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式案例教学法在“专题翻译”课程中的尝试

2015-03-19 12:28:08刘嘉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重庆400031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笔译英汉文体

刘嘉(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重庆 400031)

英汉对比式案例教学法在“专题翻译”课程中的尝试

刘嘉
(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重庆400031)

本文提出在“专题翻译”课程中尝试英汉对比式案例教学,以案例教学法为基础,英汉实用文本对比为重点,通过案例选编、分析、拓展、译评和总结五个教学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在案例所映射的真实任务场景中获取未来工作所必备的实用文体知识和英汉互译技能,使所学与所用之间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

案例教学法;英汉对比式案例教学;专题翻译

0 引言

“专题翻译”课程是高校针对本科英语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专业限选课,旨在通过旅游、新闻、经贸、科技和法律等多种文体的专题讲解和翻译练习,培养学生的笔译实战能力,为其毕业之后能够胜任各类文体的英汉互译工作做好准备。由于课程涉及的信息量大、知识点多,课堂教学一般都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即教师以指定教材为依据,从英汉文体特征、英译汉策略、汉译英策略三个层面对相关专题进行举例讲解,然后布置课堂句译和课后语篇翻译练习,并于审阅、纠错后给出参考译文。这种理论—演绎型模式固然有利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系统掌握,但在翻译能力的培养方面却收效甚微。原因在于学生在建构认知体系时所接触的大多是脱离了上下文或任务背景的案例片段,难以将教师所授知识经验在真实的任务场景中融会贯通。此外,英译汉和汉译英策略的分别讲授使得知识点更为细化,也更加繁琐,不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掌握特定文体英汉互译之要领。有鉴于此,本文提出在“专题翻译”课程中尝试英汉对比式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基础,以英汉实用文本对比为重点,让学生在分析、拓展、翻译以及总结真实案例的过程中有效提高翻译实战能力。

1 英汉对比式案例教学介绍

案例教学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哈佛大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中扮演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对一系列预设的案例情境进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突出特点在于以例引趣、以例说理、以例导行,利用案例课堂锻炼和培养学习者的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该教学法“一经推出,便风靡全球,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模式”,广泛应用于科学管理、风险投资、法学和医学等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以此教学模式为基本框架,并考虑到英汉互译的特殊性,本文提出在“专题翻译”课程中引入英汉对比式案例教学。具体来说,就是教师针对同一文体,从英、汉语境中各挑选一段典型而地道的原文作为待译材料,引导学生对两段原文的不同风格和语言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并由此拓展到同类型文本在英汉互译时的常用技巧和转换特点;其后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协力完成案例材料的笔译工作,并依据预设目标做出互评和总结。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相比,此套教学方案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提前导入待译案例并以之贯穿整个专题,使学习者一改消极常态,带着使命感和问题解决意识积极融入笔译课堂的讲解与讨论;其二,将同类文体中的英汉案例予以并置,使其互为平行文本,让学习者在对比分析中快速掌握实用文体英汉互译之要领。

2 英汉对比式案例教学在“专题翻译”课程中的实施环节

英汉对比式案例教学在“旅游翻译”实施过程中包含五个环节,即案例选编、案例分析、案例拓展、案例译评和案例总结。

2.1案例选编

案例选编,即挑选用于笔译教学的文本材料,是案例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首先,所选案例必须具备实用性。换言之,案例应来源于对英语翻译人才有大量需求,且发展前景较为广阔的各类工作领域,如旅游、新闻、经贸、法律和教育等行业。面向学生未来工作领域所选取的案例既能充分调动其笔译热情,又能“使所学与所用之间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培养能够较快适应社会的翻译人才”[2],是案例翻译教学向现代演变的必然趋势。其次,典型性也是筛选案例的重要指标。由于该课程学时安排紧凑,三周即六学时需完成一个实用文体的专题讲授,因此,只有集中体现英、汉语境中不同行文套路和语言风格的典型案例才能让学生从对比分析中摸索出此类文体英汉互译时的常用技巧和翻译要领。此外,所选案例还必须具备可操作性。切不可因材料真实有用便不顾其难易程度,硬塞给毫无经验的翻译新手。应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挑选符合学生知识结构和语言水平的案例材料,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以“旅游翻译”专题为例,以下从英、汉语境中分别挑选了关于威尼斯和重庆的两段代表性景介文字作为案例材料:

A fascinating city between sea and sky,like Venus rising from the waves,Venice welcomes tourists from the five continents drawn to her by the charm of her water and pellucid light,free from all dust and cooled by the sea breeze.She also offers the intellectual pleasures to be derived from her masterpieces which mark the meeting of East and West…The hub of public life is“Piazza San Marco”(St.Mark’s Square)where tourists and citizens sit on the terraces of the famous Florian and Quadri cafés to listen to the music,dream and see the mosaics of St.Mark’s glow under the rays of the setting sun.The Quadri is more popular but the Florian is the best-known café:founded in 1720,it has received Byron,Goethe,Musset and Wagner within its mirrored and allegory-painted walls[3].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代大诗人李白放歌长江三峡,流韵千秋。长江三峡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沿途两岸奇峰陡立、峭壁对峙,自西向东依次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千姿百态,各具魅力,以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而驰名,四季景象迥异。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高峡平湖的景观使三峡库区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级公园”[4]。

2.2案例分析

教师提前一周将选编好的材料印发给学生,同时布置案例分析任务,要求学生反复诵读和比较两段原文,通过阅读教材、查找图书馆资料或浏览CNKI文章等方式,找出该实用文体在英、汉语境中的不同行文特点及其在两段案例中的体现,并记录下分析结果,积极参与课堂上就此话题展开的集体讨论。

针对以上两段景点介绍材料的文体特点,学生经过商议和资料整合,达成了两点共识:首先,英文景介在景物描写方面强调“主客分离”,往往用客观具体的表达模仿和再现自然景物之美,如案例中关于圣马可广场上两家著名咖啡店的描述就给读者留下了明确而具体的印象;汉语景介则强调“意与境混”,常常借用声情并茂的表达展现情景交融、虚实不定之美,如案例开篇对李白诗词的引用即反映出浓郁的人文色彩。其次,英文景介在语言风格方面较为简约,结构严谨而不复杂,案例中以扩展的简单句和复合句为主,多用形容词渲染效果;汉语景介则讲究流洒铺排,辞藻华丽,案例中有多处对偶平行结构和连珠四字句,行文工整,声律对仗。

对于学生的此类分析结果,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引入纽马克(Peter Newmark)的文本功能分类观,对英、汉语境中同类型文本的不同行文套路及其原由进行理论层面的阐释。学生最后得出结论:英汉景点介绍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推介和提升景点形象,唤起读者的旅游消费意识,因此均属于呼唤型文本。只不过受不同美学传统的影响,英文景介注重信息功能,客观简约;汉语景介则强调呼唤功能,文采浓郁。这一总结既切中要领又易于铭记,是理解和掌握同类文本英汉互译技巧的重要前提。

2.3案例拓展

在对互为平行文本的英、汉案例材料做出全面分析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以翻译策略和技巧选用为主要内容的案例拓展环节。首先强调本课程的核心理论——目的论,重申以目的语文化为依归,以译文读者接受能力为导向的原则在实用文本翻译中的指导功效;然后以两段原文在文体特点和行文套路等方面的差异为切入点,提出英汉互译时为消弭这种差异所采取的常用策略和技巧;接下来辅之以课堂翻译练习,要求学生运用指定技巧处理同类文本选段,以强化对所授技巧的理解和运用。

以“旅游翻译”专题为例,学生在回顾英汉平行文本的不同行文特点后,很快认识到:景点介绍资料英译汉时当以增译为特色,尤其是增补具有浓郁文采的四字格和对偶平行结构,以贴近汉语读者的审美需求,刺激其消费欲望;汉译英时则应进行省译,大刀阔斧地删减掉那些辞藻堆砌,阻碍信息传递的表达,使行文更加客观具体。为强化技巧意识,教师选取了两段材料让学生做课堂翻译练习:一段是为了打动中国消费者,汉译时需充分发挥四字格优势,甚至在原文基础上进行改译和创译的悉尼官方简介;一段是辞藻堆砌,人文地理信息杂乱无章,英译时需提炼重点,对无用信息进行大量删减的大理旅游指南。学生在练笔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增译与省译技巧在旅游资料英汉互译中的实用性,并以同样的思路对手头的两段案例材料进行翻译层面的剖析,译前准备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2.4案例译评

按照教学计划,前两周的重点是案例分析和拓展,第三周则进入成果验收环节。学生由译者转变为发挥主导作用的评判者,对不同译本进行审阅和判断,并在理据充分的前提下选出公认的佳译,汲取其所用经验和思考方式,以进一步内化在教学和实践中建构的专题翻译知识。

具体做法如下:学生本着自愿原则组成互助合作、分数共享的二人工作团队,合力完成两段案例材料的翻译工作,并于第三周课前提交打印稿以呈现其翻译成果。案例讲评开始前,首先由教师对收齐的译稿进行重新分配,将座位相邻的四个二人工作团队组成一个临时审校组,每组领取四份与本组无关的译稿。接下来,各审校组根据教师在PPT上标注的几处原文——通常是容易出现理解错误或难以找到贴切译语表达的短语或句子,对四份译稿中的相关翻译进行对比分析,圈出多数组员认可的译文,然后由每组派代表在全班念出佳译、提出理据,与其他审校组成员展开讨论磋商。

就以上两段案例材料而言,教师对突显英汉旅游文本迥异风格的文字,如英文景介中的“pellucid light”,“free from all dust and cooled by the sea breeze”,“glow under the rays of the setting sun”,“within its mirrored and allegory-painted walls”等直观而简约的描写以及汉语景介中的“放歌长江三峡,流韵千秋”,“奇峰陡立、峭壁对峙”,“千姿百态,各具魅力”等华丽而冗繁的辞藻均做出了标注,旨在帮助学生理清案例中的重难点问题,并从他人的译稿以及审校组成员的发言中汲取经验。

其后,由每组选出理解与表达俱佳的英汉译文各一篇,依次派代表上台诵读,台下学生则以译语读者和批评者的身份认真聆听、仔细斟酌,而后集体选出本次案例练习的参考译文,供全班传阅赏析。经同伴互评所产生的佳译固然远远不及名家译文的至高境界,却是学生自主评判、层层推举的结果,凝聚着他们的劳动,也承载着他们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认知领域,这样的代表性译文较之名家名译更能激发学习者的笔译热情和竞争意识。

2.5案例总结

至此,案例译评环节已然结束,但笔译任务尚未完成。教师须提醒学生:真实的笔译任务从译者的初译稿到译审的审校稿再到最后的定稿,通常需要经历数稿才会最终确定原文[5]。因此,各个二人工作团队还需于本堂课后,根据课堂审校形成的意见,对之前的译稿做出修改,并在定稿之后撰写翻译心得,总结从本专题的案例译评中习得的经验或规律。最后将一份涵盖案例分析、初稿、定稿以及案例总结四个步骤,装订整齐的打印稿交予教师审阅,以完成本专题下的学习任务。

3 英汉对比式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为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实施英汉对比式案例教学时应注意以下两点原则:其一,以学生为中心。案例课堂应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问题解决者,教师则由课堂操控者转变为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促进者。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发挥案例教学“以例导行”的优势,让学习者在案例所映射的真实任务场景中全力施展才能,充分锻炼笔译实战能力。其二,多种教学法并用。要确保各教学环节的有效实施,增强该套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有必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法。正如刘和平指出的:“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教学模式,在一种教育模式中可以集多种教学方法。”[6]例如在案例分析环节,可效仿任务型教学法的做法,由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英、汉原文及其文体特征的问题,让学生在查找和挖掘答案的过程中建构必备的文体知识;到案例译评环节,则可发挥研讨型教学法的优势,将学生分成指定大组进行译文审校工作,通过大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研讨等方式找出佳译,使所学技能在实践中得以充分内化。

4 结语

概而论之,针对“专题翻译”课程所设计的这套英汉对比式案例教学模式以案例教学法为基础,英汉实用文本对比为重点,通过案例选编、分析、拓展、译评和总结五个环节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于接近真实的任务场景中获取未来工作所必备的实用文体知识和英汉互译技能,实现所学与所用之间的最大程度的迁移。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意见回馈可知,这种以案例贯穿整个笔译课堂的全新授课方式较之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更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笔译的参与热情和求知欲望,也更有利于以模拟演练建构其翻译能力,拓宽其翻译视野。将该套模式引入“专题翻译”课程,必将对翻译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

[1]王玉西.探索案例教学法在翻译硕士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翻译2012(4):41-44.

[2]张作功,于连江.高校翻译教学的案例模式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6).

[3]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综合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M].重庆:今日重庆杂志社,2004.

[5]吴青.笔译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从构建教师个人理论开始[J].中国翻译,2013(4):36-44.

[6]刘和平.翻译教学模式:理论与应用[J].中国翻译,2013(2):50-55.

责任编辑刘志明

G618

A

1674-5787(2015)01-0135-04

10.13887/j.cnki.jccee.2015(1).39

2014-10-11

刘嘉(1981—),女,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笔译英汉文体
跨学科口笔译研究的百科全书——Researching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介评
《口笔译话语分析研究新进展》评介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的英语笔译教学研究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学生天地(2019年36期)2019-08-25 08:59:44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英语学习(2016年2期)2016-09-10 07:22:44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