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锦 銮
民国时期国民保险教育的开展
——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为中心
杨 锦 銮
为了改变中国民族保险业的落后状况,上海保险界的有识之士于20世纪30年代在开展国民保险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他们以开启民智、传播科学、造福国家、保障民生为己任,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学校基础保险教育取得了显著进展,民众普及性的保险教育出现了新的局面。其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努力追随先进潮流的精神,既是时代特色的彰显,又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民国时期 上海 保险界 国民保险教育
中国民族保险业发轫于清朝光绪年间,*1875年,保险招商局正式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这也被公认为民族保险业的肇始。到20世纪30年代,其发展仍显“迟缓”之态。*沈雷春主编:《中国金融年鉴》,第A139页,中国金融年鉴社1939年版。面对这一困局,许多保险界人士意识到国人保险观念的落后,是制约保险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力倡导并切实推进国民保险教育。这从一个重要侧面拓展和深化了开民智的时代主题,又彰显了实业界的现代经营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学界相关著述甚少。*就笔者所见,对民国时期国民保险教育的研究,仅有罗之仁在《我国民族保险教育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中有简单涉及,但因其研究时段较长,对于民国时期保险教育只作了粗略介绍,未作展开。本文将在占有相关档案和报刊资料的基础上,力图重建当时国民保险教育开展的概貌。为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在爬梳相关档案和报刊资料的基础上,拟以当时中国保险业的中心上海为例,对这一时期国民保险教育如何开展的情形,作一具体的探讨。相信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廓清对民国时期民族保险业发展外部环境的认识,丰富对近代保险史的了解,而且对当下中国保险业发展也能提供某些启示。
对于近代中国保险业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仍严重滞缓的现实,当时保险界许多人士在探究原因时,都认识到国人保险认知的缺乏,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大力推行国民保险教育。对国民保险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做好这一工作,他们从多个角度展开了颇有深度的分析。
首先,从开启民智和传播科学的高度论述保险教育之必要。
民国经济学家、金融界知名人士李权时,曾撰专文指出中国保险业不发达是由于“民智之不发达”“大家族制度之存在”“学者不知提倡”以及“经营保险业者之非国内第一等人才”。对于位列第一的“民智之不发达”,他进一步解释说,“所谓民智,是指人民的科学常识而言。因为人民无科学常识,故大多头脑冬烘,迷信命运。……试问具有如此头脑之人民,欲其相信科学的风险率,相率投保寿险、火险、水险,以及其他险,其何可得?那末,我国保险业之未能发达,又何足怪”,由此得出结论:“开民智为发展保险业之最根本办法”,而“欲开民智,必先普及教育”。*李权时:《我国保险业不发达之原因》,载《太安丰保险界》1936年第3卷第20期,第3—4页。
另一保险界人士郭雨东也认为,保险思想的宣传乃“当前之急务”:“保险事业,为人类防备生命或财产损害的唯一经济制度,此种制度不发达,则一国之产业及人民之生活,皆处于风雨飘摇中,毫无保障。一旦危险事故发生,即难免有一蹶不振之虞。故东西列强所以称雄,未尝不由于保险事业健全发展所致也。反观我国,不但保险事业不发达,即保险思想,亦尚未普及。……为今之计,欲谋中国经济之复兴、政府对于保险思想之宣传、保险事业之提倡与经营实为当前之急务。”*(郭)雨东:《保险事业与中国经济之复兴》,载《太安丰保险界》1936年第2卷第10期,第8—9页。
作为30年代重要的保险刊物,由太平、安平、丰盛保险公司总经理处编辑出版的《太安丰保险界》,在创刊号中就分析中国保险业发展之所以“迟滞”“泰半由于国人对于保险学理,尚多不明”,“真理不明,信仰不生,此实保险事业前途之一大阻碍”。*④ 郭佩弦:《本刊之使命》,载《太安丰保险界》1935年第1卷第1期,第3,3页。所以,该刊的定位是“探讨水火、人寿等险之原理,将其所得,按期披露,以供同人之参考”,“俾其对于保险学理,有更深切之认识”。④
其次,强调在国民保险教育中,保险界应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采取各种方式广泛宣传科学的保险观。
对于保险界在国民保险教育中应负的重大责任,有的论者以人寿保险为例,作了系统的论析:从世界范围来看,“凡百事业,创始也难,保险又何独不然,即在先进各国,当初亦未尝不感费力。其惟一原因,当为一般人对于人寿保险之意义及利益未能认识,故不加以注意。然先进各国,以执是业者之不断努力与宣传,或以政府之竭力鼓励与提倡,卒能使保险知识普及于民间”;从中国国情来看,“我国人寿保险尚未能为大多数国人所认识,斯业中人当亦感创始之难,然其进步如是之迟,实为先进各国所未有。或谓历年政局之纷扰,民生之凋敝,与教育之未能普及,皆为人寿保险发展之障碍,而我政府尚未能充分奖劝,与我同业尚未能充分致力,亦为其主要原因”;从保险业界的作用来看,人寿保险之最大障碍“当推一般人之成见”,而“欲破除此种成见,端赖普及寿险教育,与保险业者之致力于宣传”,“夫宣传云者,非诱人入彀之谓也。圣人之教,不宣不能流传于天下。仁者之风,不扬不能励人以兴起。使我邦人君子习知人寿保险之利己利群,则宁有不乐为宣扬者乎”。*顾君长:《国人何以大多未能利用人寿保险之我见》,载《太安丰保险界》1940年第6卷第1期,第7—11页。也就是说,只有保险界同仁尽力担负起宣传教育之责,才能有效提高国民的保险认知水平。
早年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时任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主席的胡咏骐,对保险界在国民保险教育中应起的重要作用深有体会,多次讲到“欲求我国异日保险事业入于繁荣,应从培植人才、推进保险教育着手”,“推进保险教育,实为发展保险事业之首要工作”,*丁雪农:《胡先生与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见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室藏《胡咏骐先生纪念册》,第6页,1941年。“回顾国内同胞,半世纪来,被外商公司之熏陶,不但穷乡僻壤之妇人孺子,要即久居都市之智识阶级,亦有麻痹其思想,只知外商公司为可靠者,不亦可叹乎?我人苟欲纠正此类错误思想,排除社会不良观念,则须例行下列两点,倾同业全力以赴之,……甲、自强工作……乙、宣导工作 ……”。*胡咏骐:《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之组织及其使命》,载《太安丰保险界》1937年第3卷第20期,第1—2页。这些看法,应该说均为真知灼见,并能切中时弊。
最后,主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联合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形成上下一致、共同推动国民保险教育发展的良好局面。
从当时发表的相关时论看,许多论者能密切关注国外保险业的发展情势,尤其注重政府及社会各方对国民保险教育所持的态度。
在1934年出版的《寿险界》上,就有关于美国“保险周”活动的介绍:“今日全世界人寿保险事业最发达的国家,当推美国。……美国人的提倡人寿保险事业,真是不遗余力的,在全国人寿保险协会领导之下,已定本年三月十九日至二十四日为保险周,亦即所谓‘经济独立周’,在此七日内,全国上自总统,下至公民,全体通力合作,普遍地宣传人寿保险事业,竭力显示其对于国家及个人经济的重要性。发行印刷品小册及书籍,各公司全部经理人总动员,并在全国各报纸刊登关于人寿保险的文字及图画。”*《美国的保险周》,载《寿险界》1934年第2卷第2期,第51页。这种全民性的保险动员,对于中国近代保险业来说,显然既是一种差距非常鲜明的对比,又是一种具有榜样示范作用的鞭策。
除美国外,还有人撰文主张学习日本的经验:“保险事业之于日本,已继英美各国而入于繁荣之境,而寿险事业更较他种保险尤为发达。查其保险业务突飞孟【猛】晋之主因,要皆赖于全国朝野提倡不遗余力所致。按日本文部省发行之高等小学读本卷二第十课为‘保险’,足征该国重视保险之一般,深望我国教育当局,亦起而提倡,是则奚之幸也。”*《日本小学教科书中的一页》,载《人寿》1935年第10号,第15页。可以看出,日本的经验也像美国一样,都是集合“朝野”上下之力,共同参与和支持国民保险教育活动,才取得了保险业迅速发达的显著成效,成为保险大国。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保险界有识之士积极活动,多方奔走吁求,努力争取教育界、出版界、舆论界及政府方面对国民保险教育的支持,使国民保险教育在学校打下初步基础,在民众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共同开创了30年代国民保险教育的新局面。
无论开展何种国民教育事业,学校教育都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国民保险教育同样如此。为了将保险知识和观念逐渐深植于民众脑海之中,保险界在推动保险教育进课本、进课堂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具体而言,可分为小学阶段的保险常识教育和大学商科的保险专门知识教育两大层次。
在小学中进行保险常识教育,是开展学校保险教育最为基本的一环。保险界所努力争取实现的主要目标,就是将保险课程列入小学的教科书。为此,许多保险公司和团体积极主动地与有关各方联络,反复讲明道理,提出操作方案,力促既定目标的尽快实现。
1935年7月,宁绍人寿公司致函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率先提出在小学课本中列入保险课程的设想,指出“保险一业,关于社会经济机能之发展,国家财赋之增殖,至重至巨。惟查我国坊间出版之小学教科书中,向无保险课程之编入,以是各种保险业务不能深入儿童心理,实为推行尽利之障碍”,恳请“贵会知照邮政局简易寿险部,双方共同分别呈请教育部,并向上海各大书局接洽,将保险一课援照日本先例,编入我国小学教科书内”,并特将“日本文部省所发行之高等小学读本(卷二女子用)内列保险一课”译成华文随函附上,以“供参阅”。*《宁绍人寿保险公司来函》(1935年7月11日),见《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提倡学校增设保险课程编印教材与教育部和有关当局的来往文书》,上海市档案馆藏保险档案,档号:S181-1-54。9月,上海邮政储金汇业局也提出仿照日本,在小学课本内加编简易寿险一课,以资提倡。
此后,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积极行动,在上实业部的呈文中力陈“广厉保险事业,普及保险思想”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请咨教育部通令各大书肆将保险一课加入小学教科书”,强调若能在小学教科书中增加保险内容,则“为我国整个保险业务之幸也”。*《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呈实业部》(1935年9月20日),见《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提倡学校增设保险课程编印教材与教育部和有关当局的来往文书》,上海市档案馆藏保险档案,档号:S181-1-54。1936年,中国保险学会理事长宋汉章、上海市保险同业公会主席胡咏骐联名向教育部递交呈文,再次阐释“倡导保险事业,不仅使保险公司沾惠无穷,而辅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福利国家,其功亦殊有足多者”之理,吁请政府“效法日本办法”,“通令各书局于教科书内增加保险题材”,“借资倡导,使保险思想得以普及”,*《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呈教育部》(1936年),见《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提倡学校增设保险课程编印教材与教育部和有关当局的来往文书》,上海市档案馆藏保险档案,档号:S181-1-54。还函附日本文部省发行的高等小学读本卷二第十课保险译文一件,作为决策的参考。*《附:日本文部省发行高等小学读本卷二(女子用)》,见《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提倡学校增设保险课程编印教材与教育部和有关当局的来往文书》,上海市档案馆藏保险档案,档号:S181-1-54。
与此同时,上海保险同业公会和保险学会还积极寻求出版界的支持,致函商务印书馆及世界、中华、大东等书局,大力宣传“保险事业关系国家社会安宁,东西各国因此发达,无论何时何地,虽偶有天灾人祸之厄,而凡百事业所以不至一败而不可复者,大率皆恃此业为之保障”,请求为“普及保险思想”起见,于次年春季小学开始编刊课本时,能编入保险一课。*《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致商务印书馆及世界、中华、大东书局函》(1936年2月27日),见《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提倡学校增设保险课程编印教材与教育部和有关当局的来往文书》,上海市档案馆藏保险档案,档号:S181-1-54。此议一出,立即得到各大书局的赞同,几大书局一致表示“保险事业关系于国计民生者诚属密切,嗣后敝局编订教科书时,自当采入此项材料,藉对学龄儿童灌输保险知识,而为贵会谋一助也”。*《中华、大东、世界三书局来函》(1936年3月5日),见《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提倡学校增设保险课程编印教材与教育部和有关当局的来往文书》,上海市档案馆藏保险档案,档号:S181-1-54。
与各大书局的迅速反应形成一定反差的是,作为全国教育主管机关的教育部,并未及时表态。直至1937年1月,王世杰部长始作批示:“查小学课程标准业经公布,其中有储蓄一项自包括保险教材,将来编订教学要目时,可将保险一项列入要目中。至民众学校课本业已编竣,将来改编时,亦可将保险教材酌量加入。”*《教育部批文》(1937年1月4日),见《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提倡学校增设保险课程编印教材与教育部和有关当局的来往文书》,上海市档案馆藏保险档案,档号:S181-1-54。
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接到教育部的批示后,“即派秘书长关可贵会同中国保险学会秘书长罗北辰,持批往各大书局当事人接洽”。当年夏间,商务印书馆、大东书局、中华书局、开明书店、世界书局等数家书局“俱将保险题材编入”教科书中。*④⑤⑥ 《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1937年报告册》,第11,11—12,12,11页。
揆诸史料,可以看到大东书局和商务印书馆所编入之保险教材的具体内容。
“大东书局:‘新生活教科书算术’第三册,百分法的应用一章内第四节,即为保险。此节对于保险之意义、计算法、种类及性质等,皆有简明叙述,并附有保险费计算法练习多条,编订最为完善”,“‘新生活教科书社会’第四册,第十一课怎样改进我国的国民经济一课内,对于救济国民经济的方法,第三项即揭示:‘奖励储蓄和保险’;并谓:‘保险大半为劳工设想,分疾病保险、伤害保险、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等。举办了这两种事业,平民一旦发生事变,就不致束手无策了’”。④
“商务印书馆:‘复兴常识教科书’第八册,第二十七课怎么样改良劳工的生活一课内,即揭示:‘设立劳工失业保险,进而失业保险的机关。’”⑤
由是观之,小学常识保险教育是落到了实处。为此,保险界人士感喟不已:“我国小学教科书内,编有保险教材者,当以今年为嚆矢”,“此后保险观念,将深印国人脑际,传播普及,潜力之伟,自意中事耳”。⑥
在致力于小学保险常识教育的同时,为了使学校保险教育取得更大成效,上海保险界又着力推动大学商科保险专门知识教育的开展。
1936年10月,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和中国保险学会致函有关大学及专门学校,提请务必高度重视开设保险课程的重要性:“保险事业对于社会经济之发展,国家财富之增殖,人民俭德之养成,在在皆有密切关系。丁此国势凋敝、俗尚奢靡之秋,厥宜将保险学识普及灌输,庶可树育人民节俭之风气,辅助国民经济之建设。考诸欧美各国,凡各大学及专门学校,对于政治经济法律商学各系学生,设有保险学为其选修课程者,固所常见,而特别规定保险学为其必修课程者,为数亦属不少。”恳切期望这些学校“对于政治经济法律商学各系学生,允宜踵仿欧美成法,将保险学一科定为必修课程,俾百年树人,终收为国储材之效”。*《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致各大学及专门学校函》(1936年10月12日),见《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提倡学校增设保险课程编印教材与教育部和有关当局的来往文书》,上海市档案馆藏保险档案,档号:S181-1-54。
对此,中华大学、沪江大学、广东法科学院等纷纷作出积极回应。中华大学在回函中告知,该校“保险学一科……早经列入商学院二三年级,定为必修课”。*《中华大学来函》(1936年10月14日),见《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提倡学校增设保险课程编印教材与教育部和有关当局的来往文书》,上海市档案馆藏保险档案,档号:S181-1-54。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写信说:“敝校商学院向有保险学程,此后在经济与人才可能范围内,当设法扩充,于保险人才多多培养,以副雅命。”*《沪江大学来函》(1936年11月6日),见《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提倡学校增设保险课程编印教材与教育部和有关当局的来往文书》,上海市档案馆藏保险档案,档号:S181-1-54。广东法科学院院长邓青阳复函表示:“保险事业不独关于国计民生攸关至切,即于文化方面关系亦至深至巨,拟请踵欧美成法,将保险学一科定为必修课程,俾百年树人,终收为国储材之效。”*《广东法科学院来函》(1936年12月9日),见《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提倡学校增设保险课程编印教材与教育部和有关当局的来往文书》,上海市档案馆藏保险档案,档号:S181-1-54。
1940年,中国抗战烽火正炽。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保险界人士立足当前,放眼长远,仍然不忘学校保险教育的推进。4月,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再次递交呈文,深谋远虑地指出:“商科学生毕业后,与国民经济发生正面接触之机会最多……抗战胜利,建国复兴之后,凡百工商事业,自必日臻发达,而保险之范围当亦随之更为扩大,则保险知识,尤为商科学子所不容或缺者也!”*② 《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呈教育部、实业部》(1940年4月24日),见《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提倡学校增设保险课程编印教材与教育部和有关当局的来往文书》,上海市档案馆藏保险档案,档号:S181-1-54,S181-1-54。请求教育、经济两部饬令全国各大学,将保险学一科列为商科学生的共同必修课程,以期“行见百年树人,终收为国储材及巩固国民经济之效”。②5月29日,教育部长陈立夫批示:“本部颁布之商学院科目表已将财产保险列为银行学系必修科目及工商管理系选修科目,将人寿保险学列为统计学系选修科目。”*《教育部批文》(1940年5月29日),见《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提倡学校增设保险课程编印教材与教育部和有关当局的来往文书》,上海市档案馆藏保险档案,档号:S181-1-54。
此外,中华人寿保险协进社为阐扬人寿保险之学理起见,特聘专家学者先后赴圣约翰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演讲,听者甚众。*中国保险年鉴编译所:《保险年鉴》(1935年),附篇,第184页,中华人寿保险协进社,1935年。宁绍公司总经理胡咏骐还应复旦、沪江等大学之邀,“前往演讲人寿保险之职业,以资青年择业之指导”,希望有更多青年才俊加入到保险行业中来。*《胡总经理应各大学演讲人寿保险之职业》,载《人寿》1935年第10号,第19页。
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中国保险学会、中华人寿保险协进社等保险组织、团体起到了引人注目的引领作用。
对民众广泛宣传保险知识和观念,是保险界推进国民教育的又一项重要工作。
保险界人士认真分析民众对保险业所持的态度,认为他们与科学保险认知之间,普遍存在较深的隔膜,特别是历来忌讳言死的国人,对寿险有着更多的误解和抗拒,要发展保险事业,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宣教的力度。正如胡咏骐所言:“今日推销寿险之最大困难,非在一般能力之不足或意志之不愿,乃在普通人士缺乏寿险利益之认识”,为了使人们懂得“寿险之真义”和了解“投保华商公司之优点”,有必要通过各种渠道对一般民众进行保险宣传,如在《申报》或《新闻报》开辟寿险专栏、向其他著名报章杂志投登人寿保险文章、向社教工商机关作寿险之演讲等。*胡咏骐:《对寿险事工之刍议》(档案上时间信息不明,应为30年代),上海市档案馆藏保险档案,档号:S181-1-56。
基于对普及保险教育的共识,在此时召开的上海同业公会寿险组会议上,“扩大宣导事工”被列为讨论的重点议题。会议一方面总结了上一年的工作成绩:“本会寿险组自去年在申报举行联合宣导以来,已使国内一部分人士对于人寿保险之真谛得有相当认识,薄具成效,良用欣慰”;另一方面认识到中国寿险事业与欧美和日本还有很大差距,而“舍扩大宣导事工,俾吾人明了其利益以外,似无其他更佳之方法”。
鉴于“宣导事工”的重要,会议决定“聘请干事,专办人寿保险之宣导事工”。具体包括:“(1)以寿险界消息投送本外埠各大日报;(2)著译寿险论文投登国内著名刊物;(3)向本外埠各大中学及社教机关演讲人寿保险;(4)编制图表统计择地公开展览;(5)举办节俭保安运动;(6)开办人寿保险函授学校,教育从业人员;(7)请各大学以人寿保险列为必修课程;(8)鼓励学术界研究并译著人寿保险书籍;(9)举办人寿保险论文比赛;(10)赴各大电台播音,演讲人寿保险。”*⑧⑨ 《寿险组扩大宣导事工之刍议》,上海市档案馆藏保险档案,档号:S181-1-56,S181-1-56,S181-1-56。
大会还拟订了这一年的具体计划:“(一)在上海新闻报申报时事报大公报分登封面广告,每两个月一次,并于上报每月登广告三次。(二)在上海光明金城两电影院分登广告,于三、四、十、十一月行之。(三)在国内著名刊物如东方杂志、银行周刊、快乐家庭等分登广告。”⑧还有下一年的计划:“(一)在上海择最大之中英电台各一播送广告;(二)在京沪、沪杭甬两路重要地段竖立大广告,上海静安寺路一带住户较多,亦可照办;(三)装置人寿保险之游行影灯,赴各埠表演;(四)在本市最繁盛之区域装置人寿保险霓虹灯;(五)在天津、广州、南京、汉口、重庆各地日报订登广告。”⑨
1935年5月10日,国民政府颁布了《简易人寿保险法》,明令邮政储金汇业局投资250万元,开办简易人寿保险,先由上海、南京等地试办,再扩充到其他各地,“以有效之方法,保障平民生计,我政府重视保险事业,亦可见矣”。*王效文:《五十年来之中国保险业》,见中国通商银行编:《五十年来之中国经济(1896—1947)》,见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9辑,第81种,第199页,台湾文海出版有限公司印行。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上海邮政储金汇业局立即行动起来,全力扩大保险宣传,“为使全市市民明了国营简易人寿保险之意义,特定于本月18日,先在虹口区举行扩大宣传,该局备有标语、传单、章程及各项宣传品等,届时派事务员全班出发,挨户劝导,并宣称国营简易寿险之利益”。①《保险情报》,载《太安丰保险界》1936年第2卷第6期,第2页。1936年8月,邮政储金汇业局委托大华电影社摄制影片《血汗钱》,在金城大戏院公开放映,借以宣传人寿保险的好处,扩大保险业在社会上的影响。这一做法开创了借用电影这一新兴的娱乐形式进行保险宣传的先例。②中国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史》编审委员会编:《中国保险史》,第115页,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版。
通过广告对民众进行保险宣传,是各保险公司非常重视也开展得比较成功的一种做法。翻阅这一时期的《申报》等报纸及《银行周报》等期刊,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宣扬各保险公司实力雄厚、办事敏捷、赔款迅速可靠的广告。有的还配以富有意境的图片,如太平保险公司开办之初,就以“太极图形”作为公司商标,取“生生不息”之意,并喊出了“太平保险,保险太平”的响亮口号,③王伯衡:《从太平保险公司到太平洋保险公司》,见《旧上海的金融业》(《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60辑),第282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令人印象深刻。在当时的上海报章上,还时常可以看到一些保户(单位或个人)在遇险获赔后,对投保公司的鸣谢。这种鸣谢广告多半是出自保险公司的安排,但它们在扩大保险公司社会声誉的同时,也势必对民众的保险观念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此外,为了广泛传播保险知识,提高民众的保险认知水平,设于上海的中国保险学会曾“选定四川路青年会为演讲地点,举办保险学术演讲,聘请国内知名保险学者、专家马寅初、李权时等人,分期作公开的演讲”,④《中国保险学会一年来工作报告》,载《保险季刊》1936年第1卷第1期,第90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如果说近代之初魏源等有识之士向国人引介西方的保险知识,所进行的保险启蒙⑤参见拙文《近代中国保险思想启蒙述论》,载《湖北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针对的是社会精英阶层的话,那么,20世纪30年代保险界致力推动保险知识、观念的进一步传播,则是以更广大的民众为对象,所承担的任务也更为复杂和艰巨。如果说前者意在将国人陌生的保险新知引介到国内,那么,这一时期大张旗鼓的宣教则是为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的保险业的进一步发展扫除障碍、廓清道路。与前者主要是一些有识之士个人的觉醒、个体的行动不同,后者是组织的行动、业界的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上海市保险业同业公会、中国保险学会和中华人寿保险协进社等保险组织团体开展了大量工作,它们通过多种渠道争取政府方面以及教育界、出版界、知识界对保险教育的协同努力,形成多界联动的局面,共同促成了这一时期盛况空前的国民保险教育热潮。业界主导和多界联动是这一时期保险知识、观念传播所呈现的鲜明特征。
总体而言,20世纪30年代国民保险教育所承载的保险知识和观念的传播,较之近代之初的保险启蒙,范围更广,社会影响也更大。但是二者各有其不同的意义。近代之初的保险思想传播功在启蒙,正是因为有识之士的著述,现代保险知识、观念才得以引介到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保险这一新兴行业才得以在中国落户。而伴随着保险业在中国的成长、发育,对民众更大范围的保险教育因而被提出。20世纪30年代的国民保险教育,其功则在使得保险知识、观念在民众中得到进一步的倡扬。这两股保险思想教育的潮流构成了近代中国保险知识、观念递嬗的重要阶梯,在中国近代保险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综上所述,为了改变中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落后状况,齐聚上海的保险界有识之士于20世纪30年代在开展国民保险教育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他们以开启民智、传播科学、造福国家、保障民生为己任,积极吁求奔走,动员并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学校基础保险教育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民众普及性的保险教育也出现了新的局面。其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努力追随先进潮流的精神,既是时代特色的体现,又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责任编辑:肖时花】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华洋关系视野下的近代民族保险业发展研究”(14BZS037);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近代中国民族保险业的产生和发展研究(1875—1937)”(GD11CLS04)
2015-03-24
K27
A
1000-5455(2015)06-0176-06
杨锦銮,湖北黄梅人,历史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