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英,葛小军
(楚雄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云南 楚雄675000)
在应用转型发展时期,为提高地方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2012 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强化实践育人工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地方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工作,提升学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合格基础教育师资的当务之急是改革和创新教育实习模式。十余载的发展,楚雄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模式逐渐趋于完善,建立了教学见习、研习和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然而,长期以来分段分离式的集中教育实习模式使得学生仅仅掌握初中或者高中一个阶段的教师实践技能,既造成学生无法掌握全面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实践技能,又限定了学生的就业范围。本文以罗明东教授提出的“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为理念,希冀建构一种适合地方本科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教育实习的新模式。
“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是罗明东教授在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中创建的一种新型教师教育模式,其基本思想为:基础教育是一个具有内在连续性和一致性的整体,教师教育过分强调基础教育的分段特征已经不符合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高师院校必须利用自身的特点,立足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考虑师范生的实际诉求,面向整个基础教育,在师范生掌握整个基础教育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突出对基础教育某一阶段的认识与把握,实现整体与阶段的辩证统一。[1]“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师教育理念的一种突破,在实践上则是一种创新,[2]为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带来了新理念,也指明了方向。
“整合连贯型”教育实习模式是以“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为基础,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特点整合校内校外各种教师教育实践资源,建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面向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旨在培养既具有基础教育整体观,又具有某一阶段突出教学实践能力的基础教育体育师资的教育实习模式。它包含三层含义:教师教育实践资源要遍布校内校外,贯穿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四个阶段,教育实习活动要贯穿大学生涯,从始业教育到大学毕业;教育见习、研习、实习等实践内容既具有基础教育全程性,又具有阶段指向性;教育实习要做到整体与阶段的辩证统一。
进入21 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提出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按照体育的功能将体育课划分为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学习领域,以充分发挥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继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现。新的课程标准按照水平段划分,以适应基础教育各个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各个水平段是相互联系、无法割裂的,既呈现出基础教育阶段的整体性,又体现每一阶段的独特性。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在不断改革,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也不断被注入新的要求,教师的培养体系也被要求随之革新。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是培养基础教育阶段体育师资力量的重要内容,承担了提高学生的教师教育认知水平、提升学生教学实践能力、转变学生角色、加强学生对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规律的把握等任务。它的模式的创新也自然成为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模式的创新必须紧跟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改革步伐,围绕着基础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构建教育实习体系,设定教育实习内容,创新教育实习方式和方法。按照体育课程标准整体与分段辩证统一的关系,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实习模式的创新既要把握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整体连贯性,又要突显某一阶段体育课程的特殊性,这正好契合了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学生就业不仅早已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也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焦点。[3]2011 年至2013 年,体育教育连续三年被列为就业红牌专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生源充足促成了很多非师范类高校增设体育教育专业;其次,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师需求量日渐减少,中学体育教师数量趋近饱和;第三,专业服务面向范围设定太窄,忽略了小学阶段和幼儿教育阶段教师的培养。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楚雄师范学院的重点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应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强化应用型办学思路,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教师教育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面,切实扩大服务面向,面向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培养体育师资。然而,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承袭师专时代针对中学(特别是初中阶段)开展集中教育实习活动,主要为培养中学体育师资进行的教师教育实践活动。近几年,体育与健康学院虽然一直在进行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增加了教学见习和研习活动,延长了集中实习时间,建立了分段与集中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模式,但是始终没有跳出中学阶段的服务面向,亟须改革。作为新型的教师教育模式,“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迎合了时代发展,为体育与健康学院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打开了新的思路。因此,扩大服务面向,缓解就业压力,就需要构建“整合连贯型”教育实习模式,这既是“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的要求,又是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
为加快应用转型发展步伐,楚雄师范学院明确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定位,确立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并提出了扎实推进师范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任务。作为师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旨在培养高素质新型基础教育体育师资,应以“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为指导,加强教师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的教师教育实践能力。在以往的教育实习过程中,教育实习活动仅集中在初中阶段或者高中阶段,学生只需要完成在一个实习地点为期一个学期的教育实习活动就完成学分。通过教育实习,学生能够把握初中或者高中某一阶段体育课程的基本规律,熟悉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并熟练掌握这一阶段体育课教案的设计和教学方法、手段的应用。这种教育实习模式能强化对学生初中阶段或者高中阶段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却忽略了对学生其他基础教育阶段体育课程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割裂了基础教育的整体连贯性,与“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不相符。“整合连贯型”教师培养模式强调师范生的教育实习要对基础教育的全程性把握,要求师范生到小学参与或了解学科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又要求师范生到中学参与学科课程教学实践活动。[1]因此,改革和创新教育实习模式,构建“整合连贯型”教育实习模式,是体育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应然要求。
教学见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和教学实践进行观察、了解、分析研究等一系列认识活动,它可以从感性上认识基础教育阶段教学现状,完成教师教育理论到具体实践的过渡,应包括参观见习、观察见习、课堂教学见习、班主任工作见习和电视录像观摩见习等内容。依据“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将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见习安排在前三个学年,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见习阶段,安排在大一、大二的四个学期,学生分别深入到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等四个阶段,分段初步感知每一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状况,全程把握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规律和各阶段的衔接和过渡;第二阶段为方向见习阶段,安排在大三的两个学期,学生在基础见习阶段认知的基础上,在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等四个阶段中选修两个阶段作为自己的就业意向进行方向见习,深入了解这一阶段体育教学规律、体育课外活动状况、班主任工作及学生身心特点等内容,学习和积累一定间接经验,为下一步教学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一学期的教学见习既要实地见习,又要通过电视录像观摩优质课堂教学,并完成学期见习总结和阶段见习报告。
集中教育实习是楚雄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学生在我校指导教师和学院聘任的实习基地学校指导老师的双重指导下,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和教学工作能力的重要实践环节。在整合连贯型教育实习模式下,集中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实习阶段,时间为2 周,学生在我校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校内实习,为全面实习打下基础;第二阶段为全面实习阶段,包括专项实习阶段和副项实习阶段,时间分别为8 周和4 周,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在幼儿教育、小学、初中和高中等四个阶段中选择一个阶段为主项实习阶段,再选择另一个阶段为副项实习阶段,在我校指导教师和学院聘任的实习基地学校指导老师的双重指导下深入到教学实践中,完成准备实习教学文件、备课试讲、教学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等实习任务,切实掌握两个阶段的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第三阶段为实习总结阶段,时间为1 周,完成实习总结、成绩评定、质量分析等工作。集中教育实习应以学生的专项实习阶段为主,副项实习阶段为辅进行分组,按照“主项全面把握,副项熟知教学”的原则,注重学生专项和副项实习阶段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突出掌握主项阶段体育教学规律和体育课余活动、训练的规律,熟悉主项阶段班主任工作技能。通过对两个阶段的实习,使学生系统把握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整体规律,力争将学生培养成全面贯通、整体融合的“整合连贯型”基础教育体育师资。
教育研习是指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的教师教育理论知识以及专业学科知识,对教师职业专业化过程和教育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整理、分析研究与讨论,从而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进而提升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将来的教学科研工作。[4]体育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教育实习模式要求学生的教育研习活动按照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贯穿在大学四年。在大一、大二的四个学期,学生在寒暑假期内,通过实践调查,分别完成与教育见习相对应的学前教育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等四个阶段的体育教学现状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初步了解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状况;进入大三,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合作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教育研习项目研究,通过寒、暑假等节假日或者课余时间的实践调查,集体合作完成教育研习项目的选题、申报、调查研究等工作,在大四上学期集中教育实习结束后完成教育研习项目。在教育研习过程中,学生可以独自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教育研习的调查对象可以分散也可以集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校进行分散调查,也可以在学院指定的学校进行集中调查,学院应做好指定调查学校的联络、协调等工作。在每次教育研习结束后,要做好研习总结和成绩评定,确保教育研习的效果,切实提高学生教学科研能力,从而为提升学生教师教育实践能力打下基础。
观念转变是行动转变的先导,教育观念的转变则是教育改革的先导。[5]体育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教育实习模式的实施势必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用新的教育思想作指导。“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是新形势下地方高等院校师范专业创新发展的新理念,它既要考虑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又要关注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6]是体育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教育实习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因此,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模式的改革应以“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为指导思想。第一,建立基础教育阶段整体观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分段式、定向式培养师资的教育观念,以整个基础教育阶段为服务面向,整合学期教师教育、小学教师教育、初中教师教育和高中教师教育,“宽口径”培养整个基础教育的体育师资。第二,强调教育实习的全程性。重视基础教育的连续性,让学生深入到基础教育各个阶段进行教育实习,确保学生对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教学具有全程性、连贯性的理解。第三,重视教育实习的选择性。尊重学生的意愿,设置各个实习方向供学生选择,突出培养学生一到两个阶段的教育实践能力,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到工作岗位上。
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7]是教育实习顺利完成的理论基础。在应用型办学转型期,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优化要处理好大学共性与应用性、学术性与师范性、地方性与综合性之间的关系。第一,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既要符合基础教育阶段体育教学改革发展,又要遵循体育教师成长规律,合理分配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课程比例,提升师范类课程比例和实践课程比例,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第二,改革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将先进教育理念、教育研究成果、优秀教学案例等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丰富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资源,增加教育学、心理学、体育教学论等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提升课程内容的应用性。第三,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培养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体育教育思想的感悟,积极应用情境教学、案例分析、模拟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方位、多维度地进行教学,以促进学生信息应用能力。
本科生导师制,就是高等学校以制度的形式要求专业教师负责对一定数量的本科生进行学习、研究及发展方面的指导。[8]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顺利成才。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导师引导学生对教育实习活动进行整体规划,对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有重要作用,也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制定本科生导师制下教育实习实施细则。制定导师制工作手册,明确导师指导教育实习的工作职责,建立导师聘任制度和检查、考核机制,用规章制度确保导师制的推行。其次,实行双向选择的机制确定指导关系。入学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和发展选择导师,导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学生,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由学院协调,确定指导关系。第三,做好过程指导。在指导教育实习过程中,导师可以采用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指导,要做好每一次指导记录,并对学生的见习报告、研习报告、实习总结等教育实习相关材料进行检查和指导,并评定成绩。最后,制定导师工作考核细则。学院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对导师指导情况进行检查,每学年考核一次,考核纳入年度履职考核,奖优惩劣,在绩效分配中发放相应的津贴。
多元化教育实习共同体是指高等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学校三方有机结合,按照人才培养与人才成长规律要求,共同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实现合作共赢而组成的联盟。多元化教育实习共同体的构建,能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学校相关人员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实习学校指导老师只出工,不出力,置身于教育实习之外的现象,推动教育实习质量的提升。首先,建立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能营造和谐的教育实习环境,保证教育实习的顺利进行。学院有针对地选择一批教学环境好、体育教师业务能力强、教学质量高的学校作为学院教育实习基地,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实习基地应遍布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其次,构建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大力加强与实习基地的常态化合作,积极开展“基础教育名师进课堂”、 “高校教师到基层”等交流合作活动,高校尽可能的为实习基地学校提供帮助和便利。最后,建立教学科研共同体。高等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实习学校三方共同组建教学科学研究团队,积极申报教学科研项目,并充分利用各方的优势资源,取长补短,共同推动教学科学研究的深入进行。
作为教师教育的新理念, “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迎合了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办学转型发展的趋势,给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指明了方向。体育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教育实习模式”的构建拉开了体育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的序幕,进一步推进了“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思想的实践化,为体育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打下了基础。它是一种理论探索,更是一种实践尝试,既需要实践检验,又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
[1]罗明东. “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模式改革的新探索[J]. 学术探索,2011,(10).
[2]罗明东. 教师教育模式改革新方向[J]. 教师教育研究,2010,(10).
[3]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Z]. 2011 -06 -01.
[4]叶叶. “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的问题与管理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5]曲鸿雁. 创新教育实习模式的探讨及构建[J]. 现代教育科学,2011,(3).
[6]施红星. 小学教育专业“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思考[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8).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Z].2011 -10 -8.
[8]靖国安. 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 高等教育研究,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