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选拔类节目“热”背后的“冷”思考

2015-03-19 20:55朱正香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类节目卫视歌唱

朱正香

(安徽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引言

自2004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出现以来,大批量歌唱选拔类节目在各大卫视方兴未艾,一波又一波的歌唱节目以惊人的速度在中国电视荧屏上开花,掀起了收视狂潮。据业内人士统计,2013年,近13档歌唱选拔类节目将2013年的暑期荧屏围得水泄不通。

歌唱选拔类节目是移植于西方的节目形态,在国内媒体的集体努力下,融入我国文化元素,实现了此类节目的本土化发展。其发展过程中呈现两种节目类型:一是以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草根类歌唱选拔节目,在形式上表现为零门槛的海选;二是以湖南卫视《我是歌手》为代表的明星歌唱选拔节目,在形式上表现为参赛选手具有较高的音乐水准。无论哪种节目形态,它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第一,节目融合了多种节目形态的特点,同时兼具真实和虚拟的双重特性;第二,强调受众的全民参与性,观众同参赛选手同喜同悲;第三,凸显节目中的冲突性,衍生出丰富的娱乐元素;第四,制播分离,节目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歌唱选拔类节目能够以一路飙升的收视率蹿升为当今电视节目的一匹黑马,创造收视奇迹,其原因有:首先,从社会心理维度来看,当今的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期,面对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各种矛盾和无序状态,公众迫切需要娱乐消遣这道“减压阀”。歌唱选拔类节目的流行,正好迎合了部分观众填补内心欲望空白的心理取向。其次,引入国外版权,提供了良好模式。国外的真人秀节目已经运营很多年,有着成熟的制作理念和制作流程,国内媒体经过引进国外版权,再加以本土化改造,推向市场,很容易取得成功。如2013年暑假,北京卫视引进美国原版的“Duets”,推出了名为《最美和声》的歌唱竞技节目,创造了不俗的收视纪录。再次,歌唱选拔类节目受众群最广泛,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强大的商业价值。最后,制作效率最高,投资回报最快。自2012年《中国好声音》异军突起,在影响力和商业上取得成功后,各大卫视纷纷推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歌唱选拔类节目。

但目前歌唱选拔类节目繁荣之下良莠不齐,产生的负面效应也是有目共睹。其一,电视节目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扎堆出现的歌唱选拔类节目在带给观众一场场饕餮视听盛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局面,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其二,如今,歌唱选拔类节目克隆现象严重,从节目赛制到评委评选办法几乎是千台一面,观众在这样单一的节目形态的狂轰滥炸之下必然会产生审美疲劳。而保持节目的不断创新才是延续节目的生命周期的方法。其三,一味地追求收视率造成节目陷入泛娱乐化、低俗化困境。有的节目不惜以娱乐、低俗化的内容来博得观众眼球,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传统道德观的冲击和践踏。但笔者认为,存在即合理。对于此类节目产生的负面效应,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否定,更重要的是对歌唱选拔类节目的“热”进行“冷”思考,这样,歌唱选拔类节目才能在同质化竞争的歌海中突围。

一、加强政府宏观把控,进行规范化管理

党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歌唱选拔类节目的宏观把控和监管,使整体社会文化生态趋向正常、健康和理性。首先,从宏观上对此类节目的总体数量和布局进行调控。2013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规定每季度总局通过评议会择优选择一档歌唱选拔类节目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一时间在中国电视荧屏上遍地开花的歌唱选拔类节目势必会逐渐降温。其次,管理部门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明确监管方向,加强监督力度。2013年7月,针对歌唱选拔类节目泛滥的现象,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紧急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歌唱选拔类节目的通知》,重申2013年各台一律不准再投入制作新的歌唱选拔类节目,《全能星战》等节目被停播或延后播出。同时,节目制作者也应当自觉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畅通媒体和社会各界之间的沟通渠道,以利于媒体的监督。

二、创新节目形式,拓宽节目内容

一档节目好坏与否,关键在于其内容是否引人入胜。现如今,“海选—训练营—淘汰赛—总决赛”,着重强调选手的“努力”和“眼泪”的节目模式,逐渐形成新的俗套,透支了观众的热情,导致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最终,一些歌唱选拔类音乐节目迅速式微。各大卫视要想在众多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就要不断打破单一化的节目形式,拓宽节目内容。

2014年浙江卫视推出大型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却依旧创造出收视奇迹,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该节目最大的创新在于秉承回归声音的理念,四位明星导师采用盲听、盲选的方式,选拔属于自己团队的学员,对他们的音乐才艺进行培训,然后通过“导师抉择”“导师对战”等环节严格筛选,最终产生一位年度总冠军。这种导师制方式既以明星号召力作为收视率的保证,又以选手间的歌唱才艺竞争为最大看点,既具有传统娱乐节目的明星要素,又具有平民化和互动性的特点,兼具观赏性和挑战性。在这一点上,湖南卫视《我是歌手》采用的从平民选秀到明星选秀的转变模式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我是歌手》采用的这种明星选秀模式,省下了海选、后续包装等环节的资源消耗,并且选用一位参赛歌手作为节目主持人。这样,主持人不仅能够胜任多种角色,在与观众和其他参赛歌手的交流中做到游刃有余,而且可以充分掌握节目的节奏、气氛、风格和走向。

三、提高受众的参与性,增强互动性

歌唱选拔类节目之所以可以在国内获得巨大的市场,得到观众的喜爱,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它强调互动性和全民参与性。在节目中,观众不再是纯粹地收看节目和接受评奖结果,而是变成了节目的一个构成元素,与参与者同喜同悲,享受这种文化消费获得的消费快感。

观众成为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自己喜欢的选手,成为整个歌唱比赛不可缺少的决策层。如广西卫视的《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和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都是通过老、中、青三个不同年龄段共计300名观众的盲听选择出最终的获胜者。观众决定活动参与者“命运”的做法,使节目从一开始就聚集了大量人气,牢牢抓住了受众的参与心理,增加了节目的赛场变数,使节目保持了较高的收视率。

这种重视“民意”的规则不仅增强了真实性、趣味性,改变了单向度的传播局面,使整个比赛更加公平、透明,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而且满足了观众对节目强烈参与和控制的愿望,观众希望自己“不再是一群面目各异的乌合之众,而能从观众席走向台前,从明星队的仰望者成长为电视台精心塑造的‘民’星”[1]。

四、形成立体化的传播策略,提升传播效果

全媒体时代下,“电视娱乐节目要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除了借助电视媒介本身外,还应该联合纸质媒介和网络媒介,并积极利用手机等现代传播工具,整合相关媒体资源”[2]。只有建立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传播策略架构,利用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电视媒体等进行交叉整合传播,才能收到最大的传播效果。

形成立体化的传播策略,首先是在电视上做广告宣传,打响品牌,但因电视具有过时不看、过时不停的局限性,网络要随后跟进,使影响力在网络上蔓延和深化。最后是报纸上位,由于明星具有话题效应,常常引发多家媒体的主动报道,客观上为节目的火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节目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事件之后,报纸继续关注,将网民的平民参与,走向理论,走向学术化,将节目热现象作为学术研究对象,使其成为令人瞩目的热点事件,而不是简单的大众文化传播。

《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开播前,浙江卫视“利用微博等新媒体强化与观众的互动,使受众对季播形成良好的约会期待,同时把频道定位、季播主题和观众需求三者结合起来,开发季播专有节目。要合理规划,打破季播是个别频道行为的观念,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并加以全方位包装推广,打造品牌播出季”[3]。据笔者统计,《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的4位明星导师的粉丝数量高达2 997万人,《中国好声音》官方微博的粉丝数量达183万人。这种借助新媒体而进行“润物细无声”的全方位互动,整合了优势资源,使其知名度迅速提高。

五、提高节目品位,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

自“超女”以来,各种吸引眼球并带来巨大商业利益的歌唱类选拔活动风起云涌,歌唱选拔类节目因丢失其文化功能、价值导向以及审美趣味,一度成为低俗、庸俗节目的代名词。而作为歌唱选拔类节目的电视人,应该明确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提高节目的文化品位,主动担当起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责任。

所谓“戏法人人会玩,各有巧妙不同”,虽然仍然以歌唱比赛作为贯穿主线,但是中央电视台大型音乐公益节目《梦想星搭档》并不是照搬其他歌唱类节目的“玩法”,而是别出心裁地让公益内容最大限度地成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节目还在环节和赛制的设计上打破了其他同类节目逐轮淘汰的线性发展模式。这不仅开启了歌唱选拔类节目的新篇章,更彰显了人间情怀,体现了该节目的社会责任感,弘扬了社会主流价值观。

广西卫视《一声所爱·大地飞歌》在瑞典最受欢迎的音乐节目《True Talent》原版模式基础上,通过音乐制作人带队对传统民歌重新改编,使该节目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民歌为主题的音乐鉴赏类节目。这种借助娱乐节目的包装形式来“推销”中国传统文化的做法,不仅结合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打造了适合我们国情的节目,而且使节目本身在娱乐和时尚的外衣下增加了厚重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六、丰富节目规则,注重节目真实性,释放音乐正能量

规则是歌唱选拔类节目的杠杆,规定着节目内容的整体框架和情节的发展走向。为了保证节目的悬念迭起和刺激不断,歌唱选拔类节目确立了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我是歌手》采用了每场都有排名,连续两场综合排名在最后的歌手就要被淘汰的竞争机制。此外,该节目还根据观众的反馈适时地对赛制进行调整,如:不告诉歌手上场的顺序,制造悬念;设置淘汰歌手的复活赛,增加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等。这种运用各种手段有意识地强化竞争的残酷性的做法,衍生出丰富的娱乐元素,激起了观众的收视欲望。

歌唱选拔类节目传达的不仅是选手残酷的比赛过程,而且还要注重节目真实性,释放音乐正能量。真实性是歌唱选拔类节目的基本特点和生命力所在。如果一味地强调节目的冲突性就不可避免地会落入虚假、低俗化的俗套,电视节目制作人切不可为了收视率,一味地满足公众的窥私欲和消费欲,要认识到弘扬媒介宣传的正能量的重要性,做到寓教于乐。 在倡导返璞归真的现代社会,观众更容易关注那些真实生活和形似真实生活的歌唱选拔类节目。诚如麦克卢汉所说:“游戏是对日常压力的大众反应的延伸”,它“提供了一种超乎社会机器垄断暴政的一种解脱”,同时,“游戏是像迪士尼乐园的一种人为的天堂,或者是一种乌托邦似的幻境,我们借助这种幻境去阐释和补足日常生活的意义”[4]。

湖北卫视《我的中国星》将选手的人生故事作为焦点,在选拔周期间,50余名晋级选手进入选手合宿,摄像机对选手们进行24小时实时追拍,曝光选手们各色各样的性格,把选手的前期准备、人生遭遇和奋斗历程真实地呈现给观众。观众从他们的故事中总能看到激励人心的闪光点。选手们不断提升自我,向更高的梦想迈进的拼搏精神散发出巨大的正能量,鼓舞着现实生活中的广大观众。

总之,“中国的电视传播根植于中华大地,中华文化具有形态上的独特性、时空上的纵深性和地域上的广博性……这是中国电视在电视传播的国际竞争中一项关键优势”[5]。各大媒体只要提高艺术创造能力和高瞻远瞩的思维能力,挖掘传统文化宝藏,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歌唱选拔类节目发展的道路。

[1] 孟建,刘华宾.透视“平民化娱乐节目现象”[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5(2):77-78.

[2] 刘晓欢.综艺类娱乐电视节目分析[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6.

[3] 路明涛.中国式“季播”[J].视听界,2011(5):52-54.

[4]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95.

[5] 时统宇.电视批评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346.

猜你喜欢
类节目卫视歌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歌唱十月
电视访谈类节目的提问艺术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刍议电视访谈类节目的主持技巧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如何主持好广播谈话类节目
省级卫视跨年晚会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