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在听》的节目特色分析

2015-03-19 10:34文/李
传媒 2015年14期
关键词:明星受众融合

文/李 丽

2004年,音乐选秀类节目在中国诞生,10多年来,中国出现了《超级女声》《快乐男声》《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不同类型的节目。纵观现阶段,音乐选秀类节目相对饱和。2014年10月31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国正在听》,11期的节目收视率和场外支持率一路飙升,最终在2014年12月30日收官,根据央视后台实时统计,决赛当晚通过微信“摇一摇”参与节目互动的人次突破800万,11期节目总计互动达5950万次,创当时音乐真人秀节目的最高互动量。《中国正在听》在众多音乐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广大受众的支持。那么,其不同于其他同类节目的特色究竟是什么,这是笔者将探讨的重点。

《中国正在听》是什么?

《中国正在听》的原版是以色列的《Rising Star》节目,是光线传媒于2014年耗资千万版权费将该节目模式引进中国,与央视三套共同打造的一档音乐选秀节目。

从内容结构上看,它具有其他真人秀节目的因素:参赛选手必须通过现场演唱和评委打分,逐轮淘汰或晋级,最终产生一名总冠军。该节目的听审制度独具特色,是由500名现场观众听审团及4名专业评审共同组成,专业评审权重32%,而观众听审团票数比重占68%。在观众和选手之间有一堵巨墙,巨墙的升起意味着选手的晋级。当总体支持率达到70%时,阻隔选手和观众的“巨墙”才会升起,反之,选手被淘汰。

从传播角度看,与其他选秀节目不同,《中国正在听》不局限于直线模式,而是传受双方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属于循环模式。电视机前的观众可通过微信“摇一摇”在节目直播时进行投票,形成反馈,而传播方会根据场外投票情况,推选出“人气王”,这种参与和互动机制亦增加了场外受众的存在感。从现场情况来看,它比以往的真人秀节目多了一块巨墙,对于淘汰或者晋级,其他的选秀节目也有,但《中国正在听》却是用巨墙来决定选手的去留。在节目中,“巨墙”是观众权利的象征和体现,也是受众角色移情的体现,当出现反馈时,大众评审的角色从受众向传播参与者转变。

《中国正在听》能听见什么?

独树一帜的声音:全程直播“不修音”。《中国正在听》的节目理念是“不修音”。“全程现场直播”“不修音”等词汇频繁出现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了塑造赞助商的品牌形象,二是凸显《中国正在听》“纯真”的节目品牌定位。

一个品牌若无属于自己的独特定位,则无法让受众印象深刻。近十年来,制播分离推动了电视节目制作效率的提升,制作团队也从台里“栏目聘”到“集团公司化”转变。同时,多数选秀节目通过修音和后期包装,甚至刻意安排剧情,让受众品味到一种“至臻完美”的味道。

当选秀节目日趋巅峰完美的时候,吐槽声音也开始出现,像之前一些选秀类节目的煽情做法已经饱受观众吐槽,如“又是车祸”“又是单亲家庭”“又是出身贫穷”等。鉴于此,《中国正在听》如果再延续之前的煽情故事,必然会变成“中国正在讲故事”。若再次请明星大腕,则会出现与《我是歌手》的同质化竞争,用硬资源碰硬资源,不仅增加了成本,还会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

因此,《中国正在听》节目定位于全程直播,全程无修音,让观众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并采用杜比5.1环绕声制作,使得电视机前的观众也能获得身临现场般的体验,用声音去感染受众,使受众体会到前所未有的现场感。每期节目,都有一个场外互动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歌手的场外支持率会被公布,并宣布“人气王”,这是录播节目无法达到的效果。

耳目一新的声音:原创、原生态、多元化。《中国正在听》强调选手要唱出自己的味道。决赛当晚,选手赵浴辰用一首原创歌曲《因为你来过》获得了全场最高票数,夺得冠军。其他实力唱将也在比赛中唱了不少民族歌谣,虽然受众很不熟悉甚至完全都没听过这些歌,但获得的支持率并不低。而像蔡依林的18岁的“粉丝”沈怡君选了一首《天空》,巨墙却没有打开,连蔡依林也没有投票给她,原因是选歌不恰当,这首歌没办法让她的声音很自由地展现,评审希望选手能唱出自己的味道。

《中国正在听》的定位原本就是纯真,纯真的标准非好听,亦非飙高音,而是一种原生态的东西,贵在真实和天然。回归纯真的本质后,选秀乐坛上才会出现多元化的声音。

专业点评的声音:清淡、纯真的感觉。《中国正在听》的明星评审声音并不多,幽默成分较少,甚至听不到评委之间的激烈辩论。四位明星评审风格不同,哈林和李健的点评相对专业、风趣,而李宇春的点评风平浪静,蔡依林的点评则较为“仁慈”。明星评审不足之处在于:四个导师缺乏有效互动,难以燃起现场高潮气氛。这导致了煽动气氛的职责落在了主持人身上。笔者认为,主持人应该带动明星评审之间的互动,而不是自己扮演这些角色。整档节目,除了摇滚乐、歌曲的高潮部分外,歌手再难以调动现场气氛,灯光虽好看,现场音响虽好听,却难以真正打动人心。一期节目看下来,略有缺少高潮之意,这都需要主持人和明星评审来共同修补。

另外,明星评审也与现场位置的设置有关系,整个节目互动最多的两人当属哈林和李健,而他俩的位置却离得最远,若调换相近位置,明星评审的效果应该能有所改善。

这一档节目虽然避开了“毒舌”评委对歌手的抨击,但笔者认为,评委作为整档节目的调味剂,对节目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保持专业点评的情况下,若评委之间能适当地互动、调侃,则能让观众产生情绪共振。

媒介融合语境下《中国正在听》的节目特色

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现实融合场和虚拟融合场共存。《中国正在听》不再像以往的节目,用发送短信的方式来投票。现场大众评审和场外观众均可用微信投票,这是其特征之一:电视与新媒体融合,现实融合场和虚拟融合场共存。现场受众通过投票,与电视节目直播现场在同一空间,属于现实融合场,而电视机前受众通过微信投票,与播出现场不在同一空间,属于虚拟融合场。

现实融合场的500名听众评审通过现场投票,他们代表了民意,决定歌手的去留。而虚拟融合场的受众通过微信“摇一摇”支持自己喜欢的歌手,也能让“人气王”拥有豁免权,以“人气王”的身份直接晋级决赛。每一期,“场外互动”的环节都会公布场外支持率,第二期第一次公布场外支持率的时候,只有100万受众参与,而到了最后一期却已经高达800万。可见,虚拟融合场与现实融合场的传播效果会更好。

轻“娱乐态度”,重“音乐态度”。不少选秀节目为了追求商业利益,以“娱乐气息”贯穿着选秀节目始终,但《中国正在听》的娱乐气息并不浓厚。相反的,许多随机和现场应变元素的出现让一切充满着未知与趣味。

从内容环节编排来看,在选秀海选阶段,每场比赛结束之前,有一个随机环节——“一分钟手机视频发送微博成为幸运挑战者”。此环节,现场的大屏幕会随机选中一名坐在观众席上发过微博的挑战者,幸运挑战者将成为选手,第一期的幸运观众是孟根花,她是一名内蒙古的民歌歌手,一上场就飚高音,赢得了大众评审和明星评审的高度认同,巨墙的升起,让她从“海选”奋战到“5进3”环节。从市场接受度角度来考虑,这种随机环节未必能带来浓厚的娱乐气息,但却打造了节目的互动性,强化受众的参与感,同时增加节目的真实性。

一般的选秀节目,往往是绚烂的舞台效果、选手华丽的表演、主持人妙语连珠、评审联动频频、播出时长固定,受众随着台上的选手一起疯狂,一起呐喊,偶尔弹出几行有趣字幕。事实上,这些都是彩排过多次,刻意安排剧情的结果,音乐态度并不明显,更多的倾向于“娱乐态度”。

《中国正在听》在央视播出,从媒体的定位来看,央视本身就不属于娱乐至上的电视台,因此,避开“娱乐态度”,追求“音乐态度”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从全程直播 “不修音”和专业点评效果来看,不刻意地修改和安排剧情,是为了减少娱乐气息的营造,还原现场的真实性。纵观明星评审的总体点评,他们的点评磨合度并不高,没有综艺节目的妙语连珠,没有矛盾与冲突的吸引力。唯有明星听审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对音乐的理解,对于反感“浮夸风”选秀节目的受众而言,《中国正在听》确实是一档重视“音乐态度”的原生态节目。

节目变化调整迅速,故事性从无到有。过去,不少音乐选秀类节目习惯让选手讲故事,而《中国正在听》没有特别煽情的故事,但不代表没有任何故事性。如总冠军赵浴辰在决赛唱了一首原创的歌曲《因为你来过》,受众因此才知道他的故事,曾经只是“快男”的20强、《中国好声音》200强以外的弃将,但在《中国正在听》夺冠,是因为选歌张弛有度,唱法与《中国正在听》定位吻合。最后一首歌,他成功打动现场听众,获得了最高票数让巨墙升起,夺得了冠军,实际上,这与他的故事有很大关联。节目开播之初,选手耿琦的自我介绍说的很直白“我也没有什么故事,也不愿说什么故事”,奠定了一个不动用感情去渲染受众的基调。随着节目的播出,节目调出了亲情、爱情的味道,如缅怀哥哥的阿云嘎,一首《哥哥》把评委全部唱哭等。节目的变化调整非常迅速,从开播之初的不强调故事性,在逐渐播出过程中逐渐浮现故事性。

猜你喜欢
明星受众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