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伟 杨 柏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走出去”的进程逐渐加快,不可避免地与世界各地不同语种、不同文化的经济体开展交流与合作,其语言跨度之大,文化种类之多,将为我国企业在跨国经营管理、国际商务营销、国际投资管理、国际经济法律和国际商务谈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多语言文化环境下,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扎实国际商务理论基础和国际商务实际操作能力,并具有良好的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商务谈判能力,通晓国际商务准则和惯例的国际商务人才必将得到企业的高度青睐。与之并不匹配的是,我国目前国际商务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实际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现有商务人才培养体系基本上忽略了现实对多语言环境下国际商务高端人才的需求,并不能满足全国对外开放的现实需求。目前关于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主要针对的是英语国家,并且主流采用的是“商科+英语能力”的复合模式,因此也就难以应对多语言文化的复杂环境。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对外开放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多语言文化环境,拟对国际商务人才的能力进行重新定位,为进一步探索多语言文化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路径奠定理论基础。
(一)“外语+X”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国际商务活动是跨越国界进行企业生产运营活动,这类模式强调培养以外语为基础的复合型商务人才,这种复合模式主要包括“外语+商科”(刘彩霞,2013;付竹,2011)、“外语能力+国际商务+国际商法”(彭振,2012)两种,在这两种培养模式中,其强调的外语能力特指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
(二)“理论+实践+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国际商务活动实际操作性较强且运营环境复杂,这类模式更看重国际商务人才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这类模式往往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例如在课堂上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虚拟企业运作的方式巩固国际商务理论知识,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或企业实习(于岩熙、隋俊,2014;肖光恩、陈春,2012);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王咏梅,2012;李虹,2008)。
(三)“国际化+国际商务”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从事企业跨文化经营管理的行为主体,国际商务人才必然要具有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这种模式着重强调国际商务人才国际化视野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例如不少高校在国际商务人才培养过程中引入海外资源,学习国际经验,加大师资资源和专业课程的国际化,以促进人才国际化的培养(李陶然等,2012;刘继伟,2011)。
基于我国全方位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全面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需要,商务部和全国国际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国际商务人才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强调高素质国际商务人才应当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并具有国际经贸实务操作能力,通晓国际经贸法律和惯例,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和国际商务谈判能力。基于此,我们将多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国际商务人才界定为:具有多语言文化背景、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开拓创新和合作能力,通晓多门国际商务语言、谙熟国际经济法规和商务惯例、掌握相关商务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国际商务营销人才、国际投资管理人才、国际经济法律人才和国际商务谈判人才等方面的以国际化、实践性为突出特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综合来看,为适应多语言文化的复杂商务环境,国际商务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如图1 所示)。
(一)基本能力结构。多语言文化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的基本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具有扎实国际商务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国际经贸理论、国际政治法律、跨国企业经营管理、国际投融资决策、国际商务营销、国际物流管理等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二是精通一门以上外语,专业词汇丰富,具有较高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此外还需要通晓多种国际商务语言,并能以此开展国际商务活动。三是掌握跨文化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谙熟主流国家文化,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具有较强调和文化差异的能力。四是精通国际商务活动中的各类惯例、交易规则以及相关的国别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商务沟通、跨文化交际与谈判能力。
(二)专业能力结构。多语言文化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的专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际经贸实务操作能力。综合掌握贸易、运输、保险、金融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精通国际贸易的惯例和准则,熟悉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和国际贸易流程,具备能全方位开展国际贸易各环节实际操作的能力。
2.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掌握系统的、实用的进出口业务的基本知识;能选择合适的方式在国际市场寻找潜在客户;能够基于商品和潜在客户进行商务洽谈并订立完整的合同;能够按照合同履行相应的进出口行为;能够在合同履行之后顺利完成交单结汇过程。
3.跨国企业管理能力。熟练掌握跨国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了解国际企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惯例,掌握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和策略、各职能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能够系统分析和解决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与管理过程中通常遇到的主要问题,包括国际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分析、跨文化管理、国际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营销管理、组织管理、生产管理以及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等主要方面。
4.国际投融资决策能力。熟练掌握投融资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熟悉国内外有关投资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处理国际金融投融资、国际风险投融资、国际企业投融资、政府投融资等方面的业务技能,具有较强的国际投融资组织与决策能力。
(三)综合能力结构。多语言文化背景下国际商务人才的综合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际化视野和思维方式。国际商务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指企业跨越国界进行经营的各项事务性活动,因而作为从事国际商务的行为主体,国际商务人才必然要具有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具备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观察经济运行,进行决策的能力。
2.风险识别与管控能力。在国际商务活动中,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幻莫测,瞬息万变,稍有疏忽就往往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在国际商务实际运作过程中,风险是难以避免的,有风险也不一定全是坏事,因为风险与收益往往是呈正比例的,及早识别风险并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有时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机会和收益。因而,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国际商务人才还必须具有良好的风险识别和管控能力。
3.异常事故的处理能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走出去”的进程逐渐加快,不可避免地与世界各地不同语种、不同文化的经济体开展交流与合作,国际商务活动所面临的环境也日趋复杂。由于各国经济制度、文化习俗等因素存在差别,国际商务活动中突发事故或异常情况时有发生,要从容面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和突如其来的附加任务的执行,就需要国际商务人才具备较强的异常事故处理能力。
4.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任何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在多语言、跨文化背景下从事国际商务活动,如何发挥多元文化团队的优势就显得异常重要,如果国际商务人才具有较强的团队管理和协调能力,能有效整合全球资源,统一贯彻企业的经营理念,同仇敌忾,聚掌成拳,将会迅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对外开放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面对多语言文化的复杂环境对高素质国际商务人才产生了迫切需求,与之并不匹配的是,我国目前国际商务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实际需求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应顺应时代发展对商务人才的新需求,逐步转变培养理念和模式,以培养多语言文化背景下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为新目标,并积极探索这类人才的培养新路径,从而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有效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刘彩霞.基于郑州航空港建设的河南省高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6:18 ~20
[2]付竹.外语类院校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10:138 ~140
[3]彭振.国际商务人才的法律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J].市场论坛,2012,11:67 ~68
[4]于岩熙,隋俊.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对外经贸,2014,7:148 ~149
[5]肖光恩,陈春.英国知名大学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17 ~122
[6]王咏梅.国际商务人才培养制约因素与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12,5:108 ~111
[7]李虹.高校创新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新思考[J].国际人才交流,2008,12:49 ~51
[8]李陶然,张家成,刘晓辉.基于国际化视角的新型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2,6:43 ~44
[9]刘继伟.新型国际商务人才素质结构研究[J].科教文汇,2011,9:202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