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与边缘:近代江苏省与东北地区的女子师范教育比较研究

2015-03-19 21:02:10阳光宁
池州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女学师范教育师范

耿 悦,阳光宁

(1.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2.池州学院 历史文化学系,安徽 池州 247000)

随着近代教育的兴起和发展,近代女子师范教育也相伴而生。女子师范教育是近代女子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为中国近代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女教师,也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术界有关近代女子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谓硕果累累。早在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陈东原《妇女生活史》就提及了一些关于女子教育的内容,同年舒新城发表的《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想变迁史》,以及30年代余庆棠所著的《三十五年来之中国女子教育》(发表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近三十五之中国教育》中)等专著均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做了一定研究。1935年,程谪凡出版了《中国现代女子教育史》,这是近代中国研究女子师范教育的第一部论著。八十年代后,随着近代师范教育研究的逐渐深入,研究成果日益丰满起来,如马啸风主编的《中国师范教育史(1989-2000)》,宋嗣廉、韩力学主编的《中国师范教育通览》等。但对于近代女子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女子师范教育的研究,大多是以某省为例来还原当时的教育情况,如田正平主编的《从浙江看中国教育近代化》、熊贤君主编的《湖北教育史》等,而将两个区域间的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发展做横向比较研究尚不多见。笔者通过梳理相关历史资料,力图通过比较研究江苏省①与东北地区②近代女子师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过程,勾勒出当时处于两个完全不同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女子师范教育的异同。

1 江苏省近代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江苏省的近代教育起源于近代教会女子学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教会为宣扬教义,派遣大量传教士进入中国。随着外国势力的不断入侵,传教士也从沿海地区逐渐向内陆渗透,其主要方式就是创办教会学校。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北京、天津、南京、广州等地先后出现了教会学校。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及其夫人格兰德(Eliza Gillette)于1850年4月在上海创办了江苏省裨文女塾,这是江苏省第一所教会女子学校,也成为江苏近代女子教育的先声,而后陆续有教会在上海等地创办女子学校,主要有1850年法国耶稣会创办的圣依纳爵公学,1860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传教士范约翰夫人创办的清心女塾,1889年美国安息浸礼会创办的惠中学塾等。

江苏省关于发展近代师范教育的思想产生得较早。甲午战争失败后,随着新式学堂的兴起,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教育必须普及。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论师范》,首次就师范教育问题进行专文论述,这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关于师范问题的专文论述。他指出:“夫师也者,学子之根核也”,“欲革旧习,兴智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故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1]980。同年,梁启超发表《论女学》,强调中国已国难当头,要富国强兵,抵抗外来侵略,必须重视女学,强国强种[2]37。他提出,中国应该吸取日本明治维新的教育改革经验,就要建立自己的师范学校,并大力发展女子师范教育。

洋务运动时期所积淀的近代工业不仅促进了江苏地区的经济发展,也为江苏省近代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尤其是甲午战后,随着“实业救国”思想的兴起,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实业家,诸如盛宣怀、张謇、荣德胜、荣宗敬兄弟等,他们在积累财富的同时,还为江苏省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庚子新政后,江苏私立女子学堂逐渐增多,1901-1910年间,出现了兴办私立女学的“小高峰”。如经元善创办的经正女学,吴怀疚创办的务本女塾等,此时的江苏省俨然成为全国女学兴办的领头羊。辛亥革命后,江苏省女子师范教育发展更快。1913年,金陵女子大学(即现在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建立,这是江苏境内出现的第一所女子高等教育机构。1917年,蔡元培、黄炎培等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女子职业学校是职业教育社的重要活动,其中也包括了职业师范学院。此后,江苏的女子师范教育发展较为迅速。

江苏省女子学校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同样,女子师范教育发展也较为先进。女子师范学校的兴起,意味着学校需要大量的女教师,故而大部分师范学校女生毕业之后也就从事着教育工作。据陈东原统计,1926年江苏省27个县登记的女教职员共969人,有50%~70%的女子在职业选择上都趋向于进师范学校做女教员[3],而且大多数女子拥有着单一的职业生涯。

2 东北地区近代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

东北地区位于北部边陲,曾是满、蒙等少数民族集聚的地区,《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大量人口从关内迁往关外,形成满、蒙、汉混居的局面。各民族之间原本的教育基础、教育传统、教育内容就有差异,再加上当时中国对西方教育的接受程度很低,因而东北地区对女子教育更为隔膜。戊戌变法时,中国出现一批自主创办的女子学堂,掀起一股创办女子学堂的热潮,东北地区出现了一些私人的实业学堂,但创办女子学堂的热潮尚未出现。清末新政,废除科举,育才兴学。1907年,清廷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章程是对“癸卯学制”的重要补充,这就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政府也不得不承认了女子教育的合法性。而这大大促进了东北地区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

东北地区女子师范教育起源于赵尔巽出任盛京将军期间(1904年至1907年)。赵尔巽对东北的女子教育做出了较大贡献。他意识到要解决兴办女子学堂所缺的师资,就必须要设立女子师范学堂,故而赵尔巽于1906年令奉天学务处创办奉天官立女子师范学堂,这是奉天最早的女子师范学堂。随后,1908年官办的吉林女子师范学堂成立,1911年,黑龙江省设立女子师范学堂。

东北地区地方各级政府也为推动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如“辽源州陆军统领张作霖报效新民府女学堂房屋三十四间,值银三千余两”[4]。由于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对女子师范教育都比较重视,所推行的女子师范教育各项政策与制度基本能够落实到位,因而东北地区女子师范教育事业有了初步发展。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的是地方乡绅捐房、捐金,教习收取很少工资甚至不收工资,用实际行动支持着东北地区的女学发展,推动东北地区近代教育进步的事实。

1912年至1913年,民国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规定初小女生可以与男生同校,女子可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师范教育,从而为教育的男女平权迈出了重要一步,动摇了以往性别双轨制的存在基础。民国初年,奉系军阀张作霖攫取东北地区军政大权,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东北各省的女子师范教育也得到了较快发展。1930年,黑龙江甚至出现女子师资超过男子的现象,但各地发展仍不均衡,热河省女子师范教育仍较薄弱。

师范学院女生毕业后,大多都从事教育工作。如奉天省立女子师范学堂,1906年招收女生70人,到1911年毕业时只剩50名学生。而在这50名毕业生中,有40名学生都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5]135。也有极少部分的女子选择留洋深造,或旅居国外,或回国为发展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如“留东实践女校学生耿桂英,回国后热心教育,对于女界公益事业,无不热心帮助。1912年,奉天西关私立第一女子高等学校,因经费周转困难,难以维持。为筹措经费,耿女士与该校校长周育贤君发起募捐,并担任向各界劝募”[6]。

3 两地女子师范教育的比较

两地女子师范教育兴起、发展的过程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兴起的文化背景不同

江苏省女子师范教育是从教会学校逐渐演变而来的。如前文提及的金陵女子大学,是由美国教会美北长老会、美以美会、监理会、美北浸礼会和基督会于1913年联合筹建;圣玛利亚女中是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于1881年创办;中西女中是于1892年由基督教南方监理公会创办。

起初,各类教会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的过程是异常艰难的。一方面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着女子教育,另一方面当时的国人对于西方的认知程度也是相当有限,使得诸多家庭并不愿意将家中的女孩送到教会学校接受教育。教会学校则推出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吸引女孩入学,如免收学费、向学生提供食宿衣物等。如此一来,贫困家庭得到了实惠,既可以让家中的女孩接受教育,又减轻了家庭负担。同时,教会学校还要求学生,一旦入学就不可中途辍学,进一步阻止了学校的学生流动。待生源稳定后,学校就开始征收学费。如贝满女校学生在接受访谈时说:“当时,交学费以洋白面论价。但是品学兼优者,家庭又确有困难的,就可以申请工读。我每晚到寇教士家帮忙改英语作业,这样就免了学费,每年只交食宿费”[7]353。因而,一开始接受女子教育的反而是贫困家庭的学生,这与以往只有少数贵族女子在家延师受教的传统女子教育模式不同,但就是这份不同为后来江苏省的女子师范教育乃至后来的女学发展提供了生源基础。

东北地区在国立女子学校尚未兴办起来之前,虽然也有一些教会学校,但却没有形成一股风潮,也未带动地区女子教育的发展。反而是在学部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全国大肆兴办女学的时候,东北地区的女子师范教育才逐渐发展起来。

3.2 两地女子师范教育兴起的主导力量不同

江苏省女子师范教育之所以能兴起,和洋务运动、新式学堂的创建有着很大关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才需求催生了江苏近代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曾国藩等人为满足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发展对新型工业人才的需求,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洋务运动主要集中在安徽、江苏等南方地区,所以新式学堂除了在直隶地区设立以外,大部分则设在江浙沪皖一带。新式学堂的创办必然对新型教师有着大量的需求,这就为该地区的近代师范教育兴起与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市场基础。

东北地区女子教育虽然起步晚,但沿海等南部省份为其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再加上政府力量主导,使得东北地区的女子师范教育逐渐发展起来。如前文所述的盛京将军赵尔巽在1904年至1907年间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政令,促进了东北地区女子师范教育的兴起。1907年,学部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则为东北地区女学发展提供了规范化的制度保障。黑龙江将军衙门学务处于1907年拟定《初等师范学堂简易科暂行章程》,为女子师范学堂的开设做了规范。

3.3 主要推动力量不同

江苏省女子师范教育的主要推动者是当地的开明绅士,当地政府仅仅只是起了一定的引导作用。江苏省自身的经济实力本就不可小觑,再加上洋务运动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实业家。这些实业家如盛宣怀、张謇、荣氏兄弟,大力发展教育,如张謇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荣氏兄弟在中华民国初建之时创办竞化女子小学等。这些实业家对教育事业的支持,推动了江苏省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

东北地区的女子师范教育则刚好相反,是以政府为主要推动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地方乡绅的赞助支持仅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该地区女子师范教育起步晚,到赵尔巽在1904年至1907年出任盛京将军期间,方才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东北地区的教育事业,女子师范教育事业方才走向正轨。

3.4 两地女子师范教育取得的具体成效不同

江苏省女子师范教育开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之先河,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均远远超过了其他省市,形成了系统的女子教育体系,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较早的。进入民国,江苏省的女子师范教育则逐渐进入稳定状态。

东北地区的女子师范教育相对于江苏省,只能算做“后辈”,但是“后生可畏”,民国时期东北地区随着女学的增加,女生入学比例的提高,女子师范教育也取得了不容小觑的成绩。据1929年教育部统计,在全国初级小学中,女生比例最高的是辽宁省,小学生总数548649人,女生数210353人,占38.34%[8]814。

当然,两地女子师范教育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其发展也是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1)地区内发展不平衡。两地的女子师范教育虽然整体发展水平都比较高,但因为地理位置、经济条件、文化底蕴等差异,两地内的女子师范教育发展并不平衡。

江苏省内北部地区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水平较南部地区要略低一些。苏北的女子师范学校数量比苏南地区少,女子入学率低于苏南,且类型比较单一,仍遵循传统教学。东北地区则是黑龙江省的女生比例较高,发展较快。至1923年,黑龙江省女子师范生数量远超吉林、奉天、热河三省。只是女子师范学校还是太少,吉林、黑龙江各只有一所,热河省尚未创办。

(2)女学生的毕业去向基本相同。女子师范毕业生的去向基本都是从事教育工作,仅有少数学生选择出国进修或从事其他行业。即使女子大部分选择了当时社会可以提供给她们最好的职业,但她们的职业生涯仍受到局限。女子进入社会工作的观念仍然抵不过“贤妻良母”的传统思想。女子毕业之后,成为女教员没几年就要面临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即婚姻问题。因为女教员年龄主要集中在22至26岁,一旦成立家庭结婚生子,家中就不允许她们在社会上做事。如奉天省立女子师范第一届毕业生,有40名同学走向教育工作岗位,但不过三、五年,这40名学生多数因结婚辞去了工作。到1925年时,仅3名学生还未离开教育工作岗位[5]136。更有甚者,部分地区的女子上学只是为了嫁一位有地位的夫君,完全背离了接受近代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培养独立自主思想的初衷。

当然,极少数选择出国留学深造的毕业女学生在留学归来后也为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她们不仅将国外先进的知识与理念带回国内,促进了国内女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还进一步提高了女子走出国门留学深造的积极性。

在战火纷飞、社会动荡的清末至民国时期,局部的战争及政治的动荡使得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异常艰难。尽管两个地区女子师范教育的兴起缘由与过程不尽相同,但是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让我们看到近代教育在那个艰难的年代慢慢走向正轨的脚步。当今社会,基本已经看不见单纯的女子学校了,对女子的教育、要求,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改变。女子逐步摆脱20世纪三四十年代被批评为是教育界的“装饰品”和职业界的“花瓶”的称号,真正成为撑起社会的半边天。

注释:

①本文所指的“江苏省”包括了现在的江苏省及浙江上海一带。晚清直至1927年,江苏省包含了江浙沪地区(清代将其与安徽省合称,命之为江南省)。“民国的江苏省辖境同清代,大抵为今江苏省大部(除盱眙县、泗洪县大部),上海市,安徽省砀山、萧县,以及浙江省嵊泗县大部。

②本文所指的“东北地区”指的是“中国民国领土,位在东北之一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四省”,即现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

[1]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一辑:下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林志钧.饮冰室合集·文集: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江源岷.江苏地方小学教员资格的统计研究[J].江苏教育,1934(1):3-4.

[4]统领扶助女学[N].盛京时报,1910-01-27.

[5]富香海.创立时期的奉天女子师范学堂[C]//政协辽宁省暨沈阳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史资料选辑:第5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5.

[6]耿女士热心教育[N].盛京时报,1912-10-04.

[7]尹文涓.基督教与中国近代中等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8]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9]辽宁政协文史委.辽宁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5.

[10]李长博.分省地志[M].北京:中华书局,1936.

[11]东北年鉴[G].长春:东北文化社年鉴编印处,1931.

猜你喜欢
女学师范教育师范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7:12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大众文艺(2021年12期)2021-07-19 08:06:48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54
美育史料·民生女学艺术会
美育学刊(2019年4期)2019-07-24 01:49:00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近代师范教育思想发展研究综述
做“微整服务”,女学霸为颜值走向深渊
公民与法治(2016年1期)2016-05-17 04:07:53
高专音乐师范教育课程建设刍议
师范教育“初等数论”教学改革探索——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