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自由
——解读《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婚姻与自我

2015-03-19 10:52彭晓春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伊莎贝尔画像詹姆斯

彭晓春

(南华工商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07)

重构自由
——解读《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婚姻与自我

彭晓春

(南华工商学院 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507)

《一位女士的画像》是美国现实主义小说家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他是美国十九世纪文学领域中继霍桑、麦尔维尔之后最伟大的作家,在当时的美国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都享誉盛名。笔者认为该小说脱离了詹姆斯之前的小说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美国小说中“浪漫传奇”的传统。《一位女士的画像》开创了詹姆斯成熟时期小说创作的基本形式,其中个体道德成长的过程需要“社会性意识”的培养和对个人主义思想的扬弃。该小说中不仅表现了个人意识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同时也表现了个人对社会形式形成了自觉的认同。论文就从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自由观中去解读小说中的关于婚姻与自我的认知。

《一位女士的画像》;亨利·詹姆斯;重构自由;婚姻;自我

引 言

自由是亨利·詹姆斯的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对于女主人公伊莎贝尔来说,她是一个极度的重视独立与自由的女性,并且她对自由有着自己特殊的定义,她认为自由应该是独立自主,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她拥有足够的意识和思想的自由但其行为是被束缚的,另外伊莎贝尔对自由的追求体现出一定的矛盾性,她在追求自由与知识的同时,并不反对当时的社会所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传统道德及价值观念。本文从自由的建构出发去分析伊莎贝尔的婚姻与对自我的追求。

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亨利·詹姆斯把伊莎贝尔描述成为一种抱有一种直觉性和超乎社会形式的自由观念的典型而“纯真”的“美国女孩”。[1]而本文试图论证的是《一位女士的画像》的情节发展表现了伊莎贝尔对于个人自由与社会形式之间的关系的重构。从作品的情节主题来看,《一位女士的画像》是19世纪社会风俗小说中的婚姻小说的传统,如果将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伊莎贝与多名追求者之间的纠葛,第二个部分则主要的描写了伊莎贝尔的婚姻与家庭生活。从她的经历和选择婚姻的态度上可以发现她的身上具有明显的爱莫森式的自由观。但是这样一个极度追求自我的女性在知晓了自己欺骗的婚姻后,依然拒绝放弃自己的婚姻,这样的行为下所体现出的婚姻观与自我意识值得深思。

詹姆斯通过作品向我们展现一幅旅居欧洲的美国人的画廊,这些人物群像中成为美国气质和欧洲文化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微妙环境中的种种典型形象。作品采用第三人称的客观视角进行叙述,美国少女伊莎贝尔跟随富有的姨妈从新兴的美国大陆来到欧洲,继而开始了自己新的生活。她的独立自由,她的美丽,她的意识深深的吸引力众多适龄青年。美国的富有青年戈德伍德、英国的贵族奥伯顿勋爵都相继向她求婚,但是她都以追求自由为理由拒绝了求婚者。她原本以为自己能够继续的在欧洲大陆上追求自己的自由与思想,并且能够在欧洲大陆上感受到欧洲古老的文化,但是一笔突如其来的遗产打破的她原本的生活。杜歇先生在弥留之际给了伊莎贝尔遗产,目的是让她在追去自由的过程中不被物质上琐碎的烦恼打扰心情。但是这是这笔巨额的遗产不仅没帮助她获取更多的自由,相反还把自己引向了命运的悲剧。接收大笔遗产的伊莎贝尔与自己的“同类”的奥斯蒙德结合(同为生活在欧洲的美国人)。结婚后的伊莎贝尔没有获得自己期望的生活,并且在现实的生活中日渐的意识到了自己生活在一个巨大的谎言与阴谋中,但是在经受煎熬与拉尔夫的死亡之后,她又重新的回归到了自己的婚姻中,在这充斥着阴谋的婚姻中,她自我对自由的追求又在何方?值得读者深思。

一 伊莎贝尔的自由观

(一)伊莎贝尔对自由的定义

自由是一个笼统而抽象的概念,它不能被特定的事物来表现出来,但是对于伊莎贝尔来说,她把这一抽象的定义赋予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她自由就是独立自主,并且还应该具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并且能够拥有自己的身份。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定义才使得她在追求自己自由的道路上显得格格不入,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得她步了婚姻的陷阱之中。

伊莎贝尔是身未出现,名先红,在小说中,伊莎贝尔最初被提到的是在杜歇夫人的电报中,在电报中被描述为“颇能自主”。当拉尔夫了解到她如何来到英国时随口提到“她收留了你”,没想到对于一个极度渴望自由的少女来说,这句话深深的刺伤了伊莎贝尔,立即进行了反驳,并且还表明自己“我更重视我的自由”。在伊莎贝尔选择的过程中也极大的体现了她自身的对自由的追求。她个人认为自由与选择同在,自由就是能够有所选择,并且她还把选择建立在独立自由的判断基础之上。从小说中可以发现选择对伊莎贝尔的命运的走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依仗自己意识的独立,拒绝了戈德伍德与沃伯顿勋爵,但是也正是靠自己对选择的掌控选择奥斯蒙德,进而使得自己步入了欺骗的爱情之中。

对于伊莎贝尔来说,除了追求独立自主和选择的权利,自我身份的确立是伊莎贝尔的自由观的另外一个重要的概念及其核心。[2]从始至终,她都坚持自己,她仅代表自己。并且在她的意识里她还认为自我是同社会相对立而存在的。

(二)意识的自由

伊莎贝尔来自美国,对于这个没有历史的新型国度来说,自由被推崇到至高的地位。而伊莎贝作为一个美国公民,极度的渴望自由,希望能够深刻强烈的去探索人生。但是在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伊莎贝尔是一个意识的先行者,她的自由是意识层面上的自由而非行为上的自由。詹姆斯将小说描述的重点放在了伊莎贝尔对人生的体验上,在她的意识的指引下我们也发掘作品真正的内涵。但是更为深刻的理解欧美文化碰撞与冲突在于理解伊莎贝尔的意识。她的经历“只存在于她的意识中,或者不妨说,只活动于她的意识中,离开了她的意识,它们便一无所有”。

詹姆斯试图向我们展现她的内部世界,并且展现给读者的不是行为上对自由的追求,而是一种意识上的自由。詹姆斯曾说过,艺术家们通过意识把人身的场景转化成了文学作品,而伊莎贝尔将自己的意识将生活转化成了体验。[3]并且对于伊莎贝尔来说,自由能够帮助个体获得生活中最清醒的认识。伊莎贝尔在没有在欧洲生活之前,是一位极其热爱阅读的少女,虽然她拜读过不少作品,但真正吸引她的是人生的经历而非书上的知识。思维是被自由控制的,它能够使得个人保持冷静的理智。而在伊莎贝尔的意识里认为,自由与能力并不是等同的,自由它是指一种简单的思考能力。伊莎贝尔一直在用自己的意识支配自己的行为,为了追求意识的自由她嫁给个奥斯蒙德。并自认为这个贫穷的绅士能够自己代带来自由,但是当自由的梦想被打破后,她还是一如既往在压抑的环境中保持自己思想上的自由。奥斯蒙德与伊莎贝尔结婚想要控制她的一切来彰显自己的伟大,事实上他完全的控制了伊莎贝尔,但是从意识领域来说,他无法控制伊莎贝尔的思想。

(三)矛盾的自由

伊莎贝尔对自由的追求与渴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美国少女,出生在美国的伊莎贝尔比起同时代的欧洲女性享有更多自由的权利,而在当时的维多利亚时期对淑女贤德的定义是——安静、温和,且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忍耐与坚韧是那个时代赋予这些欧洲女性的勇气和力量。在这种英国正统的观念中,伊莎贝尔显得独树一帜。

伊莎贝尔在思想上继承了美国崇尚个性自由的精神,但是她却有一颗热爱英国古老文化爱心。因此,生活在欧洲的她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了欧洲传统的价值观念。帕茜与沃伯顿勋爵的妹妹们都是欧洲典型的淑女,伊莎贝尔都非常喜欢她们。尤其是对于帕茜来说,她是一个典型的欧洲淑女。虽然她的母亲梅尔夫人与父亲奥斯蒙德都是旅居在欧洲的美国人,但是帕茜从小被父亲用传统的欧洲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帕茜的性格极为温顺,没有做命运主人愿望,而是把它的存在依附在父亲的控制下,当她被父亲阻止与心爱的人结合时,非但没有捍卫自己的自由,而是默默的接受这一结果。而对沃伯顿勋爵的妹妹的温柔与沉默来说,她们也极大的引起了伊莎贝尔的喜欢与关心,并且伊莎贝尔还认为他们代表一种理想。但是从伊莎贝尔的这中自由观中我们也看出了一种矛盾,一方面她坚持自己自由的个性,另一方面她又对欧洲传统的价值观念推崇备至。正是这种复杂矛盾的自由观直接导致了伊莎贝尔的悲剧。

伊莎贝尔的矛盾的自由直接体现在对处理帕茜的婚姻上,作为奥斯蒙德的妻子与帕茜的继母这一双重的身份使得她在她的婚姻家庭中处处充满着矛盾。她极力的维持好自己的身份去博得丈夫与继女的喜爱,因此,才会出于对丈夫的服从,她决定按照奥斯蒙德的意愿行事取悦自己的丈夫。并且她希望自己相信,她已经尽一切可能使得丈夫感到满意。[4]但是这样行事的结果不仅不能使得自己满意而且还不能使得帕茜满意,这样造成的结果便是她受尽了折磨与煎熬。她重视自己的自由,又重视自己的婚姻。她曾经坚持自己选择婚姻的权利,如今却剥夺了帕茜选择婚姻的权利,这种矛盾的心理把她带进丑陋虚伪的境地。

二 伊莎贝尔的婚姻观

(一)嫁给“自由”

伊莎贝尔作为一个超期蓬勃动美国少女,酷爱自由,有着强烈的体验生活增长见识的强烈愿望。在她看来,自由就是无休止的体验人生,并且她的自由思想一直体现在她对婚姻的选择上。伊莎贝尔用她的朝气蓬勃吸引了英国的贵族沃伯顿勋爵,即便伊莎贝尔对沃伯顿勋爵颇有好感,并且这位贵族集荣誉、财富、地位与一身,只是他不能给伊莎贝尔所渴望的自由生活。作为一个英国的贵族,他掌握着英国的公务,并且他的生活依赖于社会体系并且受制于社会,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身份不能给予伊莎贝尔自由探索生活的需求,因此才会遭到拒绝。对于戈德伍德来说,伊莎贝尔拒绝戈德伍德的原因体现在她对自由的另一个理解:选择的权利,戈德伍德作为一个成功的英雄人物,他对自己的追求有着较为明确的目标与想法,所以不管伊莎贝尔的态度如何,他一次次的追求伊莎贝尔,这种追求带给了伊莎贝尔强大的压力,所以她拒绝了戈德伍德。

在拒绝两位优秀的男士之后,她嫁给了一无所有的鳏夫,这一举动让众人大跌眼镜,但同时她的这种选择更加契合了她对自由的追求。奥斯蒙德是一个定居在佛罗伦萨美国艺术爱好者,一个一无所有的伪艺术家。在欧洲他是一个没有社会身份的人,正是这种身份的缺失才能够吸引伊莎贝尔,可以说他只能代表他自己,他的个人身份不是由任何外在的社会因素来定义的。所以说他是一个自由的人。在伊莎贝尔看来,同一个没有社会身份的人结合意味着她能够保持自己的个性,所以她义无反顾的嫁给了自己所认为的“自由”。

(二)回归欺骗的婚姻

伊莎贝尔不听所有人的劝告嫁给了她所认为的理想,但是她充足的想象力蒙蔽了她的眼睛。她认为奥斯蒙德的一无所有能够给予自由想要的自由,而伊莎贝尔的大笔财富恰恰是奥斯蒙德所向往的目标。所以二人的结合都是在个人的理想的支配下结合的,因此也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欺骗。虽然婚后的伊莎贝尔意识到当初自己的想法幼稚可笑,可是她并不反对社会强加在女性身上的传统价值以及道德规范,也不反对传统婚姻中丈夫的优势地位。但是在故事的结尾,她知道自己的婚姻是个阴谋,仍然回归婚姻继续无爱的生活值得深思。事实上,她的做法完全符合传统社会婚姻中对女性的要求,在维多利亚时期的男权社会中,女性作为从属地位只有忍耐。

对于伊莎贝尔回归欺骗的婚姻一直在文学评论中作为一个颇有争议性的问题而存在,不同的批评家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不同的评论与评价,其中较为被人接受的几种理论分别是:伊莎贝尔回归欺骗婚姻的选择在与对帕茜的爱,她放弃个人的幸福源自于对帕茜的关爱,她不想使得这个花季少女继续活在父亲的交易之中。另外还有一部分批评家认为从美国小说固有的反传统反习俗出发,认为“不幸福”婚姻的结局是是有意而为之的,正是这样的结局才能表现出詹姆斯作为一个欧化美国人对欧美文化冲突的理解。可以说回到罗马的伊莎贝尔的道德抉择不是伊莎贝尔对自我意识的抛弃,恰恰相反,它是伊莎贝尔对于个人自由和自我意识的主动表达。伊莎贝尔完全有理由选择离开奥斯蒙德,可是当她看到杜歇太太多年的“自由”也并不是伊莎贝尔所想要的自由,也是她不能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 伊莎贝尔自我回归的原因

换句话解释,伊莎贝尔最后的回归在很到一部分程度上是因为她受到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婚姻生活中,妇女想要得到幸福,必须与阻碍她们获得自身充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斗争。[5]经济独立并不能使得她们获得充分的自由,在传统的习俗。世袭的社会价值以及自身的传统观念,都在她们制约她们在人生道路上的选择。伊莎贝尔有着远大的理想,她一直生活在她幻想的生活中,试图幻想与现实同步事实上在现实的生活中她步履艰辛,为了虚无的自由,她放弃了美国富有的戈德伍德和英国的贵族沃伯顿勋爵。但是生活在欧洲她不可免俗的受到当时文化风俗的影响,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即便她渴望得到至高无上的自由,她还是被社会塑造成了一位传统的妇女。拉尔夫临死前对伊莎贝尔的总结可谓精妙:“你要亲自见识世界,但是你办不到,你的希望使你受到了惩罚。习惯的势力碾磨着你。”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她自我回归也是正是因为她对自由的追求。虽然她自身也恪守男人在社会中站主流的地位,但她并没有放弃自我,她没有完全听从奥斯蒙德的安排去撮合沃伯顿勋爵与帕茜的婚姻。奥斯蒙德想要控制她的一切,可是伊莎贝尔的自由思想是属于自己的私有物品,永远不可能受制于人。[6]正是这种精神上的自由让她不至于绝望,让她有新的勇气回归到自我的婚姻中。伊莎贝尔作为一个追求高度自由的人,可是她从小痴迷于欧洲古老的文化,她试图把传统的价值与个性自由结合起来来磨灭二者的界限,但是传统价值的存在正是因而个性自由的丧失而存在的,她的因此来说她的思想必然会导致失败。她的选择回归自我,并不能单纯意义上理解为惩罚,这是一种痛苦认知的过程,是一种继续追求思想自由的过程。即便她回归自我的道路充满荆棘与磨难,但是她仍然保持了意识的自由。

结 语

综上所述,对于《一位女士的画像》这部成长小说来说,它其中暗含了多种耐人寻味的道理,亨利·詹姆斯超越了以往大团圆的结局在伊莎贝尔的婚姻中用一个极具争议的结尾结束全篇。这种看似悲剧却能直逼人心触动心灵,也更让人及其透彻的理解到当时欧美文化的冲突,以及对自由的重新定义。伊莎贝尔在对自由重构的过程中,用自己对自由的幻想与希望来承担婚姻所给予自己的欺骗。但同时还可以说,小说的最后一页并不意味着故事的完结,而只能作为一个小结,对于伊莎贝尔来说,她的人生道路依旧漫长,她自由的思想依旧可以在她的心中自由的驰骋,其开放式的结局也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读者自认为他们心中的伊莎贝尔依旧在选择自由的路上永不停息。

[1]刘爽.《一位女士的画像》的多重解读[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7,(6).

[2]龚淑梅.在理想与现实、自由与传统之间游走——由依莎贝尔爱情婚姻的悲剧看19世纪西方妇女解放中的困惑[J].开封大学学报,2004,(3).

[3]林琳.自由的悖论——论《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女性观[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4).

[4]毛亮.自由的重构:《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婚姻与自我[J].国外文学,2009,(1).

[5]陈丽.依莎贝尔的自由观[J].外国文学研究,2002,(1).

[6]王秋艳.论伊莎贝尔·阿切尔的个性与命运——评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

(责任编校:呙艳妮)

I106

A

1673-2219(2015)03-0066-03

2014-12-30

彭晓春(1966-),女,江西南丰人,硕士,南华工商学院外语系英语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和大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伊莎贝尔画像詹姆斯
双胞胎幼崽
月亮不止一个(节选)
威猛的画像
“00后”画像
画像
詹姆斯12年来的2K能力值
22个“生命之吻”
谁是最好的詹姆斯终结者?
勒布朗·詹姆斯 LEBRON JAMES扣将无双
依莎贝尔·普瑞斯勒:这一世,只需负责貌美如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