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峰 耿 丽 冒兴峰
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以讲授的形式,将自己掌握的现成的知识或技能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简单接受教师的知识或技能,学生的学习重点是学习结果,而不是很强调学习过程。传统教学法中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被动学习,是老师“要我学”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老师的教学是单向的、封闭的、灌输型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二是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主要来自老师的讲解或者是多媒体教学,很显然学生在这样一个间接学习的环境中,老师教学的知识、技能传递到学生的过程中,会产生偏差、丢失、错误,而且师生双方有时会产生不满情绪。三是学生在传统教学法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形式单调,不利于锻炼学生除知识以外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等各种实际工作中必需的能力,很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多个项目,然后在项目的引领下,让学生主动查找资料,通过分工、计划、组织、分析、合作,完成相应项目规定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针对具体的项目任务,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控制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在项目教学法中,学习过程由单纯的讲解和演示,变成了思考、讨论、实验、实训为主,当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时,具有很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三是在项目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强化了课程的理论,更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重点是学习过程而相对淡化了学习结果,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锻炼学生除知识以外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等各种实际工作中必需的能力。
《汽车动力系的检修》是应用性本科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课,包括汽车发动机的机械构造、电子控制系统、故障检修等方面的知识,汽车发动机的拆装、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检测、汽车发动机的综合排故是该课程的主要实践环节。传统的教学由教师用PPT 演示发动机的结构,讲解其工作原理,举例讲解其检测方法和排故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理解老师描述的发动机的结构和原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穿插汽车发动机拆装的实践项目,对学生的学习帮助是可以预见的。发动机的检测和发动机的排故环节离开了汽车发动机的运行环境根本无法进行,而现在市场上可以轻易购买到发动机运转台架或者是较为便宜的二手汽车,这样实训设备可以满足开展《汽车动力系的检修》课程实训项目的需求。
(一)《汽车动力系的检修》课程进行项目教学法的设计。在汽车动力系的检修课程实施中,根据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将整个课程设计出九个操作性强的项目:项目一是发动机元件的认知,完成能认知发动机典型元件的名称与理解其作用的任务;项目二是发动机拆解与检测,完成发动机两大机构、五大系统的拆解和元件检测的任务;项目三发动机装配与调试,完成发动机典型结构的装配和调试的任务;项目四发动机吊装,完成将发动机从汽车上拆下和装上的任务;项目五发动机维护,完成能在规定的里程数或使用时间时进行相应维护的任务;项目六介绍了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检修,完成能对典型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检修的任务;项目七介绍了汽车点火系统的检修,完成能对典型发动机点火系统检修的任务;项目八介绍了发动机辅助控制系统的检修完成能对典型发动机辅助控制系统检修的任务;项目九介绍了典型车型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检修,完成典型车型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整体检修的任务。
(二)《汽车动力系的检修》课程进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汽车动力系的检修》课程进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教学中应安排既懂理论又擅长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技师或工程师)教师进行教学。
1.设备与工具的准备上。按30 人一个班级为例,需发动机拆装台架4 台以上,桑塔纳或卡罗拉等电控发动机运转台架4 台以上,套筒等发动机拆装工具4 套以上,游标卡尺、千分尺、量缸表等汽车测量工具4 套以上,发动机故障诊断仪、万用表等排故工具4 套以上。
2.学生安排上。按30 人一个班级为例,将学生按6 到10 名分成3 到5 组,每组安排学习能力强的一名担任组长,负责保管工具,技术指导、实训结果汇报等工作。
3.教学环节上。一是教师发放事先制定好的项目任务书,让学生自己制定或指导学生制定任务实施工作计划,学生按照制定的工作计划开展实训,教师负责其中理论知识的补充和及时发现和纠正任务实施的错误。二是指导教师根据各组项目任务的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进行检查、评价和打分。三是指导教师对各组项目任务的实施情况进行归档和整理,并对全班学生进行提高和总结。
教学实际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往往有一定的效果,但要真正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实践中要注意以下事项:
(一)要培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来开展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能否成功的关键首先在于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在项目开展之前,要精心准备,确定项目内容、项目任务,准备项目所需的场地、工具、仪器、教具等,制定评价方法、评价标准等,在项目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把握项目开展的进度,在适当的时候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指导,要公平、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
(二)要平衡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既要有良好的实践操作技能,也要有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这样才能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更好地提高和发展。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项目教学法时一定要区别于在高职院校过分关注职业能力,而忽略理论知识,在项目教学法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及时补充适量的理论知识,在考核评价中也要关注其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项目分组要科学合理。在项目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完成项目任务时如何分组是成功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一个重要方面。分组时,学生总数少时3 ~6 人一组,学生总数较多时6 ~10 人一组,一般不能超过10 人,负责任务实施时必然有部分学生处于游离状态。另外,分组时要注意在安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性别等因素,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即组间的综合实力是相近的,而组内是互补搭配的,如好和差、内向和外向等,以便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四)项目考核要公开公平。项目教学法开展的过程中,考核方法也不同于传统教学方法,在项目实施时,各组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完成结果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因此考核时一定不能按照老师个人对学生的偏好来进行,而应尽量公开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