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芜钢铁集团公司机关幼儿园 张 洁
在每个社会中,语言都被看做是最重要的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语言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在幼儿的世界里,运用的多是口头语言,也就是说话。新《纲要》语言领域目标明确要求:“为幼儿创设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条件和环境”,那如何为幼儿创设这说的环境呢?
许多孩子在老师面前不愿说或不敢说,而见到家长则由衷倾诉。因为家长是孩子的亲人、知己,在家长面前可以无拘无束,可以得到满足,家长是孩子最信赖的人。教师要取得幼儿信赖,必须与幼儿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在孩子面前蹲下来,与孩子平等。如《纲要》所说“做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幼儿活动时教师给予支持和引导,是鼓励幼儿的“士气”;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帮助,做幼儿强有力的“后盾”。
传统意义上老师眼中的“乖宝宝、好孩子”是听话、安静、不调皮、让老师省心的孩子。在幼儿园这些孩子平日给老师添得“麻烦”少,得到的表扬多,是“能说能吵的”孩子的榜样。无疑,这对幼儿来讲是一种暗示“安静才是好孩子”。
家园交流中,经常听到家长、老师这样的话:“哎吆,吵死了。这一天脑袋不炸了?”“瞧,这小嘴一会儿不停,说、说、说、没完没了”。这些不经意的语言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定影响,不利于想说、敢说环境的建立。
每天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各种各样,孩子们从每天的生活中会听到、看到、经历到各种各样的事。他们想把这些事讲给老师、同伴,与大家分享,在此过程中孩子们的生活经验能得到巩固和提升。让孩子有话能说是《纲要》对教师的要求,给孩子创设“说”的空间,让孩子有机会说是教师的责任。
教育教学活动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幼儿为主,充分发挥集体、小组、个人优势,让幼儿操作、探索、研究、表达,还孩子“说”的权利,只要孩子能说的就让孩子去说,教师要有耐心让孩子把自己的发现、感受充分表达。切忌把讨论、相互交流当作形式,或担心“放”了“收”不回来。
自由活动时间,孩子最能说。成人认为“最吵最乱”,往往给以压制,这违背《纲要》要求的让孩子有话能说的理念。自由活动时间孩子寻找自己喜欢的伙伴,说他们共同喜欢的事,“共同语言”在这里运用再贴切不过,教师应该让孩子“大吐为快”,自己做个完全的听众和适时地指导。
幼儿有话能说,还要有话可说。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多层次的、多样化的、趣味性强的材料,让幼儿容易找到谈话的内容。如运用玩具、图片、实物等开展“我会用它说词语”“我能用他说段话”等。从幼儿熟悉的生活中寻找谈话内容,幼儿说起来会感到轻松愉快。如每天开展“小小天气预报员”“新闻播报”“我的收获”等活动,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了幼儿自信心。从幼儿间矛盾中寻找谈话内容,班里每天都有告状的幼儿,“你弄我了,我动你了”,把问题抛给孩子,当事者讲述经过,其他孩子做法官,倾听、分析、评判、解决问题。幼儿在讲述中发展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交谈中许多幼儿不能把话说完整,出现“接话吧”现象。“学习使用恰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纲要》语言领域内容要求之一,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幼儿表达的方法,帮助幼儿梳理谈话内容,引导幼儿说完整的话。
说,是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方式之一。为幼儿创造想说、敢说、有机会说的条件环境,让幼儿“一吐为快”,使其获得成功和满足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