存在于人的生命活动中的,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意识活动的结果,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马克思说:“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 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识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2]“创造性”就是对“自我”的超越,在变革中敢为天下先,在改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勇于突破“自我”不断翻新自我,不断进行自我否定之否定,从而不断完善与重塑富有理性的“自我”,庄子生于乱世,在深刻体察生命存在的艰难困境后,发现治国与救世都是力所难及的事情,发现了回归自我才是生存第一要义,只有开拓自我内在世界,解放自己的思想境界,才能解决生的问题。这正是他“创造性”的思索。“当生命的问题由于人间世的险恶 ,因此取代救世而成为思想关注的核心的时候,围绕养生进行的讨论也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了。”[3]“养生”是庄子关注生命的表现,其思想不是指单纯的吐故纳新、延年益寿,而主要是指养心、宁神、安命,重生的根本意义在于正确认识与处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懂的如何在缤纷的世界舞台找寻自己的角色与位置,这个位置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空间概念,确切的说,是一种生的态度。“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 ,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庄子·养生主》)庄子于混乱中的处世之道决定他宁愿做“泽雉”自由自在,尽管时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这与我们的时代的某个角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攀附权贵、趋炎附势、利欲熏心,甚至不惜出卖生命与人格,给社会蒙上可怕的阴影,人性的沦丧带给高校与社会的不安与危害可想而知,生态系统被严重的破坏,人类为了谋取物质财富,无情的把手随心所欲的伸向自然界,随之而来的是环境遭到了严重污染,资源面临枯竭,这对青年大学生有着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使得他们为一种可怕的人生态度所驱使。尧与许由互让天下,许由以此为拒绝的理由:“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逍遥游》)知足、自知、乐道、胸怀博大、洒脱自由。如果我们大学生都能努力进取,用而不贪、足而不取;不为名、不图利,那么我们祖国的未来一定是阳光明媚的。
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与身心分离的疲惫感使大学生产生了压抑与无助的情绪,丧失了生命存在与活动的价值感,“陷入了‘存在性危机’,处于深刻的‘和自然疏离’‘和社会疏离’及‘和上帝疏离’‘和人自身疏离’的困境之中。”[4]对生命意义,人生意义,及生存方式的探索与追问无疑是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能在缤纷宇宙中得以安然存在,庄子对自由的向往与对心灵的超越烘托出一个我们向往已久的精神世界。为大学生提供了深刻的人生启迪。
(一)找寻被物欲遮蔽的情感与生命价值
“在现代 ,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对个性的压抑,已具有最尖锐最普遍的形式,这样就给现有的个人提出了十分明确的任务。”[5]物质财富的诱惑使人成了“面包”的奴仆,这是一种主体的物化,人作为主体,本来应有着更加丰富多彩生命价值,如情感、信仰、道德等,然而,物质财富的闪耀刺伤了人的眼睛,变的眼中只有“物”“目中无他”,久而久之,膨胀的欲望又使人的内心在短暂的喜悦后极度空虚疲惫。“我们放眼观望四周,人人被社会和文化裹胁着忙这忙那。我们追求名利,我们风潮逐浪头,追明星赶消费求时髦,没完没了,以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世界 ,殊不知这是在茫茫人潮茫茫社会中迷失了自我。我们求来求去仿佛总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为人之物质欲望是一个永无满足可能的变量,而以我们每个人之能力而言,我们所获总是一个有限的定量,以有限追求无限,岂不殆矣。”[6]
庄子批判社会“失性”的一面,“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庄子·缮性》)“饰人之心,易人之意……逐万物而不反”;(《庄子·天下》)世俗之人自苦其身,竞逐丧己,(《庄子·缮性》)“小人以身殉利 ,士则以身殉名,大夫以身殉家 ,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天下尽殉也。”《庄子·骈拇》最后整个社会变成“一个燃烧而又冰冷的世界……人与这个世界的唯一联系就是荒谬”,[7]又补充解释说“荒谬从根本上讲就是一种离异。”这与庄子的“伤性”“失性”有相通之处,悲叹人生的悲哀,“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糜,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夫!终生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 人谓之不死,奚益 ? 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 ?”(《庄子·齐物论》)
通讯设备的便捷看似方便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联络,实际上,朴实的语言情感,尤其是饱含真情与美观的笔迹被远远抛弃在原始时代,无情的网络恰恰隔断了大学生的真实情感的交流,淡薄了亲情、冷漠了友情、变质了爱情。忘记了生命中还有花香,还有鸟鸣;还有高山流水,还有四季风景。田园诗式的生活并不亚于都市生活的繁华,那是一种恬适,是不受制于人,也不受奴于物的简单而又自由幸福的生活,“恬淡寂漠,虚无无为”、“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庄子·刻意》)“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毫不理会世俗的喧闹与争战,“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庄子·让王》鄙视以不法手段获取尔虞我诈后的无耻的胜利感。
(二)重拾缺失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自我明确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和他人本应抱有无私的态度,甘于奉献、少于享乐。每个人都有别人不可能取代的价值,有着不同的使命,大学生只有各守其职方能众溪成渠,众志成城,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人生才能绚丽多彩。
奥地利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在德国奥斯威辛集中营中受尽身心折磨,非人的生活经历诞生了其名著《活出意义来》:“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人生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具有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一个人一旦了解他的地位无可替代,自然容易尽最大心力为自己的存在负起最大责任。他只要知道自己有责任为某件尚待完成的工作或某个殷盼他早归的人而善自珍重,必定无法抛弃生命。”[8]大学生无滋无味的生活所带来的虚无感;高度的生存压力所带来的疲惫感;人生无常,生命短暂所带来的恐惧感常常会促使大学生怀疑生的意义,随之放弃生命,这正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庄子的无为而治、虚己游世并非是逃避人生,而是带有忧患意识的,不是为情所困,也不是无情无欲,而是追求一种“真人”式的逍遥——“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是一种自然人格,是与“人性”和“天道”相吻合的。
对工作的态度积极与否不应取决于职位的高低。就象“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9]大学生不应以任何借口推卸责任,也不要以为放弃生命是自己的事情,如果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话,尊重他人,报效社会又从何谈起呢?司机的一杯酒往往是浸染着无数人的血泪的。悲观厌世的生活态度还是根源于“物欲”所带来的困惑,人生历程中,喜忧参半,成功与失败共生,如果动辄就有放弃生命的蠢举,从根本上说还是源于自己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所带来的失落感。庄子能“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其容寂,其颡。”(《庄子·大宗师》)是因他能安贫乐道,并未因贫而产生疲惫感,而这正是他追求的虚静品格。“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 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庄子·天道》)何等自适,何等静谧,何等逍遥!
庄子看待生死抱有顺其自然的态度,“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 ?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可见,庄子的生死观是“适来”“适去”、安之若命、“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不知说生,不知恶死,……然而往,然而来而已”。(《庄子·大宗师》)这并非意味着庄子不珍惜生命,他是不讲生死的,他认为生命的始终只是自然现象,而今的自杀现象却是亵渎生命,把生命与成败与毁誉相连的。庄子常言 “言人之不以好恶伤其身 ,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德充符》)真人是不会给生命添加附属物的。“忘其内而饰其外,外神劳精,皆于生外而附益之也。好生而恶死,好存而恶亡,好达而恶穷,好富而恶贫,好誉而恶毁;所好为贤,所恶为不肖。乃至饥渴寒暑,皆不顺其情之所适然。”(王夫之《庄子解》)这是典型的“功利境界”。冯友兰认为天地境界是人类最高之境界,“《庄子·山木》篇说‘乘道德而浮游’,‘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此是‘道德之乡’。此所谓道德之乡正是我们所谓天地境界。”(冯友兰《新原人》)这是一种“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庄子·大宗师》)、“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庄子·在宥》)的境界。
如果大学生的内心能充满着悲悯的情怀;怀着对生命的感恩之心以虔诚的态度融入生活;对生活充满渗透着情感因素的理智与冷静;对生命充满着人道主义的关怀与朴素的敬畏,那么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就不再是远观,不再是漠视,而是一种爱与善,对生命的敬畏体现着对爱的执着,只有选择爱与善的生活方式才能使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得到提升。
综观人的历史轨迹,会发现人的生命历程是充满斗争的,如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反观人的进化历史,人类的产生是与挣扎相伴的,人的实践能力远远高于一切其他生物,人俨然以“主宰者”自居,也正是这种优越感导致人对自然无情的一面,穷尽所有的智慧去发挥这种优势,在战胜自然的过程中饱尝着成功的喜悦。
善与恶,都是通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所展现,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所流露。人性规定人的自然价值,人与自然生命之真在于二者的和谐与共,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人的生命也没有理由凌驾于自然之上,相反,一切生命皆来源于自然界,自然界是生命的母亲。是自然生命给了我们湖光山色,碧水蓝天,花开花落,春雨绵绵……我们在欣赏与享受这种自然生命之美时是否怀着感恩之心呢?当我们在享受燕窝时是否会想到失去家园的金丝燕呢?
在《礼记·玉藻》中有关于“君子远庖厨”的最早记载,“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意为君子不杀凡有血气的生物,这讲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善举,在《新书·礼篇》中汉代的贾宜引述了孟子的话:“故远庖厨,仁之至也。”,孟子对齐宣王的“以羊易牛”之举评价为:“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而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而今天所谓的“君子”又在哪里呢,所有可食之动物皆被肢解着争相蚕食,“对于一个没有音乐感的人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10]同样,对于一个没有道德感的心灵来说,再凄惨的求救声他也会充耳不闻。
庄子认为,自然界有其特定的自然发展规律,人是融于自然万象之中的,中国古代对人的地位多有论说,“人者, 天地之心也。”(《礼记·礼运》)“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天地之性人为贵。”(《汉书·董仲舒传》)人之为人的价值是可以肯定的,人与动物毕竟有着能力上的本质区别,而也不能无限夸大,不应违背自然规律。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所以,既然是归属于宇宙生命就应该具有平等的理念,“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庄子·秋水》)既已平等就应博爱,“爱人利物之谓仁”(《庄子·天地》)这是庄子早期可贵的和谐思想,道法自然,无为而至。《庄子》的美学意蕴源于对生命之美的敬仰、赞叹和对万物的博爱之心,“有容德乃大”《尚书》通于庄子的“兼怀万物”,向往大自然的朴实的真、善、美,只有“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方能与自然之道合一。”(《老子·二章》)无私无欲、自在自为,生机勃勃的自然生命是如此的美丽,流转着万象之美,滋养着人类的体魄,丰厚着人类的灵魂。
人的贪婪不仅仅只表现在对功名利禄的无尽追求上,更多的则表现在对自然界的索取上,老子常言“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这就是人类破坏自然生态规律的危害性,长此以往,将会如同老子所思考的:“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老子·四十四章》)整个生态链条都有人类的足迹,与自然和平共处是互惠互利的,时刻谨记凡事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要克制自己膨胀的欲望,时刻保持平静的心灵,心静如水,玉洁冰清。
寄情于山水是古代文人寻找精神自由的常取之径,庄子更是对之赋予了一种“天道”理念,“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从“人道”反观“天道”,兼爱自然万物,行“自然无为”之道,“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庄子·渔父》)“无为为之之谓天,无为言之之谓德。”(《庄子·天地》)“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庄子·天道》)只有心灵摆脱物的桎梏与思想的困境,恬适,无待,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才能实现。庄子的生命哲学对现代社会价值体系的重建有其独特的贡献。生命哲学批判的主要对象——现代文明,科技发展的同时带给世界的灾难和自我的异化现象显而易见,而且在人类生活日趋物化与网络化的今天有越发严重之势,如今的大学生又到了一个新的世纪之沿,正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和任务,庄子“物我两忘”的境界为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不为名利所役提供了精神支撑,这也赋予了庄子生命哲学的高校教育价值,在带给大学生新的思想动力的同时,使生命与价值成为一个永恒的主题。
[1] 罗素.西方哲学史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96.
[3] 庄子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46.
[4] 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M].北京:三联书店,1994:83.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6] 郑晓江.穿透死亡[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122.
[7] 法国哲学家加缪.西西弗的神话[M].北京:三联书店,1987.
[8] 维克多·弗兰克.活出意义来[M].北京:三联书店,1991:84.
[9]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M].裴松之注.
[10] 马克思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5.
责任编辑:刘海涛
董晓红,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安徽 亳州 236000)。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319)
2015-06-23
G641;B223.5
A
1673-1794(2015)04-00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