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问题学生”转化策略

2015-03-19 19:16:32罗景毓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家庭

罗景毓

罗景毓/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吉林四平136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了。在教育多元化的同时,“问题学生”“学习落后生”“后进生”“学习不良”“学习成绩低下”等词语也频繁出现。这些词语的出现常常带给人们不良的心理反应,也给教育工作者们带来承重的工作压力,例如,不能按时按量的完成教学计划;教师出现了职业倦怠。青少年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国家的有用之才。然而,接受教育的学生不可能都如我们的期望,有学生的地方就会有问题学生的存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其中“为了一切学生”就包括问题学生。如何转化问题学生是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的概念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倡导,而出于对学生的尊重提出来的。”所谓“问题学生”是指学习、生活等思想行为方面有偏差,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不利于班级的管理,最让老师伤脑筋、费精力的学生。这些学生在班级里往往表现出来不服管教、自行其是,或者思想偏激、自暴自弃,或者远离群众、孤独自闭;还有一些学生沉迷网络,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较差,也包括一些存在不良品行习惯、思想觉悟低、时常惹是生非、打架斗殴的学生。这些“问题学生”给学校的教育和家庭的教育都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二、问题学生的成因

造成问题学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1.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是有所差异的。

2.受早期教育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是不同的。

3.受自身适应能力的影响,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有所差别。

4.受少年儿童自身所处的成长阶段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并不稳定,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盲从心理、逆反心理等。

受上述自身因素影响的学生在同一个集体中学习,必然会有先进生和后进生的差别。部分后进生长期压抑,无法获得自我认同,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开始厌学。他们或者无所事事,或者干脆做些离经叛道的事情吸引别人的注意,从而获得自我认同感,久而久之就成了人们口中的“问题学生”。

(二)家庭原因

1.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因素。当今社会贫富差距仍然较大,有部分学生家庭条件差,儿童缺乏学习物质用品,在班集体这个大环境中,和家庭条件相对较好的孩子比较,心理有落差。受家庭条件的限制,孩子的课外读物也处于匮乏状态,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发展。

2.留守学生因素。有些家庭父母外出务工或经商(农村居多),把孩子留在家乡由老人或者亲戚照顾。其中有些孩子表现出任性、自私、自我中心或封闭、孤独、畏惧等性格弱点。再加上监护人文化程度较低,无法很好的教导孩子,使一些“留守学生”行为纪律散漫,学习困难,品德不良,成为“问题学生”。

3.单亲家庭因素。由于家庭自然结构被破坏,形成“单亲家庭”或者“离异家庭”,父母在经济或者教育问题上相互推诿,造成孩子身心上的伤害。教育并不单单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家庭,单亲家庭使“家庭教育残缺”。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很容易成为“问题学生”。

只有找到了问题出现的原因,根据原因我们才能正确地找出解决方法并给予解决。

三、“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类最微妙的能力,就是爱的能力。爱是能够提示出人内心深处的源泉,因此将生机勃勃的善良感情淙淙而来。”教育需要爱,爱就是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从心里对教师的尊敬、感激和信任的情感,使学生愿意亲近老师,接受老师的教育,就像捷尔任斯基所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爱,尤其是“问题学生”更加希望得到爱。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为8小时左右,比重占整体的三分之一。教师往往要“身兼数职”,既是老师,又是“父母”,还是“好友知己”。教师的爱是塑造“问题学生”灵魂的一种伟大力量。只有真正的爱他们、亲近他们,深入到学生中去,多与学生进行“爱”的交谈,了解学生的优缺点,洞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沟通情感,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才能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尊重,使他们相信个人的价值。教师要对问题学生所产生“问题”的原因深入了解,对他们“问题”背后的心灵创伤深刻的理解,对他们的“问题”行为真诚的谅解,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和教育他们,“问题学生”才能够进行转变。

对待“问题学生”时,要给予更多的表扬和肯定。针对某些问题学生自卑、戒备、逆反等心理因素,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感受,多用正面激励、少批评。一样的批评用激励的说法更容易让学生真正的接受,从而加以改正。从马斯洛的五层级需求理论可知,学生欠缺归属感和成功体验,是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所以对待“问题学生”时,要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使他们感到学习生活是快乐的。在教学课堂提问中,把一些简单的问题留给“问题学生”来回答,对于他们的正确回答给予表扬;在考试中,适当降低试题难度;班会上引领学生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和社会现象······通过这样的方法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重拾学习的乐趣。

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小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的心理状况更让人担忧。要进行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就一定要重视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开设并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中小学几乎全都开了心理健康课程,但却只注重形式,很难真正起到作用,甚至常常会有“主科”老师占用心理健康课的情况发生。所以一定要改变这种畸形的发展状态,学校和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专业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设立心理咨询室,展开个别心理咨询活动。定期为“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以便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掌握一些自我调适的技能,进而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培养自制力,增强转化的自信心。同时,提高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有助于教师剖析学生心理,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问题学生进行转化。

总的来说,“问题学生”需要教师投注比正常孩子多得多的关注和辅导。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认清“问题学生”反复不断的真面目,不气馁,不放弃每一个孩子,对待每一个孩子都要一视同仁。尤其不能太过分的斥责孩子。教师尽量给予孩子支持,诚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要有耐心,使孩子们感觉到老师的好意,排除“问题学生"心里的疑惧感,不和老师成对立角色。这样也会有利于班集体活动的开展。同时,教师应当在学生品德形成之前,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使其醒悟自己的不良行为将会带来的危险性,从思想上就有改正的意识,并且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监督下,让学生彻彻底底的转化。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家长要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认真负责的检查孩子每天的家庭作业,多和教师积极沟通,一起想办法解决孩子的问题,避免“教育是老师的责任”的思想。学生自身也要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任务,从思想上认真对待学习。这样,在老师、家长和学生三方的努力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1]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1-112,217-255.

[2]钱在森.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7.

[3]沈烈敏.人类学习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198.

[4]朱法良,杨玉英.“3·3·3”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1:31-34.

[5]沈建强.班级管理中“问题学生”的转化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11(7):95-96.

[6]谢映平.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J].德育视野,2011(3):29-30.

[7]王更新.新编教师手册[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8]刘晓明.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李清方.铸魂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10]张庆林,曹贵康.创造性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家庭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恋练有词
基于美育视角的中学化学课教学探微
加强正面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48:09
浅谈问题学生的转化
高职问题学生问题在哪?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7: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