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银行长春分行 刘超
银行组织管理体系向现代工作治理模式转变,需要有较大的运营平台支持并推动银行组织结构重组。商业银行改进运营流程可以促进建立具有较强扩展能力的集中运营平台,这样银行的业务范围也能够随之扩大,进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促进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
金融产品日益增多,使得银行产品也变得愈加复杂,营业网点需要处理许多复杂的产品,使得工作量增加且变得繁琐,运营操作风险也随之增大。商业银行涉及到许多的营业网点,且地域分布相对分散,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模式加快转变,进一步加强风险监控,实现风险监控的全面、集中、实时有效处理,这样银行的操作风险防范压力也会减轻许多。
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转型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借鉴工业生产企业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了运营管理体系,促进了银行管理模式的转型。通过采取前后台彼此独立、相互制约、集中运作的管理方式,由后台完成主要的业务处理,形成了集约的运营模式,使银行运作更加的高效,同时运营成本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逐渐采用信息技术,加快银行运营模式的转变,以汇丰银行、美联银行等为代表的国际性银行在全球金融市场上快速发展,由传统的运营管理引入工业化作业方式,采用全球或区域共享的后台中心集中作业的模式,逐渐形成“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运营模式。
就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来看,这种传统的集中性行业结构特征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比如在资产规模、网点分布、贷款对象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的弊端,由于管理层次较多,管理难度也变得更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业务流程已无法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风险管理与行业发展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在商业银行运行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快业务流程的转变,同时运营模式的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客户对商业银行的服务及产品需要不断增加,国内的商业银行需要适应客户需要,加快转型与发展,对业务流程与运营模式进行改革,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库,并采用统一的系统作业平台,在各级银行后设立后台中心,将部分业务进行分类,将其集中处理,这样才可以促使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
商业银行运营业务流程作为与客户直接关系的关键环节,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程。一般的,业务流程主要包括五个关键因素,分别是供应商、输入、工作流、输出和客户,同时业务流程又可以分为核心业务流程以及边缘业务流程,核心业务流程可以产生较高附加值,而边缘业务流程产生的附加值较低且无法直接体现核心竞争优势。为了促使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需要推进商业银行运营业务流程再造,将原本的大众化、统一化的服务机制转变为个性化的服务机制。银行可以根据业务的重要性对业务进行分级,将业务优先级别调整为特急专用绿色通道,这样系统便可以根据业务的重要性进行管理,对业务进行合理的调配。银行也可以预先收集每一位客户的资料,为客户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服务与产品,并对客户的利润贡献度进行评定,根据客户的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产品及服务计划。
在商业银行的运营管理中,运营流程与组织体系关系密切,流程决定了组织体系,同时组织体系也为流程服务,一旦运营流程发生改变,银行的组织体系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为了支撑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再造,银行的管理模式也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改变传统的金字塔型的组织模式,对银行内部的管理流程进行优化,同时商业银行还需要推行矩阵式的管理架构,形成前后台职责分离,相互独立但又相互约束的高效管理模式。
商业银行在转变业务流程,对业务进行集中处理后,银行的业务处理风险也被集中起来,对银行的运营造成了影响,因此,商业银行需要采用风险管理手段,切实提高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建立集风险识别、监测、分析与控制于一体的风险调控体系。商业银行需要对风险进行集中调控,通过整合视频监控系统,对银行的业务操作过程进行监控,这样银行就可以实现风险的集中调控。
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服务水平上,而服务水平由于银行流程能力有关,面对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需要适应客户需要,加快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全面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多存在经营业务流程复杂、运营成本难以控制、客户满意度差、后台运营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转变运营流程管理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保证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1]张同健,李迅,孔胜.国有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影响因素分析及启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6):119-121
[2]吴珍.中国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的设想——中国商业银行改革的必由之路[J].北方经贸.2004(10):43-46
[3]张玉庆,马树江,宋利鹏.现代商业银行运营管理模式探讨[J].华北金融.2011(05):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