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亚琳
腐败是社会毒瘤,是影响政治稳定、阻碍经济发展、败坏社会风气的消极因素。为此,惩治腐败便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对于执政党来说,反对和惩治腐败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一贯做法和坚定立场,并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惩治贪腐之路。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守阵地、巩固成果、深化拓展,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腐败问题已经演变成为影响新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危险,因此,结合中外的历史与现实,加强对腐败问题的探讨,对解决我国当前的腐败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腐败是一个纵横古今中外的共同话题,我们对腐败的定义却没能取得一个统一的认识。我们要讨论研究腐败,就必须对腐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只有对腐败问题尤其是腐败的界定取得了共识,才能对腐败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而形成一个研究腐败的共同话语平台,进而才能客观分析研究腐败产生的原因,解释现实社会中的腐败现象,精诚合作为腐败问题的治理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一般说来,我们认为腐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腐败是指那些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如生活习惯的奢侈糜烂,滥用权力的政治经济犯罪等等;从狭义上来说,腐败则是指在公共领域内的权力犯罪。公共领域又包括着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等方面,这也就是我们所要重点研究的腐败。但是关于腐败,众说纷纭,因为社会生活内含着诸多的领域,而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腐败的定义也就会带有着各自领域的独特的理解。
学者陈振明在其《政治学——概念、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指出“所谓政治腐败,正是国家权力主体为了其自身利益而背离其公共角色并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一般来说,腐败通常包含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腐败的行为主体、腐败的行为目的、腐败的行为方式以及腐败的行为后果。所以,综上关于腐败问题的理论和定义认为,狭义的腐败就是国家公职人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共利益的行为。而腐败的实质就是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具体表现为一种金钱与权力的相互勾结。
腐败作为一个纵横古今中外的客观的、世界性的问题,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有着几千年历史又面临着社会转型的中国,原因更是错综复杂。
(一)思想文化原因。中国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时期,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虽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封建历史及其残暴统治在中国就此结束,但是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又使得原本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继续发挥着作用。封建残余的思想文化在当前中国表现为封建权力私有观念、封建宗法观念和封建官僚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增长,中国社会也经历了伟大的变革,但我们在肯定改革开放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所带来的弊端,其中之一就是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渗透与侵蚀。
(二)体制原因。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各方面体制、机制转型的关键时期,与西方普遍采取的“休克式疗法”不同的是,我们的变革采取了比较缓和扎实的“渐进式疗法”,但是这种渐进的变革也无形中拉长了社会变革的周期,增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在这期间,旧的体制没有彻底剔除,新的体制没有完全建立,这种新旧不接的双轨制就导致了体制漏洞的大量存在,也就使那些贪污腐败者有机可乘。另一方面,体制改革和转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各方面的改革尤其是经济和政治改革的不同步所拉开的间隙也使得贪污腐败不断滋生和蔓延。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当今世界大部分国家为了发展经济所普遍采用的一种经济体制,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激发社会生产活力,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繁荣经济的同时,也时刻考验着我们所共享的一些良好的、秩序井然的在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道德标准,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了许多的负面影响。这样就开始挑战和颠覆原本和谐的社会风气,使得“金钱高于一切”的信念变得不可一世,在这种不健康的社会风气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国家公职人员开始把手中的公有权力当作是市场运作的资本,来为自身谋取利益。
腐败是一个公认的“社会毒瘤”,它不仅阻碍经济的良性发展、政治的民主和公平,更是败坏了社会风气,严重破坏了社会和谐,尤其是极大地伤害了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所以,坚决反对腐败是我们党和政府,也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必然选择,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治理腐败问题的决心。但是,腐败是一个包含了历史性和世界性的复杂问题,治理难度超乎想象,所以我们就必须结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结合当前的腐败现状,积极吸收和借鉴外国有益的反腐败经验,为我所用,以期对我国当前反腐败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加强和完善反腐败的立法工作。众所周知,新加坡是当前亚洲极少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又能够有效治理腐败的国家。其实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的腐败现象也是十分严重,但是新加坡政府紧急采取措施扭转了公共生活领域的腐败颓势,这其中首要的就是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贪。“新加坡政府先后出台了《公务员法》、《公务员纪律条例》、《防止贪污法》、《财产申报法》、《现行反贪污法》、《没收非法利益条例》等法律法规,还有一套五卷本的《指导手册》”新加坡就是通过加强惩治贪污腐败的刑事立法以及对公务员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来实现了政治的清明和公务员队伍的廉洁。我国与新加坡在反腐败立法方面的成就相比,虽然在国际上,中国政府早已签署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加强反腐败的国际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是在国内,除了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肯定反腐倡廉的重要战略地位、发表《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等等之外,仍旧没有切实可行的反腐败法律法规。面对腐败现状,反腐败法律的制定迫在眉睫。因为只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反腐败法,明确腐败的含义,对各种腐败犯罪进行合法合理的量刑、完善各种执法机制等等,才能为实际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腐败问题的裁决提供法律依据。
(二)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英国是一个“绅士”的国家,英国人从小就接受各种道德教育和思想品行教育,不管是在教堂还是课堂,总是渗透着各式各样的道德教诲。当走上工作岗位时,尤其是公务员,职业道德教育更是必不可少。针对英国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表现,英国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还出台了一系列的公共生活原则,其中在1995年,英国公共生活标准委员会的报告中就提到了英国公务员在国家公共生活中所要遵循的“公共生活七原则”即无私、正直、客观、负责任、公开、诚实和发挥典范作用。”廉洁教育和道德教育作为反腐败举措中的思想文化因素具有着潜移默化的深远意义,我们应该坚持不懈、不遗余力地做好反腐败工作。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提到,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具体说来:第一,在内容方面,我们要结合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期的新思想、新观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使我们的反腐败教育既带有历史的积淀,还渗透着时代的特色。第二,在载体方面,我们要结合当前日新月异的多媒体条件,充分发挥新闻、报纸、网络等的信息量大和辐射范围广的优点,使反腐倡廉教育渗透到人民群众尤其是国家公职人员的日常生活中去。第三,在方法方面,要注意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教育上要侧重于对腐败的危害、原因以及治理等方面知识的传授,结合实际时要充分发挥正面教材的激励作用和反面教材的警示作用,双管齐下。切实有效地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道德纪律,使之深切感知到“以廉洁奉公为荣,以贪污腐败为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把反腐败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最好。
(三)加强新闻、网络等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网络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民主和防腐反腐的重要平台。美国历史上的腐败问题也很严重,尤其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其腐败现状更是触目惊心。但是最后美国成功走出了这个腐败怪圈,其原因除了健全法律、制约权力等等之外,还有一个尤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被称为“第四种权力”的新闻媒体在反腐败斗争中的巨大作用。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而网络反腐作为一种崭新的反腐形式,正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网络反腐紧跟时代潮流,充分利用并发挥信息化时代所专属的报纸、广播、博客、微博等多媒体方式的巨大作用,是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一个全新的尝试。网络反腐具有参与人数多、信息量大、辐射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点,能够形成强大的舆论攻势和反腐的良好气候。中国有几亿网民,而人民群众又是反腐败的主力军和主要依靠力量,但是目前网民的素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互联网的现状还不是很完善,我们需要积极开展网络教育工作,尤其是开展主流思想文化教育,占领网络思想的高地,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反腐败意识,推动新闻媒体和网络反腐工作的良性发展。
当前,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但是,关键的关键是党的自身建设,强大的政党是实现“四个全面”的根本保证,而纪律又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面对残酷的腐败现实,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而是要充分认识反腐败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只有不遗余力、长抓不懈地治理好腐败,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保证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14
[2]陈振明.政治学——概念、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王沪宁.腐败与反腐败——当代国外腐败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任建明.杜治洲.腐败与反腐败,理论、模型和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李秋芳.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反腐败体制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