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红
(常熟理工学院 团委,江苏 常熟 215500)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要加强与产业和行业的结合,充分发挥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作用,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利用实践环节、积极开展实践育人,这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1]
行业文化是指该行业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的综合体现,是由本行业的各企业及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形成的文化。一个行业的文化发达程度和特质内涵。深刻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各种资源开发和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从而深刻地影响着行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2]校园文化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以及在其物质设施、规章制度、行为方式中的外在表现。校园文化可以体现学校的“综合个性”,其最高价值在于促进“校园人”(全体师生)的发展。[3]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形成,有赖于行业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而行业文化的特质内涵和发展程度,深刻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模式和行业人才的思想意愿和精神追求,也影响行业性院校的办学理念。[4]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积极推进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尝试将行业的间接经验、知识技能与实践模式运用到学生的各种应用性、导向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以创新学生培养的新型育人方式。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管理者已经意识到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实践育人模式下,如何将行业文化有效地植入校园文化,对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将产生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构建实践育人的机制体制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和瓶颈。诸如没有建立专门的实践育人和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在开展相关具有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缺乏顶层设计,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活动内容空泛化、重复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提升自身办学特色,可以将行业与产业背景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和教育教学的内容体系。其实现途径可以从行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对接与互补进行考量。行业文化有目的性地植入校园文化,可以有效反哺实践育人的整个过程,并倒逼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在此基础上逐步体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行业办学特色。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把以开展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实践育人的主要内容。但就总体情况来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没有体现出职业与行业特色,只是一味照搬综合性大学的模式,只能称作是“综合性大学的低水平版本”。这种与专业、行业严重脱节的实践育人活动体系,由于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导致了对学生职业素质和实践技能的养成没有任何帮助。尝试将行业文化植入校园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实践育人的活动体系,可以有效加强实践育人与专业学科联系的紧密度,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为有效拓展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的模式提供了一个新路径。
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实践育人教育体系,但如何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在实践育人模式下实现其育人功能,并使其呈现出具有“行业文化特质”的实践育人新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进行实践育人的重要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与生俱来就具有强烈的“行业特质”,在实施实践育人过程中理应呈现出“行业文化特色”。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还存在思想认识不重视,被动多于主动;形式内容单调,模仿多于创新;组织安排不完善,随意多于规范。
如何构建具有“行业文化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育人的新模式,是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难题。具有“行业文化特色”的实践育人新模式,可以有效引导学生在行业文化影响的背景下,提高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和培育学生主动投身实践、投身行业、贡献社会的良好品质。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的“行业基因”“应用型烙印”本身就决定了其在文化育人方式中具有主动实现其实践育人的独特功能。这种能够自动感染、主动引导学生的文化理应可以成为具有实践育人功能的独特要素。在实践育人模式下,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行业文化特质”的文化育人体系是实现这种育人模式的一个有效途径。
通过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与行业文化互补的机制,将行业文化中体现出职业精神、工作作风、人文品质的育人文化的元素融合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育人文化体系中来,使之成为师生认知行业文化的有效素材和现实榜样。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项目化的素质拓展训练,对行业生产进行感知认知,体验行业生产和行业文化,积极引导师生认同行业文化,并将之自觉地融入到专业的教学之中,有效补充专业教学环境的不足,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充分体现出“行业性”。
传统的行业文化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通过行业文化导入,校园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三段式的建设,将行业文化有指向性的植入到院校文化的体系中。如果将行业文化导入转变成行业文化的有效长期共享,可以使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更新同步,吐故纳新,使校园文化具有行业文化的时代性和代表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校地共建为载体,畅通校企合作通路,将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体系和评价指标与行业相关领域相关联,通过应用型本科院校自身行业人才培养和工学结合的有效拓展,吸引行业资源有效转移,并与之长期共享。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者要在当前产业与行业进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抓住机遇,努力实现行业的实践平台向院校转移。在转移的工作中,要做好资源共享和平台技术要素对接。通过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技术开发和智力汇集等软实力,提高资源共享利用率,平台对接的包容性,实现行业文化与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通融的一致性。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和行业文化融合对接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系列机制的建立,如激励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为两种文化的长期有效融合提供保障。通过建设突出人文关怀和绩效激励的动力机制,实现行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在理念层面上的融合与认同;二是通过激励机制的运行,实现教职员工行业市场意识的养成,从而使员工、学校和行业诸元素的协调发展,形成具有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行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建立突出宏观指导和网络化的保障机制,充分运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理论研究能力和人力资源优势,为行业文化的有效融入提供智力决策,推进保障机制建设的科学性。四是建立科学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在评价文化建设的有效性方面,应建设能够充分评价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建设的体系,将校园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成熟度摆在突出位置。
常熟理工学院自建校以来就有坚实的校地校企文化融通基础。在《2003-2007年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走互动发展之路,融入地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与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互动发展,在增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文明的贡献中加速发展自身。学校《“十二五”校地互动发展规划》提出的工作目标之一是“成为区域学术文化信息中心之一”,并提出了“文化名城建设行动计划”。期间(2011-2014年),学校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签订了各级各类合作项目500多项,产学研联系十分密切。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和学校的校园文化融通顺畅。
1.创新模式,通过政府主导推进校企行业文化融通发展。在校企文化融通的进程中,常熟理工学院打通政府、高校、企业的多元关系,加强责任分工、资源集成,探索建立了“政府宏观主导、高校自发实践、企业协同参与”三位联动、良性互动的模式,即政府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和干预高校文化建设,高校紧密结合地方需求积极加强自身改革、内涵建设,行业企业协同参与建设,实现协调发展,融通共赢。模式创新,目的在于解决校企文化融通的体制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在“省市共建”框架下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把思想统一起来;二是组建“文化融通领导小组”推进重要事宜,把校内外优势整合在一起;三是由政府牵头以“文化融通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具体问题,把责任落实到位;四是校地合作举办“文化融通发展论坛”,对未来做好发展规划。
2.机制优化,通过内外协同提升校企文化融通成效。机制是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是各要素之间彼此依存,有机结合和自动调节所形成的内在关联和运行方式。而我们长效机制的建立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可持续健康融通发展的关键。学校通过省市共建(江苏省与苏州市共建常熟理工学院)、校地共建(常熟理工学院与多个周边县市政府共建)、校企共建(常熟理工学院与周边多个大中型企业和多个行业产业联盟共建)机制的建立,通过政府助力将与企业合作、引入企业文化作为学校发展战略,有效推进了学校与产业和行业的实质性的紧密联系。优化的有效机制框架下,内外协同是关键。外部资源方面,不仅要建立与各级政府及其文化部门的联动,而且还要建立与行业协会联动。“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是校企文化融通的有效途径,学校要主动加强与各级政府的高层联系,尤其要注意与宣传部、文广局等职能部门的联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而行业协会对于某一行业的企业信息通常具有先知先觉的优势,学校要借助行业协会“桥梁”职能,增加与地方行业企业的文化共建。内部运行方面,学校每年加大对人、财、物的投入,学校组建“文化融通领导小组”,每年从办学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文化兴校”建设,并制定校地校企文化融通的流程、保障条件、评价办法、激励措施等。
3.项目引领,通过项目合作打造校企文化融通品牌。学校“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成为区域学术文化信息中心之一”与“文化名城建设行动计划”。这几年通过若干项目、工程或计划的实施,扎实有效的推进校企文化融通,基本实现既定目标。在项目引领实施过程中,实行了项目化管理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选好项目负责人,并落实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的具体责任。其次是打造项目式平台,把校内外的文化人才凝聚到具体项目的运行平台内,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了团队合力;然后是建设地方性品牌,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在项目合作过程中,协助地方龙头骨干企业、新兴产业逐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在文化精神、文化内涵、文化创意等方面树立区域标杆、成为行业典范。
4.通过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学校现有57个本科专业,与行业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约占专业总数的3/4。学校设有专业指导委员会,其中1/3以上的委员是企业和行业专家。这些专家每年要不定期多次来校专门研讨和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每年学校派出为数众多的青年教师去企业进行为期半年左右的锻炼和实践。双方互动过程就是校园文化和企业行业文化的有机交融过程。一大批校企合作的教学和实践平台作为校园文化和企业行业文化融通的桥梁。学校近几年与地方主导产业相继建立了阿特斯光伏科技学院、康力电梯学院、国际外包服务工程学院以及企业命名的诸如虞山农商银行金融特色班和定向班;与政府共建立了汽车学院、中国县级城市金融研究中心、苏南区域文化建设研究中心、苏州市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苏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等一系列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科教平台。这些平台的建设和实践使企业和行业文化自然融入了校园。行业和企业的职业要求和员工的综合素质与技术要求较早的进入了学生的培养过程,成为人才培养的一道亮丽风景。
5.理论研究和学术活动。学校在企业和事业机构设立诸如吴文化研究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艺术教育中心等人文社科基地,设立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了“企业文化”方向。教师每年都能获批数十项文化类省部级、市厅级课题。其中很多都与地方文化、行业文化有关。学校每年围绕行业和企业文化主题如行业企业文化和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召开或举办很多学术性活动。
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与市场联系密切的教育模式,而行业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之联系更为紧密,将行业文化有效植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校园文化,是加强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渗透的重要手段,是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有效路径,更是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深层动力。常熟理工学院非常重视校企文化的融通,并且具有较好的实践探索,基于校地合作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延伸”为主的专业知识型校园文化活动、“行业体验与实践”、“思维锻炼与人文素养养成”的校园文化活动、“知识拓展与自我价值发掘”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校园文化、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共生。在实践的同时,我们发现还存在着如下问题:第一,行业文化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意义没有充分重视;第二,高校主动为企业行业文化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意识不强;第三文化融通的效果有待提升;第四,文化融通的体系尚不完备。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与改进,最终一定能够实现行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在制度层面、内涵层面和落地层面的深度对接与融合。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EB/OL].http://jwc.peihua.cn/info.asp?id=602.
[2]夏洁露.导入行业文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4):76-77.
[3]王建利.发挥行业特色高校文化育人功能[J].高校理论战线,2012(2):45-47.
[4]胡大立,肖乐明.以行业文化促进应用型本科与高职教育的衔接[J].现代教育管理,2014(6):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