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1-6期)总目次

2015-03-19 17:29

岭南学术

·学术自述·

偏好与追求:中国法律史的跨学科研究 徐忠明(1.5)

·名家专论·

明清时期法律知识的生产、传播与接受——以法律书籍的“序跋”为中心 徐忠明(1.9)

·名家访谈·

精神魅力与学术尊严中的哲学人生——刘同舫教授学术访谈录 刘同舫,于尚艳(2.5)

·名家专论·

马克思论证“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维度 刘同舫(2.13)

·纪念黄遵宪去世110周年·

排华时期黄遵宪智取旧金山海关襄助加拿大华人旅客之史实 [加]施吉瑞 作,李 芳 译(3.5)

黄遵宪的文化姿态与思想经验 左鹏军(3.18)·打造“理论粤军”项目研究成果专题(三)·

基于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的广东省城市效率分析 毛艳华,胡 斌(4.5)

生命周期、人口结构与居民投资组合——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证据 李丽芳,柴时军,王 聪(4.13)

人力资源构型与企业组织结构的研究:中国情境下的匹配 王红椿,陈盛均,刘小浪,刘善仕(4.19)

·名家访谈·

文化传承的使命——陈国球教授访问记 陈英杰(5.5)

·名家专论·

从现代到传统:朱自清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 陈国球(5.9)

·名家访谈·

感恩在怀、淡定于事的“草根学者”——王珺教授访谈记 王 珺,于尚艳(6.5)

·名家专论·

转向适应创新战略的市场经济体制:方法、演变与路径 王 珺(6.13)李承贵[栏目主持](1.48)

学术观察

·传统治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饮食之道与生活政治——以《礼记》为中心的考察 朱 承(1.49)

名言与社会政治秩序:传统与现代 刘梁剑(1.58)

儒学视野中的公共关系 解光宇,张 娜(1.63)

如何落实悬置的民意——儒家视域下民主政治的当代建构 张 城 (1.70)

心·学·政——黔中王学治理思想及其特质 陆永胜(1.78)

·台湾经济发展与两岸合作研究·

台湾岛内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态势 唐永红,林子荣(2.19)

台湾发展区域性银行问题探讨 邓利娟,李丽明(2.27)

新形势下闽台深化经济合作问题探究黄艳萍,朱兴婷(2.34)

·《新青年》创刊百年纪念专题·

突变观与渐变观的较量——《新青年》的进化论思想实践及历史影响 陈国恩(3.26)

胡适与《新青年》的相遇:从文学翻译到文学革命 季剑青(3.33)

自杀:五四时代的一种精神症候——《新青年》关注的两起自杀事件 王桂妹(3.40)

文化焦虑与“去中国化”——重审《新青年》的现代性 李永中(3.46)

·马克思经济思想与当代经济发展·

在“新常态”下为推进“四个全面”注入强大创新动力 裴小革(4.25)

去工业化、去周期化与经济停滞常态化——一个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视角 何自力(4.33)

政治经济学“术语革命”或者话语革命——兼论社会主义调节经济 颜鹏飞,丁 霞(4.39)

马克思经济危机根源解 郭兴方(4.44)

·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专题讨论·

“评价”还是“评判”? 蒋重跃[栏目主持](5.18)

现代赛马:知识、创新与科研考核 邓曦泽(5.19)

知识领域的公共悖论与学术评价的伦理可能 陈 忠(5.25)

以质量评价为主导——也谈期刊评价体系的改革 张献锋(5.30)

学术期刊评价:形式为王还是内容为本? 刘京希(5.34)张 剑[栏目主持](6.19)

·新史料与学术研究·

西晋“十九博士”所掌师法考——以《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碑》为参照 程苏东(6.20)

孤本《近思录传》与清初的理学转向 方笑一(6.29)

清代才女晚婚现象及其成因述考——以《清代闺秀集丛刊》为基础 肖亚男(6.35)

“群学”与“道统”:严复和张之洞的思想交锋——从两种《劝学篇》说起 郭道平(6.47)

·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

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双重向度及当代意蕴 唐 鸿,刘卓红(6.62)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视域中的风险批判 张青兰(6.68)

自由何以等同于消费自由——鲍曼消费社会理论解读 陶日贵(6.72)

教育学/心理学论坛[教育部名栏建设栏目]

农村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路径选择——复杂性思维的视角 廖 莉,袁爱玲 (1.84)

审视当前初中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 陈旭远,胡洪强(1.89)

汉语简单及物结构中题元关系加工的脑电研究 陈盈熙,刘 鸣,王穗苹(1.94)

外地研究生文化适应策略的实证分析 焦 璨,黄菲菲(1.103)

中美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实施机制的比较分析 吴 坚(2.41)

特色大学的创建:基于文化管理的路径 刘奕涛(2.48)

高校教育惩戒程序:意义、问题及建议 张仕华(2.52)

理性抑或情感:3—6岁幼儿的信任判断偏好及发展 龚文进,甄珊珊(2.56)

熟悉感在人工语法学习中的作用 姜 珊,关守义(2.63)

语文略读定位的历史考察与课程建构 欧治华(3.55)

以学习为中心的校长领导力与教师领导力关系研究 刘志华,罗丽雯(3.62)

大学生人格养成的路径重构——基于大学文化使命的视角 高惊生,钱军平(3.69)

人格特质对互联网使用行为的影响 刘 旺(3.73)

大学生自杀潜在风险的识别和预警:基于应激—易感模型 苏斌原,张 卫,周梦培,林 玛,孟 彩(3.78)

论事实与雄辩——基于科学教育的视角 张恩德(4.52)

大学专任教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接受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张长海(4.57)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李国杰(4.63)

文化变迁视野下的中学师生冲突与问题学生现象 胡宜安(4.70)

宋代“四书”经学教育形态论析 黄明喜(4.78)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的关系:自我决定的中介作用 许拥旺,张 卫,许夏旋(4.83)

翻译单位新理论及其语言表现形式——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视角 李明喜(4.88)

·纪念王承绪先生逝世两周年专题笔谈·

不言之教,嘉惠后学 汪利兵(5.40)

王承绪先生与比较教育研究的“杭州学派” 郑 文(5.42)

王承绪先生的“百年之功”与“百年之耕” 陈 伟(5.45)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追忆王承绪先生的学术生涯与教育艺术 李振玉(5.48)

王承绪先生的基础教育情缘 吴世勇(5.51)

大学的“我性”与“和而不同”的伦理方法——蔡元培国际化视域中的中国大学制度选择 尚洪波(5.54)

省级统筹体制下的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的差异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雷丽珍(5.60)

不同抑郁状况下大学生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张 静(5.64)

企业员工对领导批评言语的认知评价、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 陈美娟,张积家,王 悦(5.70)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李盛兵,夏雪艳(6.78)

“中国模式”新型大学智库治理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张宏宝(6.84)

汉语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吴 坚(6.89)

汉语人体隐喻名词加工的时间进程 张积家,杨 晨(6.94)

同伴对青少年学校参与及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一年的追踪研究 甄霜菊,喻承甫,张 卫(6.103)

经济学/管理学前沿

金融发展对城镇就业的影响——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凌江怀,姚雪松(1.110)

高房价收入比形成原因及对中国城市人口集聚的影响:理论与实证 李 超,张 超(1.116)

广东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协整分析和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 曹宗平,吴思思,汪田姣(1.124)

政府背书下的土地信托、权能配置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来自福建S县的证据 吴本健,申正茂,马九杰(1.132)

·旅游与文化·

民族旅游地文化商品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以小黄侗族大歌为例 孙九霞,吴 韬(2.73)

饮食文化空间的符号化生产:广州主题餐厅的案例 曾国军,吴炎珂(2.83)

基于球童感知的高尔夫游客的跨文化行为差异 封 丹(2.92)

旅游发展语境中的地方性生产——以泸沽湖为例 魏 雷,钱俊希,朱 竑(2.99)

市场经济分工交换体系中商业伦理的内生机制探析——兼论中国商业伦理缺失的根源 俞梅珍(3.85)

反思新凯恩斯主义劳动力市场理论:收入分配真的无关紧要吗?——一个包含资本家和工人的NK-DSGE框架 陈利锋(3.92)

企业创新类型、地区经济环境与技术创新的就业效应——基于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面板数据 李 强 ,杨汶霖(3.102)

政治关联与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基于CSR信息披露质量前100名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 罗双发,欧晓明,赖 艳(3.110)

新媒体推动公共服务供给转向合作治理模式研究——基于网络社区的形成和功能的分析 高慧军(3.117)

政府社会治理政策创新与路径选择——以中山市积分入户、积分入学制度为例 杨安队(3.122)

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机理与政策含义 高保中(4.96)

开放型经济下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再测算——基于Malmquist指数的省际面板数据研究 陈 晨(4.101)

独立工矿区的绿色转型研究——基于差异化的视角 支 航(4.106)

转型升级和企业社会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珠三角地区制造业企业为例 丘海雄,刘溯源(4.112)

基于整合视角的供应链社会责任价值创造机理研究 李金华(4.121)

·“一带一路”战略问题研究·

“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保障视角研究 张可云,蔡之兵(5.78)

“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区域合作重点方向探讨 孙久文,顾梦琛(5.85)

“一带一路”背景下对外直接投资与中国产业升级的关系 杨 英,刘彩霞(5.93)

基于BP神经网络和Logistic模型的中国人均粮食产量预测研究 梁姝娜,张友祥,王学稹(5.102)

CEO薪酬激励、盈余管理与劳动力市场成本 张程睿,黄志忠(5.107)

·广东自贸区建设与粤澳合作研究·

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与粤澳合作机制再创新 杨爱平(6.111)

金融地域运动视角下的粤澳金融深度合作——基于珠海横琴自贸区的思考 张凤超,张 明(6.115)

·创新与创业研究专题·

论创新创业活动的实践特征 肖 昊,白 丽(6.123)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多元排序选择logit模型的发现 蔡 颖,李永杰(6.134)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下困境与路径选择 王 庚(6.140)

政法论丛

中国转基因食品立法的困境与出路 李 响(1.139)

“婴儿安全岛”:情与法之思 于阜民,张芳青(1.145)

商标使用许可增值利益分配与损失分担 顾敏康,关韬睿(3.128)

完善P2P网贷平台风险防范的法律思考 林 蔚(3.135)

中国保障民营银行发展之法律机制创新 吴海峰(3.141)

国家治理与人大制度——以代表小组的体系化为视角 江登琴(4.129)

完善中国残疾人服务业立法的路径选择——以国际社会立法实践为视角 李 娟(4.135)

我国严格产品责任的扩张及其理性限制——以国家适度干预原则为视角 王挺昂,张富强(5.118)

消费者话语中的互联网金融治理完善——基于《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的文本分析 张双梅,林北征(5.127)

·网络化、全球化与当代问题研究·

网络空间安全建设的伦理思考 吴晓蓉(5.134)

生态融合: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境界 董怀宏(5.139)

全球化时代青年学生之国家认同 张齐学(5.145)

风险刑法理论正当性的本土辨思 王燕玲(6.145)

中国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改革之促进机制研究 曾晓昀(6.152)张 剑[栏目主持](1.153)

人文视界

·当代旧体诗词创作的实践与未来·

诗学纂论三题 钱志熙(1.154)

传统诗词当代化刍议 辛晓娟(1.163)

当代旧体诗词三体并峙结构的初步形成 张一南(1.172)

唐代五都交通圈及其文学效应 李德辉(1.179)

唐代“平判入等”考辨 陈勤娜(1.185)

布拉格学派美学与审美价值之论争——以扬·穆卡若夫斯基为例 朱 涛(2.110)

历史与文学的视界融通:海登·怀特“历史转义话语”解读 吕 洋,孙晓喜(2.117)

“远”:中国古代审美距离的范畴 孙宗美(2.123)

·西方哲学四题·

从“我思”到“自由意志”——对康德“自我”观念的一些修正 陈晓平(2.129)

康德前批判时期关于上帝存在证明的思想纠结 赵 林(2.141)

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笛卡尔自我观新探 尹维坤(2.147)

无限即为真——巴迪欧无限理论论要 肖绍明(2.152)

·语言与文字应用·

出土战国文献中“毋”的否定功能 张玉金(2.158)

东周晋系兵器铭辞格式及相关制度研究 秦晓华(2.164)

中动结构动词认知选择条件之“心理期待性”李 晔,赵冬梅(2.169)

香港中文法例中的特殊语言现象 苏小妹(2.173)

社会价值视域下的词典语篇研究 赵 丹,方玲玲(2.180)

平面构成在工笔画中的运用 潘英莲(2.185)

·跨媒介写作与批评·

跨媒介写作三重解 黄鸣奋,胡显斌(3.147)

女性主义跨媒介叙事:小说与电影的叙述声音 凌 逾(3.154)

网络批评与学院批评:矛盾与互补 柯汉琳(3.163)

网络文艺批评的领域拓展 苏桂宁(3.168)

从王疃院事件看战后初期美国与中国共产党关系 张维缜(3.173)

秦帝国统治思想的狭隘性与局限性 李禹阶,赵昆生(3.180)

“天圆地方”造型意象的现代视觉重构——论中国标志设计的方圆形态 孙 鹏(3.186)

再论文化生态变迁与近代中国散文的新变 谢飘云(4.143)

试论饶锷诗学观念的近代性品格 闵定庆(4.153)

梁启超的“新文体”与中国现代白话散文 刘茉琳(4.161)

舌头石头:博客文体功能研究 张永璟(4.165)

《玉梨魂》的“言情”再解读——从写情的角度看《玉梨魂》对《茶花女》的改写 陈 瑜(4.170)

副词“还”在递进句中的偏误成因及其矫正策略——基于汉英中介语的研析 庄 艳(4.176)

客家民俗舞蹈的道具文化品格研究 李智敏(4.182)

得“意”忘“形”——新中式装饰风格的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探讨 袁剑锋(4.187)

论新文学接受西方人文精神的历史真相 宋剑华(5.151)

新诗“情绪节奏”命题的由来及其可能性 张中宇,朱寿桐(5.163)

学术救亡:抗战时期的魏晋六朝之学徐国荣,车孟杰(5.168)

基于写作语料库的MAKE使用研究 唐洁仪,何安平(5.174)

整体视野下的岭南水景观设计策略——以广州大冲口涌的景观“缝合”为例 钟香炜(5.182)

虚静:文人画的审美心境 潘义奎(5.187)

宋代诗词中的语句“两用”现象——兼论语句入诗、入词的评判标准 张 巍(6.158)

南宋古文运动者对北宋古文运动的反思与超越——以叶适为中心考察 马茂军(6.164)

南宋文学批评的“以性情为本”:对刘克庄的考察 吴 晟(6.171)

民国时期国民保险教育的开展——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中心 杨锦銮(6.176)

清代广东的盐义仓 段雪玉(6.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