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位一体: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师资队伍建设路径思考

2015-03-19 11:18缪群道陶龙泽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师资队伍应用型院校

许 徐,缪群道,陶龙泽

(合肥学院 发展规划处,安徽 合肥 230601)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关系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试点高校的十二项主要任务之一。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在谈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八个坚持”时,明确提出:“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建设一支教师资格、工程师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1]。可以说,师资队伍转型既是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没有师资队伍向应用型转变,也就没有学校的应用型转变。就当前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师资队伍建设现状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适应的,与应用型大学的基本职能也是不相适应的,必须通过深化改革,不断提升教师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的两个核心能力,来建立一支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十五年的发展,纵向来看,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师资总量还是队伍结构都有了显著变化。但横向比较,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建设本身存在着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二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师资队伍本身的结构性短缺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青年教师比例过高,教学能力不足;在2012年参加评估的43所新建本科高校中,35岁以下教师所占比例平均为50.6%,超过60%的有11所,最高达到71.9%[2]。二是专业教师实践背景缺乏,产学研能力不足。《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监测报告》2011—2013的分析数据显示,新建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分别是16.95%、18.49%、19.14%,这显然无法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我们知道,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必须有5年以上行业企业工作经历,这使得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师资能够满足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的需要。

同时,国家经济新常态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在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发展战略,需要大量的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这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以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3]这要求高等教育界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先进制造卓越工程师培养,对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经历、产学研合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转型发展的路径之思

一是尽快确立应用型本科师资队伍建设标准。科学合理的建设标准是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前提。新建本科院校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术型高校存在差异,其师资队伍建设也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引进和培养要改变传统的唯学历、唯职称、唯科研的倾向,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更加注重企业经历、海外背景、实践经验,突出强调教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即一方面具备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具备科技开发与应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或指导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的能力。可以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研究确定引进与培养的师资总量和应用型师资队伍评价标准;根据学校学科专业定位和“专业建设为龙头”的导向,确定引进与培养的师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努力形成教学科研团队;将企业工作经历作为录用工程类专业教师的必要条件;探索企业预聘、学校长聘的“双聘”制度;鼓励教师在本专业领域取得国家承认的非高校教师系列在聘的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在取得资格后在相关专业领域从事生产、研发、建设、服务、管理等一线实践工作一个聘期等。

二是把强化能力培养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征决定了教师既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更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产学研合作能力。但目前高校教师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既缺少教学经验,也缺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经历。通过实施“教师培养计划”,对新进教师实行导师制,安排从事“三助”(辅助科研、辅助实验、辅助管理)工作,开展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项目、青年教师外语培训项目、青年教师课程研究项目、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等,帮助、引导青年教师熟悉教学、投入教学、热爱教学,提升教学能力。通过实施“教师教学改革项目”,以项目研究促进教师开展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如开展“PBL”教学、翻转课堂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学理念。要把“教师实训计划”落到实处,专业课教师每个任期内要有至少一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专业基础课教师要有至少半年企业工作经历。通过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增加教师实践知识、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让教师更真切地感受实践与教学的差距,及时了解生产一线对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为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提供可靠的信息。

三是注重发挥实验师资队伍作用。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之一。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十分重视实验教师的培养,实验教师和理论教师比例接近0.9:1,而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实验教师配备严重不足,造成这一状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实验教师重视不够。可以成立实验技术教研室,实验教师的进修培训、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审、教学竞赛等享有和理论课教师同等权利,支持和鼓励实验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实验教师队伍中。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升实验教师学历结构和业务水平,选派素质高、能力强的实验教师到国内外进修、攻读学位。可以鼓励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高水平的理论课教师到实验室从事实践教学,如安排学科专业带头人担任实验室负责人,对提高实验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引进优秀硕士毕业生、博士生到实验教学岗位,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良的实验环境,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成果拓展和反哺实验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四是把校企合作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既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必由之路。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注重企业的参与度,提倡在社会的真实环境中教学。尽管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也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加强教师的实践性锻炼,增加学生的实践环节学习,但这毕竟与真实的生产、管理环境还有一定距离。为此,学校应该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由封闭性系统向开放性系统的转变。一方面“双进双培”,共建实践教育资源。即学校实践就业基地进企业,培养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实践能力;行业主管部门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进学校,建立“嵌入式”实验室,培育行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教师产学研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双聘双挂”,共建师资队伍。学校与企业建立“双聘”(学校聘任企业人才任兼职教师,企业聘任学校教师任工程师、设计师等)、“双挂”(教师到企业,企业高级人才到学校)制度,强化“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专业需要,从企业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作为专业建设顾问和兼职教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审定、从事小型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论文等。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

五是把引进国外优质资源作为有效抓手。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既要实现向社会资源的开放,也要逐步实现向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走国际化发展之路,开阔办学思路,加快建设和发展。比如合肥学院是中德共建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利用国际合作优势,通过合作交流,一支具有国际学术背景的师资队伍正在形成。一方面选派教师赴国外、境外进修。从1986年开始,先后派出60余位教师赴德国下萨克森州进修。回校后,这批教师把在德国学到的先进教育思想、国际化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之中,从而形成了由教师交流逐步发展到学生交流,再进一步推动专业改革与建设的良性循环体系。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智力资源,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近年该校每年聘请长期任教的外国专家20余人次,并聘请德国大学校长任职学校副校长。外国专家积极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等,有力促进了应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通过共建国际合作平台——中德环境技术转化中心、中德过程-新能源技术研究所等平台,先后得到欧盟亚洲链、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德国国际交流与发展中心(CIM)资助,提升了教师服务行业发展能力[4]。

六是改进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具有导向作用,能够倒逼师资队伍建设的转型发展。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聘任基本上是统一的标准,没有体现应用型高校和学术型高校的区别,还是以科研项目、论文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这显然不符合对应用型本科“双能型”师资的建设要求。分类指导的思想也要落实到教师评价体系建设中,可以探索教师分类管理,即分类聘任、分类培训、分类考核、分类评价。安徽省目前正在研究出台“双能型”师资认定标准,比如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要求在本专业领域取得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中级以上)或专业技能高级考评员证,并在相关岗位实际工作累计满一年以上或指导两批以上学员。这一标准在职称聘任和教师评价体系中正式实施后,将会产生显著的杠杆效应,撬动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结 语

作为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核心要素,师资队伍能否实现“躯体的转型”到“灵魂的转变”至关重要。但师资队伍建设,既不是高校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也不应当是高校独自的任务,而应当由政府、企业、高校共同推进。比如政府应当明确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出台有利于建立深度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地方性法规和鼓励政策,引导或要求企业进入高校参与高等教育。政府可以将目前的编制“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支持高校从企业引进高水平的“双能型”教师和实验室工程师,明确将企业任职经历和成果作为高校新聘工程技术类教师的必要条件。可以设置引导基金,鼓励校企共建“人才驿站”,探索“企业预聘、学校长聘”的“双聘”制度。引进人才在企业工作一至两个聘期后,企业、高校、引进人才三方双向选择,使之成为企业技术创新和高校“双能型”师资的人才资源库。只有当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形成政产学研的协同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才能真正实现。

[1]张大良.把握“学校主体、地方主责”工作定位积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5(10):23-29.

[2]教育部评估中心.2012年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报告[R].北京: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2013.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9/content_9784.htm.

[4]蔡敬民,魏主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58-60.

猜你喜欢
师资队伍应用型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关于加强铁路职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职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及策略分析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