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吉县第二小学 单西莲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对于低中年级学生特别吃力,尤其是两步及两步以上的解决问题大多学生无从下手,于是出现解决问题片段化(两步只做一步),胡乱凑计算式子(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相同单位的数相乘除),解决问题出错率特别高,教师教的头疼,学生学得痛苦,究其原因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既没有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不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尝试如下。
一读:读清题意
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筛选信息(提取有用信息,排除无用信息),如有一题为:小明身高145厘米,体重26千克,小李身高138厘米,体重22千克,小李比小明矮多少?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一共告诉四个条件,两个身高,两个体重,根据问题看身高是有用条件,体重是无用条件,这样学生就知道比较的是身高,学生也就真相大白;另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对问题分类,看属于哪一类问题如平均分问题、行程问题、倍数问题、价格问题。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本23页有一道解决问题是一部儿童电视剧共336分钟。分8集播放,每集播放多长时间?教师在读题中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是每集播放多长时间,也就是把336分钟按集(8份)平均分,把它归类为平均分问题,学生很容易用平均分的方法(除法)去解决。天长日久,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动会形成在读题中提取有用信息,分类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抓:抓关键词
解决问题中学生出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答非所问,或者是画蛇添足,究其原因学生没有抓住关键信息或要求。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本21页有一道解决问题,三年级有90名学生。每两人用一张课桌,需要多少张课桌?把这些课桌平均放在3间教室里,每间教室放多少张?在这道题第二问的解决中大多学生都用90÷3=30(张),显然学生没有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学生是把“人”平均分在了3个教室,题目中要把“课桌”平均放在3个教室,只能用90÷2÷3 这样的式子解决才是正确的。再如四年级上册44页5题(2)将一张圆形纸对折3次后展开可以得到那些度数的角?这里的关键词是“那些度数”,有些同学错理解为那些种类的角,做的答案为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正确的答案为45度、90度、135度、180度、225度、270度、315度、360度。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中有一例题:把3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的多少块?学生通过动手分得出两种答案,一种是每人分得块,另一种答案是每人分得块,学生还说出自己的依据,并展示给大家看,(他把三块月饼平均分为12块,每人分得3块,所以每人占),其实这里就是学生没有抓住关键信息,问题是求具体数量而不是求分率。还有学生经常对问题中的“大约”“估一估”“设计几种方案购买方案”等关键信息没有抓住,导致经常出错,所以解决问题中关键词的捕捉是确保符合要求的关键。
三找:找突破口
解决问题中学生往往不知道从哪儿下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本37页有一道情景图的解决问题条件是3元一根,8箱冰棍4天全部卖完,一箱冰棍30根,问题是杨叔叔4天卖了多少钱?杨叔叔平均每天卖多少根冰棍?第一问是4天卖了多少钱,那就是要找到4天买的数量(8箱,一箱30根)和单价(每根3元),单价是按根告诉的,所以先要算出8箱一共多少根,也就是求8个30是多少,所以用30×8=240(根),再用240×3=720(元)。第二步是要把买的“根数”平均分,这里运用抓关键词的知识就会迎刃而解。
四理:理清解决顺序
大多同学读完题不知道从哪儿开始书写,所以理清书写顺序也很重要。即要让学生知道第一步与第二步之间是递进和铺垫关系,只有先解决中间的量,才能解决后边的问题。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本27页有一道题:参观科技馆的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如果一共有456人参观,儿童有多少人?学生无从下手,我就指导学生分析找到关键信息,“成人人数是儿童的2倍”只要知道总共人数是儿童人数的几倍就会迎刃而解,所以第一步就要先算总人数是儿童的几倍2+1=3(倍),第二步再算儿童的人数456÷3=152(人)。再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课本18页有一道题三年级的学生去茶园里劳动。女生有56人,男生有64人。4名学生分成一组,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先把男生分组(56÷4=14),再把女生分组(64÷4=16),最后把两组合起来(14+16=30);第二种方案先算一共有多少人,再把总人数平均分五看:看检验结果
一方面看结果是否计算正确(数字书写正确、计算过程数位对齐,计算过程正确完整),另一方面看结果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如100元最多能买单价3元的手套几双?好多孩子100÷3=33(双)…1(元)有些孩子认为是34双,如果检验一下肯定会发现矛盾,34×3=102(元),多出了2元显然错了。再如有100人去郊游,每3人乘坐一辆小车,至少需要多少辆车?好多孩子用100÷3=33(辆)…1(人)有些孩子认为是33辆,如果检验一下用33×3=99(人)发现少了1人,只能是34辆。
总之,解决问题对于低中年级学生比较抽象,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时间长了学生就会走出一套有序、有法、规范、全面的解决问题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