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审推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

2015-03-19 20:59湖南师范大学陈照刘飞宇
财经界(学术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结题科研经费内审

湖南师范大学 陈照 刘飞宇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科研事业的重视,国家对科研项目的投入也越来越大。但是,与之配套的科研管理制度及监控措施却没有与时俱进,科研领域腐败现象频发。高校作为重要的科研机构,在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高校的审计机构应发挥积极作用。

一、我国高校当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研经费立项缺乏统一管理平台

高校普遍将科研立项的层次、多少作为对教师评定和考核的重要因素,对科研项目层次高,数量多的教师在政策、资源方面都有很大的倾斜,导致许多高校教师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争取各种科研项目趋之若鹜。目前中国的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众多,既有教育部门、科技部门或其他行业主管部门由财政下拨的纵向经费,也有社会企业和团体与学校合作的横向科研经费,还有各高校自筹经费立项的科研项目。由于国家没有一个统一的科研立项平台,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手段,造成有人利用这种立项上的漏洞,用相同课题在不同的渠道进行重复立项,造成国家科研经费的浪费。

(二)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与执行相违背

很多的科研项目负责人不了解项目预算的重要性,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没有相关财务专业人员的指导,也没有进行科学的预测、计划,不对项目收支进行细化,粗枝大叶,其编制预算的原因仅仅是因为没有预算课题申报不能获得通过。由于预算编制本身不准确、不科学,导致执行过程中往往背离预算较大,严重影响了预算的严肃性,给项目的结题和财务验收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三)科研项目支出缺乏严格监管

很多科研项目负责人都是自己学科领域的专家,在所属高校常具有较大话语权,相较于财务或审计人员等监管人员处于更强势地位。一些项目负责人错误认为课题是靠自己努力争取来的,应有绝对的经费支配权,甚至认为科研经费就是属于自己,可以任意开支。很多项目负责人不具备法律、财务知识,在其签字报销不规范时财务人员往往慑于其威望,在需要维护财经纪律时不敢过于坚持原则,导致科研经费的监管不到位。

(四)科研经费效益评价缺失

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重申报,轻评价的现象。在科研申报中,往往除项目负责人外,各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部门也会尽全力配合争取。但科研项目结题却往往以通过相关部门组织的验收为标准,至于科研经费是否产生了效益则不十分在意。2013年全国共投入R&D经费11846.6亿元,但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目前,由于没有恰当的评价标准,很多高校都未对科研项目进行效益评价,科研项目审计一个重要环节缺失。

二、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的难点

当前高校内审部门对科研经费审计存在几个难点:

(一)审计评价标准不一

各个科研经费来源渠道不一,各渠道对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要求不同,宽严政策不一。如各高校与企业联合的横向科研项目,其对经费的控制程度就明显不同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课题,相关的管理制度也不尽相同。这种条块分割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使审计部门难以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监管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加大了审计监督的难度。

(二)审计时点滞后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科研经费的审计都是采取事后审计的形式,课题经费使用完成后再进行审计,对于项目前期的申报、预算安排、项目进行中的经费使用情况较少介入,虽然事后审计也能发现问题,但违规事项已经发生,损失已经造成,审计的免疫效果大打折扣。

(三)审计视野狭窄

很多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视野狭窄,过多强调自身的内部属性。在进行科研项目审计时认为纵向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机构把关,横向科研有相关企业验收成果,而且经费不由本校提供,因此对这部分经费使用情况往往不愿多加监管,而仅重点关注由本校配套的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导致很多横向和纵向科研经费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

(四)审计力量薄弱

高校以教学、科研为主,对行政后勤人员编制控制较紧,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少,任务重,且以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传统业务为主。而大型院校科研项目动辄几千项,经费总量以亿计,以现有的审计人员配备和知识结构,没有精力和能力对所有的科研项目进行审计。很多高校采取的科研签审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经常由于科研部门在临近结题时再进行报送,时间太紧而使审计部门难以开展实质性审计,使该项制度流于形式。

三、内审机构对科研经费审计难点破局措施

针对高校科研经费审计中的难点,内审部门应做好以下几项措施:

(一)建立、健全与科研管理等部门的联动机制

规范高校科研项目收支,不能仅仅依靠内审部门。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学校众多的职能部门与科研院所。如果把规范科研管理的重任仅仅放在审计肩头,而忽视其他更重要的管理环节,则很难实现。因此,内审部门不能画地为牢,自我局限于科研项目事后审计,而需要加强与科研管理部门等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通过各部门相互的协调、渗透,共享各部门监督管理数据,达成全方位的监督制约和服务体系,共同推进科研项目的规范管理。

(二)加强科研经费审计宣传,扩大影响

由于平时与审计人员的直接接触不多,很多高校教师对审计工作不甚了解,甚至心理上对审计加以排斥。审计部门可通过与科研部门、财务部门的合作,大力宣传遵守财经纪律不仅是法律法规的要求,还是保护科研人员自身最有力的手段。促使各级领导和科研人员改变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些认识误区,如横向科研经费是自己私有的,可随意支配等错误观念,明确各项科研经费都必须纳入统一管理,严格按法规和合同要求使用。通过宣传,强化科研人员自我约束机制,为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审计氛围。

(三)对科研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全过程跟踪审计,笔者以为目前最适宜在高校审计部门中推广。所谓全过程跟踪审计,就是通过对科研项目从立项、预算编制到执行、结题全过程都实行监控的一种审计方法。相较于传统的事后审计,审计介入时间提前,范围扩大。

立项阶段,审计人员通过参加立项论证会议,了解并形成科研课题数据库资料,可以有效防止科研人员就同一课题重复立项骗取国家、社会及学校资源。

预算编制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项目执行效果。在编制预算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就项目经费的使用范围、各项开支的比例提供意见,确保预算的真实、科学、合法合规。

执行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环节,审计人员可就大型科研项目进行不定期抽查,重点审查项目开支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预算,支出是否真实、合法,是否有科研资金被挪用、虚列支出等各种违背财经纪律的情况。

结题阶段,审计人员应重点关注科研项目是否按任务书要求及时完成项目验收及财务验收,项目结题后是否及时结账,是否有结账后科研经费仍然长期挂账继续由项目组使用的情况等。

对科研项目实行全过程审计,并不会加重审计人员的工作量,由于相关工作提前和监控的实时性,实际上减少了审计人员查账等大量的实务性工作,有助于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科研项目管理的规范程度。

(四)长期趋势应实行科研项目绩效评价

从操作层面看,由于全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各高校审计部门对于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审计刚刚起步,没有一套行之有效、可供推广的措施。虽然目前进行绩效评价难度很大,但绩效评价是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最有力的措施,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科研项目探索恰当的评价指标,逐渐将绩效评价列入科研经费审计的实施范围。

(五)适时引入第三方力量

审计工作的好坏,归根结底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能力和努力程度。从现实来看,审计部门编制紧,工作繁杂,审计人员受到知识结构水平和精力的限制的情况很难立即有大的改观,内审部门可引入第三方组织来改善自有力量不足的窘境,如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本校的科研项目进行审计。通过合理利用国家审计机关、内审机构、社会审计等不同的力量,不断提高科研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推动科研事业的发展。

[1]郎付山.高校内部科研审计刍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2)

[2]李军,陈鸿鸣.高校科研经费绩效审计初探[N].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2)

[3]曹荣.高校科研经费审计探析[J].会计之友,2014(16)

[4]裴华,何学.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审计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4(3)

[5]蒋美玉.高校科研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探讨[J].财会通讯,2014(7)

猜你喜欢
结题科研经费内审
基于分级审核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研究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我校徐卫红教授主持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结题
我校4项省教育厅课题结题并通过评审
山西省中药材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通过结题验收
“纺织之光”应用基础研究两项目通过结题验收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