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 瑾
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他奠定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础,其思想和价值观念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观点,《论语》中“仁”字出现109 次,孔子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对“仁”的核心思想进行了全方位的解释,其中包含的很多哲学观点和思想方法,对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孔子之前的《尚书》中,已经有“仁”的提法:“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但是这里的“仁”只是用来形容人的外形和气质,并没有延伸到个人道德的层面。孔子将“仁”的内涵进行了丰富的解读,在《论语》中,孔子针对不同学生对“仁”的提问,给出不同方面的回答,从“亲亲”到“爱人”,从“君子怀德”到“止于至善”,孔子从个人角度对“仁”的思想进行了立体化的解读,赋予了“仁”字无限的内涵。
《论语》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直接简洁地回答了学生樊迟的问题,指出爱人就是仁。这里的的“人”超出了之前“亲亲”的范畴,更进一步指出仁者不但爱和自己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人,也要平等地爱其他人。之后孔子又进一步阐释说“泛爱众而近仁”、“仁者无不爱也”,说明“仁”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有博爱之心。
根据孔子对“仁”的解释,“仁”是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克己”、“怀德”来提高自己的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能够不断接近并最终到达“仁”的层次,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1]这就激励着他的学生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逐步完善自己的学识和修养。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仁”的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论语》中记载了多次学生“问仁”的情形,孔子针对不同学生对“仁”的疑问,给出了不同的回答。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不同思想层次和价值观念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仁”的内涵予以解释。比如,对于学生樊迟的提问,孔子直接回答“爱人”,简单清楚,使学生非常容易接受和理解。
(二)梯度式教学,使学生易于理解。对于“仁”这个非常抽象的概念进行解释时,孔子多次梯度式地进行了教育指导,从“亲亲”爱自己的亲人、“爱人”平等地爱所有人,到“无不爱”,让学生的理解水平和深度逐层深入,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同时,孔子“仁”中“爱人”的思想,也体现在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
(三)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孔子在教学中非常注意教师言行对学生的影响,通过自己的言行向学生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念,真正做到了言传身教。比如,有一次,有人说他们家的马厩着火了,孔子只问了一句话“伤人乎?”;对于用陶制的人俑来殉葬的行为,孔子也认为这是对人不平等的伤害,他愤怒斥责“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些都表达了孔子“仁”的思想中对人人平等的追求。孔子通过自己言行,真实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让学生有更真切的体会和感触。
孔子“仁”的思想追求的是个人、他人、社会及自然之间的平等和谐相处,鼓励个人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修养自己的内在品德,积极改造社会,这和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和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孔子“仁”的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仁”的思想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孔子“仁”的思想作为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对我国主流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很多价值观念都源于孔子“仁”的思想。“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目标,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高素质人才,这里的德育和孔子“仁”的思想所讲的“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是高度一致的,孔子对于德育工作也非常重视,“仁”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要讲道德,讲礼节,正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行”。孔子“仁”的思想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品行兼修,要能够做到“温、良、恭、俭、让”,[2]这些思想观念都被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吸收和发展,形成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人才的要求。
(二)孔子“仁”的思想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种教育方法。孔子的弟子有的和孔子几乎处于同等年龄段,如秦商、颜无繇等,也有的和孔子相差很大,如子夏、曾参等,但是他们通过孔子的教育,都接受并发扬着孔子“仁”的思想,并在各自的领域内取得很大的成就,成为孔门的“七十二圣”,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孔子的教导。孔子的很多教育方法至今仍具有领先的地位,成为教育方法中的普遍原则,对整个教育理论都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孔子开办私学,打破了只有贵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惯例,让很多平民子弟也有机会获得教育,“有教无类”的思想和当今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是一致的。“同在蓝天下,共同教育成长”是教育公平的具体表现,也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志。孔子“仁”的思想中还包含着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教育原则和方式,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都可以借鉴和运用。因此,孔子“仁”的思想和孔子的教育方法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既提供了方向和原则,也给出具体的方式和途径,是指导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参考。
(三)孔子“仁”的思想的局限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定警示。孔子“仁”的思想虽然在很多方面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参考和借鉴意义,但由于孔子生活在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春秋战国时期,其思想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地受到当时经济、政治及社会环境等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孔子“仁”的思想中,也难免有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我们要对此有所甄别和警惕。比如,孔子在提倡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的同时又将“女子和小人”剔除了人人平等的范围之外,有一定的矛盾性。[3]当时,现代价值理念下的人人平等,则具有了更为宽泛的界定,无论性别、民族等客观因素都可以平等享有受教育权,这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体现。
总之,孔子“仁”的思想尽管存在某些个别的瑕疵和局限,但无法掩盖其中蕴含的人性的光芒、丰富的哲理和先进的思想教育方法,这些都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根基,对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仍具有很强借鉴意义,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批判性地继承孔子“仁”的思想中的精华,更好地促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1]林若夫.孔子的仁学思想:中国人道主义学说的渊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
[2]周立升等.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3]田长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区域教育中心构建中的着力点研究[J].中国报业,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