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杏玲
(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安徽 巢湖 238000)
论《哈里·波特》畅销现象与“文学消费”模式
章杏玲
(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系,安徽 巢湖 238000)
《哈利·波特》在全球的持续畅销以及形成的产业效应无疑构成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它立足儿童文学之领域,却延及到广泛的成人阅读世界,它具有精神趋向的经典性,但同时具有强大“悦读”的吸引力,它以文学文本为典范与资源,同时适时开发出关于“哈利·波特”的文化产业市场,形成一种成功的“文学消费”模式。这对于当下文学创造、生产、传播与消费,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哈利·波特》;读者接受;“文学消费”模式
自从1997年单亲妈妈J·K·罗琳 (以下简称罗琳)在咖啡馆创作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之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拾,其后的六部陆续问世。《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翻译成了67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拥有着众多的“哈迷”,截至2008年,全球总销量已达5亿本,在世界最畅销小说榜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哈利·波特》还被华纳兄弟翻拍成了系列电影,每一部都是当年电影票房榜的冠军。同时以“哈利·波特”为主题的文化园、文化商品、电子文化消费品等都借此上市,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学景观与文学现象。
以姚斯为代表的接受美学理论者分析,“在这个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形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他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1]姚斯“认为过去那种封闭在作者与作品、创作与生活之间的批评模式,就必须向接受美学开放和转换。”[2]因为接受美学以人的接受实践为依据,将读者对本文的具体化纳入到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中,充分注重读者的能动创造,认为文学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实践才具有意义。故而接受美学使得文学研究从以文本为中心转移到了以读者为中心,从而使文学研究的趋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3]《哈利·波特》在接受美学意义上的成功试验主要体现在文本内容上,它很好地构建人类思想情感中富有价值意义与人性意义的主题模式,这些模式不仅适合儿童,同样适合成年人。
1.1 “英雄情结”与自我实现
“英雄”一直是西方文学中永恒不变的母题,而 《哈利·波特》系列正塑造了一个英雄的成长史。哈利本是寄住在姨妈家无人关心的瘦弱孤儿,一封猫头鹰的来信让他得知自己是魔法师。在魔法学校中,他始终热情善良匡扶正义,甚至在他的死敌马尔福受难时,他都能带着他脱离火海。从出生就成为孤儿的哈利无缘享受亲情的温暖,因此在面对厄里斯魔镜(显示人内心欲望的镜子)时,他看到的是自己的父母。但也正是因为他的出身,才造就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面对黑魔王的一次次挑衅,他毫不畏惧,顽强地和黑暗势力做斗争。哈利,一个平凡普通却善良正义的男孩,一步步成长为受人尊重拯救世界的英雄,这个成长模式契合了读者心中的英雄情结,因为读者在生活中总会遭遇不顺和挫折,他们从哈利身上会吸取勇气感受希望。每个热爱 《哈利·波特》的人,都相信总有一天也会有猫头鹰带领自己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属于典型的英雄成长故事,但是哈利却并不是完美的英雄,他有很多缺点,身材瘦弱矮小,和传统中高大全英雄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恰恰如此,他才会走进读者的心里,让读者觉得亲切真实。其他的人物形象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着优点和缺点,比如罗恩虽然是哈利的好朋友,却又自卑胆小,常因嫉妒和哈利争吵,一度和哈利分道扬镳,当然罗恩最终还是回到了哈利的身边,在关键时刻救了哈利,克服了自己弱点的罗恩更加真实。《哈利·波特》小说中并没有完美人物,也没有善与恶的截然对立。正义的白魔法师邓布利多年轻时是一个黑魔法狂热分子,妹妹也因他失误而死;从小就欺负哈利的达力,在离开哈利时竟会说自己会想念他。每个人物都在变,人物形象没有绝对的黑或白,也不是单纯的善或恶,而是随着剧情发展和人物成长,他们的性格形象更加鲜明饱满,小说也因此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1.2 “爱”与“死亡”的人性抒写
《哈利·波特》小说的主线非常清晰明了,那就是“爱”,爱可以战胜邪恶。故事一开始读者就了解到哈利的父母是为了保护他而死,他的母亲为他留下了爱的盔甲,正是这样的保护,才让他最终有能力去战胜伏地魔。哈利周围的朋友,也都深深地爱着他。无论是一直陪在他身边的罗恩和赫敏,还是一直在帮助哈利战胜伏地魔的卢平、韦斯莱等人,他们都可以为了哈利奋不顾身,这种感情让人动容。哈利和伏地魔皆是父母双亡,从小过着受人欺凌的生活,但是相似的童年经历为何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人生结局?是因为伏地魔不懂爱,在他的世界中,只有强权和杀戮,即使他有着超强的魔法和成群的随从,但最终他死于哈利之手,死于他所鄙视和抛弃的“爱”。无论剧情如何发展,人物如何变化,主线“爱”一直贯穿其中,一切剧情的设置都围绕着这个主线,读者预测的最后结局,满足了读者的阅读审美需要。
在《哈利·波特》中除了“爱”这个明面上的主线,还有一条隐藏主线“死亡”,这条主线超出了读者的预设期待,升华了读者的审美体验。小说从第四部塞德里克的死亡开始就开启了死亡模式,此后的每一部都会有读者熟悉的人物死去,比如小天狼星、邓布利多、多比等等。他们既是哈利最亲的朋友,也是读者熟悉喜爱的人物,但是却先后死去,小说由此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为了活着,有很多人死去,死神就在身边,但是死亡却能让人更加明了活着的意义。伏地魔一直想脱离死亡,最终却免不了死亡,哈利从一出生就面临着死亡,成长的道路上更是与死神为伴,但是最终他战胜了死亡。是因为面对种种不幸,他不仅没有退缩,更是坚强承受,这是一般孩子甚至是成年人都做不到的。这种勇敢面对生死问题的态度,已经超出一部儿童小说承载的容量,这是为什么 《哈利·波特》也被称为“成人童话”的原因。
1.3 游戏与叛逆的成长趣味
人皆有之 “游戏天性”,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罗琳则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这一特点,在故事中安排了很多有趣的游戏因素。比如说精彩的魁地奇比赛,这是一个类似于篮球的比赛,只不过是在空中进行。飞翔本来就是每个孩子的梦想,可以飞翔的魁地奇比赛,更是抓住了读者的眼球。还有三强争霸赛,在恶龙手中抢夺金蛋,在人鱼家园解救伙伴,在茂密迷宫中寻找奖杯,激烈而又带着危险因素的比赛,让阅读故事的读者欲罢不能。这些日常游戏,一旦附加了魔法的功能,一切都变得格外神奇有趣:会自动变化的礼堂屋顶,会更改方向的城堡楼梯,会说话的画像和幽灵,还有传说中的美人鱼……《哈利·波特》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永远不想醒来的神奇梦境。
成长过程的“叛逆心理”令人瞩目。《哈利·波特》系列图书作为儿童小说,它的主要读者群还是青少年儿童。他们最显著的心理特征就是叛逆,这是一个不愿遵守规则,渴望向世俗挑战的时期。而在《哈利·波特》中,哈利虽然是魔法界的救世主,但是更多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和这个时期的所有少年一样,喜欢冒险,屡次闯入禁林探秘;热爱自由,在宵禁后披着隐形衣偷偷夜游;讨厌作业,经常为了作业和考试而发愁。作为一个小英雄,他却只是成绩平平,哈利所有的心理特征,都能激起阅读此书的同龄读者们强烈的认同感。他们把自己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梦想寄托到哈利身上,随着哈利去冒险,去成长,从而使小说在每个读者的心中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哈利·波特》一方面继承了传统通俗小说的技法与手法,同时又做了创意性的融合与处理,将科幻、游记、侦探、悬疑、童话等元素大胆结合起来,达到了想象神奇、情节有趣、语言生动等独特艺术效果。
2.1 快乐阅读的深层体验
一般的儿童读物多带有浓重的教育说教,教科书式的剧情非常容易引起读者的讨厌,而《哈利·波特》小说作为儿童读物,并没有把说教式的理论放在表面,而是隐藏在了剧情中间,需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和领悟。读者在领悟这些的同时,会重新确立自己的阅读审美,并作用于日常生活中,从而使作品的社会功能得到实现。正如《哈利·波特》作者罗琳所说:“儿童读物不是教科书,这并不是文学的特性人们确实能从文学中得到一些东西,但可能只是开怀大笑,而并非每次都能像打你一个耳光一样让你吸取教训。”[4]
前文中曾提及哈利和伏地魔的身世非常相似,而且由于哈利身体中有着伏地魔魂片的原因,他们之间还有着深深的联系,哈利超高的魔法悟性和会蛇语的能力皆是因为伏地魔。但是两个身世相似的孩子,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哈利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即使很讨厌姨妈一家和马尔福,但在危急关头还是救下了他们的性命,正是如此,达力才会对哈利说“我会想念你”,马尔福才会在最后背叛了伏地魔。而反观伏地魔,在孤儿院时期就杀死了自己的同伴,在学校时期更是杀死了自己的父亲,放出了蛇怪害死了同学,毕业后召集食死徒企图统治魔法界,让人人都屈服于他的黑暗统治,为了追求永生,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伏地魔,意思是飞离死亡。但是善恶终有报,即使有着7个魂器,伏地魔还是终结于死亡。性格决定命运,这个潜在的道理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让小读者们体会到善良和正义的伟大力量,从而进一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悬念重重的情节设置
作为一部魔幻冒险小说,《哈利·波特》小说可谓是悬念重重。此书中,斯内普可以说是最超出读者期待视野的角色,在前六部中,他一直被作者描写成讨厌哈利处处针对哈利的教授,即使他站在凤凰社这边,可诡异的作风,阴沉的性格,油腻腻的造型,还是让读者觉得他是地道的坏人。尤其是在第六部结束,他杀死了邓布利多校长,这让斯内普成了最被读者讨厌的角色。可第七部斯内普死时,真相大白,原来从始至终斯内普都是站在哈利这一边的,他从没有伤害过哈利,阅读此章节的人都会被斯内普教授对哈利母亲莉莉的爱所震撼,保护自己爱的人的孩子直到死亡,即使这个孩子长着一张自己最讨厌人的脸,多么伟大的爱。至此斯内普的形象在读者心中得到了彻底的升华。
在《哈利·波特》中诸如此类的悬念设置数不胜数,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可能会在后面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一个细微的举动可能就是人物内心世界的流露。比如在第一部中,邓布利多说自己在面对厄斯里魔镜时看到自己拿着一双羊毛袜子,看到这个情节的读者都是一笑而过,谁会想到大名鼎鼎的白巫师最想要的是一双羊毛袜子呢?但是在第七部揭露了邓布利多和他家人的故事后,读者才明白,原来邓布利多心中一直渴望着亲情。在西方,羊毛袜子只有亲人才会赠送,读者此时对邓布利多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而邓布利多的人物形象也因此更加丰满。罗琳对期待视野的不断突破让故事情节高潮迭起,峰回路转,让读者带着悬念,不自觉地随着作者走向迷雾的深处,随着剧情的发展或悲或喜。[5]
2.3 幽默蕴藉的语言魅力
《哈利·波特》系列七部小说以哈利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和他的朋友们一起面对魔法世界的种种阴谋共同探险成长的故事。故事的主要内容从哈利10岁开始,以后每学年一个故事一本书一直到哈利成年。罗琳以女性作家的视角成功地描摹了男主人公哈利的成长轨迹,显示了女作家超强的语言驾驭能力。例如在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里,罗琳以一个母亲的视角赋予了小哈利和他的朋友们童言童语,极富于童趣。一些修辞手法的使用更是信手拈来,从而使文本语言简洁准确,生动形象,极富画面感。如哈利眼中姨妈一家,姨妈是那个擅长用自己的长脖子窥探左邻右舍隐私的长舌妇,而姨夫则是贪婪吝啬得连脖子都没有的人,在姨妈心中儿子达力是个小天使,哈利觉得他只是一头披着假发的猪。结合小哈利在姨妈家的遭遇,让人不禁莞尔。还有孩子眼中的巨人海格,双手有垃圾桶盖那么大,穿着皮靴的双脚像两只小海豚,掏出脏手帕擤鼻涕的声音大得像吹晨号。令哈利头疼的魔法作业多得让他感叹一直到六年级才能做完!明白晓畅的语言让人回味悠长,可读性极强!
而随着哈利的长大,处于青春期的哈利有了自己的初恋,更希望得到别人的信任,这时的细节心理描写就特别引人入胜。如第五部《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中哈利被误解的文字就掷地有声。总体来说,《哈利·波特》中语言准确幽默,富含哲理和想象力。小说不仅仅告诉我们一个魔法世界有趣的故事,正义战胜邪恶的道理。它更传递给我们关于爱、友谊、勇气、坚定、和平甚至死亡的收获,读小说的同时,也是在读社会,识人性。
接受美学认为在作家、作品、读者三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一个关键的因素。[6]可以说,文学作品是为了读者而创造的。因此《哈利·波特》在宣传和发行上注重运用营销手段,善于制造话题,充分调动各种现代化传播手段,将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相结合,调动了读者的接受欲望。
3.1 广泛宣传促进图书的销售
自从《哈利·波特》剧情进入白热化阶段,读者对于大结局的猜测从来都没有停止。而各种媒体新闻也是纷纷爆料,有的说哈利最终败给了伏地魔,有的说罗琳会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诸如此类的消息充斥着大众的视野。即使不是《哈利波特》的铁杆粉丝,也会被这铺天盖地的宣传所吸引,继而产生想要观看的兴趣。《哈利·波特》从第四部开始,就实行全部发行厂商和书店同一时间出售的方式,引起大批书迷排队抢购。有些书店更是举行魔法派对,让喜欢哈利·波特的人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魔法世界的奥秘,在这个过程中,大量读者都会购买书籍。罗琳还进一步拓展了图书传统的销售渠道,在人群密集的超市、加油站、小卖部等地方都可以看到《哈利·波特》的身影,将图书和生活必需品搭配售卖,扩大了读者群,也提高了图书的销售量。
3.2 影视改编推动阅读高潮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影视改编直接把其推向了舆论的高潮。书迷们固然关心电影制作方能否拍出自己心中的魔法世界,电影运用高科技表现形式来展现书中那些充满幻想的情节,重现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多重困难可以通过魔法来解决,而生命也可以周而复始的延续,这些都迎合了当代大众的心理。[7]这样就达到了制作方的目的,进而不断地扩大影响度和接受度,从而出现“哈利·波特现象”。电影爱好者则是不断期待又一部魔幻大作的上映,而那些每天被各种有关《哈利·波特》电影花絮、新闻等等宣传因素包围着的普通大众,就更是会被这些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调动人们接受欲望的消息所吸引,他们会产生一种“好像很不错,可以去看看”的消费心理,而看过电影之后,激动之余再把整套的原版小说细细看一遍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3.3 产品深度开发创意多多
在《哈利·波特》小说畅销的背后,广泛的宣传和成功的改编起了重大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儿童文学的产业化在儿童作品的出版销售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在市场运作方面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它对营销时机、方式、问题的把握,以及通盘考虑效果、把细节做到极致的态度,都是中国的图书出版业以及文化产业可以模仿的。”[8]
《哈利·波特》小说在图书畅销和电影大卖的基础上,衍生出了诸如游戏、服饰、玩具、食品和文化主题公园等品牌产品的产业链,总产值高达上千亿美元,罗琳个人的财富甚至超过了英国女王。如《哈利·波特》游戏系列由美国电艺公司和日本索尼公司分别购买了游戏版权,与电影同步,他们各自先后推出8款游戏,每一款游戏都能获得数亿美元的销售额。而服饰、玩具、食品等衍生品已经超过10000种,是利润最大的赢家,乐高、Mattel、孩之宝等三家世界最大玩具商就是该行业的代表,每当有新书和新片上市,各大厂家就同步推出诸如哈利隐形衣、魔法帽、斗篷、蛇怪、飞天扫帚等产品热销一时。《哈利·波特》文化主题公园则是把银幕上的魔法世界搬到了现实中,极大地满足了哈迷和游客们进行实地探险体验的心理需求。2007年5月,华纳娱乐公司与环球电影制片公司联手,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环球度假乐园内建造了名为“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主题公园,以1:1的比例逼真地再现了小说想象中和电影中设计的场景,2010年6月18日,主题公园正式营业,《哈利·波特》主题公园也成为继狄更斯文学主题公园以后的成功案例。
一方面,儿童文学可以带动一系列产品的出现,形成产业链。商业化和市场化于艺术创作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它们是相互推动的作用。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畅销的背后,有着一整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从影视改编到游戏开发,从魔杖玩具制作到旅游专属路线,一系列的产品都围绕着《哈利·波特》开展起来。
另一方面,产业化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销售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一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这部小说和作者会被人们所认识和接受。例如《舒克和贝塔》、《蓝皮鼠与大脸猫》等童话作品,不正是由于动画片的热播,才逐渐走入读者的视野么?因此,我们要开发多种路径,形成一条文化产业链,以此来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总之,一部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是受到许多因素影响的,例如整个接受环境、读者的审美需求、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等。因而在用接受理论分析文本的接受时,文学领域之外的社会学、文艺心理学都在接受美学研究的范围之内。[9]《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购买的风潮,在中国也同样引起了轰动。中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并没有影响我国读者对这部小说的接受,本文在接受美学视野下分析《哈利·波特》的风靡理由,运用接受美学理论找出其成功的背后原因以及可以借鉴的启发和经验。国内儿童文学的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必须创造更加优秀的作品,贴近读者的生活,扩大读者的范围,进行多渠道全方面的图书销售。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为之努力。
[1]姚斯.接受美学与接收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
[2]朱立元.美学(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70.
[3]张燕燕,郑亚南.殊途同归——读者“期待视野”下的归化与异化[J].南京社会科学,2006,(10):114-117.
[4]王晶.从接受美学视角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J].语文学刊,2009,(21):91.
[5]陈鹭.阅读兴趣的弹性与张力——从期待视野浅谈《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成功[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2):91.
[6]袁媛.接受美学对英汉广告翻译之启示[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02-104.
[7]邹婷.从接受美学看“哈利·波特现象”[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6):38.
[8]肖亭.中国能否复制《哈利·波特》的全球神话?[EB/OL].http://www.52harrypotter.com/news/best/200708/20070808210018. html,2007-8-8 21:00:18.
[9]U.维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M].刘象愚,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47.
ON THE BEST-SELLING PHENOMENON AND THE“LITERARY CONSUMPTION”PATTERN OF HARRY PORTER
ZHANG Xing-ling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Media,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Harry Porter continues selling well all over the world and forms the industry effect,which undoubtedly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literature phenomenon.It is based on the field of children′s literature,but extends to adults′wide reading world.It not only possesses the classic spirit trend,but also has a strong attraction of“happy reading”.It takes the literature text as a model and resourc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cultural industry market about Harry Potter is timely developed,forming a successful“literary consumption”pattern.For the current literary creation,production,dissemination and consumption,it has provided beneficial enlightenment and reference.
Harry Potter;readers′acceptance;“literary consumption”pattern
陈澍斌
G114;I109.5
A
1672-2868(2015)01-0071-05
2014-11-18
章杏玲(1975-),女,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文学与传媒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