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泳分层教学与常规教学对成年人(30-40岁)蛙泳技术学习效果对比分析

2015-03-19 06:01:09薛晶赵新农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14期
关键词:蛙泳换气成年人

□薛晶 赵新农(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蛙泳分层教学与常规教学对成年人(30-40岁)蛙泳技术学习效果对比分析

□薛晶 赵新农(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本文运用文献法、实验法等方法,对成年人进行蛙泳教学实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分层教学在成年人蛙泳教学中效果显著;加入漂浮实验可以使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身体流线形;在教学的侧重点上,突出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延长了学生游进距离;加入详细讲解及教练示范增强了学生的动作节奏感和完整配合的衔接。

游泳蛙泳教学成年人

我国现阶段关于蛙泳这一入门项目的教学,一般分为两种教学形式,它们各有其优势,而这两种方法是否在教学效果上有差异?效果有何不同?两种教学方法在实际过程中是否真的适合成人初学者的学习与掌握?本篇论文将尝试通过分层教学形式和常规教学形式的对比分析,通过实验法、文献法等方法对分层教学形式和常规教学形式进行对成年人学习效果的对比分析,为成人初学者的蛙泳学习提供一些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蛙泳分层教学与常规教学对成年人(30-40)学习效果的对比分析。

1.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搜集大量有关数据和文献,为论文的顺利拟成提供理论依据。

(2)访谈法。

通过访问资深教练员,获得蛙泳教学中影响教学结果的因素等。

(3)实验法。

本研究采用组间对比的训练实验。对实验组与对照组1、2分别采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蛙泳教学方法对成年人进行为期12天的教学实验,通过对测试学员观察记录及实验前后的各项指标的测评,获取研究所需数据。

实验设计方案:

①实验课题:三种蛙泳教学形式对成年人(30-40岁)学习效果和掌握情况的对比分析;②实验时间:2013年10月10日至2013年10月21日,每天一次课;③实验目的:验证三种不同蛙泳教学形式对成年人学习蛙泳的效果和掌握情况的影响;④实验地点:石家庄市大马游泳健身中心;⑤实验对象:河北省石家庄市大马健身中心游泳45名学员,随机分成实验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每组15人,其中男10人,女5人;⑥实验方法:组间对比法;⑦实验因素:实验组采用在第一次课中详细讲解蛙泳及教学过程——陆地模仿蛙泳腿——水中借助背漂漂浮——根据个人漂浮特点进行形式二或形式三的教学形式。对照组(1)采用陆地模仿蛙泳腿——水中借助背漂练习蛙泳腿——水中换气——换气与腿配合——陆上蛙泳手与换气模仿——水中完整配合——逐渐摘背漂的教学形式。对照组(2)采用的是熟悉水性—陆地蛙泳腿模仿练习——水中蛙泳腿练习——陆上蛙泳手模仿练习——水中蛙泳手模仿练习——水中蛙泳手与换气配合——完整配合的教学形式;⑧实验因素控制:实验组和对照组(1)、对照组(2)在实验过程中,教学环境和课程的时间间隔,教学课时始终保持严格的一致性,由同一教师教学。为了控制外部的因素影响以及对实验结果的作用,三组学生在实验结束前都不认识,并说明实验目的,避免学生之间的切磋。在最后的测试中,采用盲测,即参与评判的教练事先并不知道哪一个是实验组,哪一个是对照组(1)、(2)。评分人员由河北省优秀退役游泳运动员及有着多年教学、带队经验的优秀游泳教练员组成;⑨测试方法:所有课程结束后,由河北省游泳退役运动员及专职游泳教练员组成的评价小组,对三组学员的游进距离,配合程度方面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各组学生所占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的人数比例评出结果。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结果分析

参加此次试验的45个学员同时进行教学考核,考核场地为教学的泳池中进行(长度为25m),打分标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实验组:实验组在第一次课对学员进行了漂浮实验、详细讲解和教练示范后,将学员分为了可漂浮学员与不可漂浮的学员,并对两组学员分别采用了对照1组与对照2组的教学形式。在熟悉水性阶段可以很快很好地掌握教练所教的各种熟悉水性的动作,在随后进行的蛙泳腿技术的教学中,由于身体位置控制的非常好,所以蛙泳腿完成的质量也高;在进行的蛙泳手与呼吸的配合中,在这一环节可漂浮学员在学习中基本没有遇到困难;在后期,也是最难掌握的教学阶段即完整配合阶段,部分可漂浮学员在初期学习及练习阶段遇到了手与腿与换气配合协调性的问题,但在一定的练习后,均能连贯的游进。不可漂浮学员因对水有些恐惧的心理,或其它原因,导致在水中身体不能完全放松,无法漂浮,根据这个特点采用了对照1组的教学形式,使学员逐渐放松心态,并减少对水的恐惧心理;在掌握学习腿部技术的基础上逐渐加入水中呼吸的练习,后在掌握水中呼吸和蛙泳腿的基础之上加入蛙泳腿与换气的配合练习,在这一环节中,学员在开始学习阶段出现了换气与腿的配合问题,如,出现一次换气多次蹬腿情况,但这一问题在练习后得到了解决;进行的手与换气的教学中由于是在陆上进行的,所以并未出现太多问题;最后完整配合阶段,与可漂浮学员一样,都是在初期学习及练习阶段遇到了手与腿与换气配合协调性的问题,在一定的练习后,均能连贯的游进。

对照1组是侧重于蛙泳腿来进行教学的,所以在第一次课就直接进行了蛙泳腿技术的陆上及水中借助浮具的教学,有部分学员为了增加蹬腿的力度出现了盲目地收大腿的现象,以为用大腿发力的力度更大,蹬腿距离更远,实则不然,教练要反复对这些学员进行技术改进,浪费了教练的教学时间;进行的水中换气教学中,有少部分学员无法连贯换气,在教练的一番讲解及练习后方能顺利完成连贯换气;换气与腿的配合教学过程中,学员遇到的基本问题与实验组不可漂浮学员所遇到的问题基本一样,即换气与腿的协调问题;在进行的手与换气配合的教学中,因是在陆上进行的,并没有出现太多问题,学员均可掌握该技术;最后进行的水中借助浮具完整配合练习中,摘除浮漂后,小部分学员出现了身体下沉,无法漂浮在水面的问题,教练重新为这些学员佩戴有少量气的浮漂,让其继续练习一段时间后再次将浮漂摘除,为教学增加了难度。

对照2组:教学侧重于先让学员熟悉水性后再进行技术教学,但是这一教学形式忽略了部分人的身体素质及心理因素,有些人适应水的能力较差,并不是一次、两次课就能漂浮起来或水中行走站立等的,由于教学课程短,教练不能因个别学员的问题放慢教学进度;在熟悉水性课程中出现了部分学员无法漂浮的现象,为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在之后的蛙泳腿教学中,因有些学员的漂浮效果不太理想,进行水中蛙泳腿练习时,身体位置有倾斜的现象,盲目地收大腿,导致身体位置倾斜的更加严重,为教学增加了难度;在手、换气与蛙泳完整配合陆上教学中,并没有出现过多问题;在最后进行的完整配合水中教学中,还是部分学员无法漂浮,进行了三到五个完整配合动作之后身体就由腿部开始出现了下沉的问题,为后期教学增加了负担。

2.2、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蛙泳的游距、手与腿、呼吸的配合、一次动作的效果、动作的节奏以及身体的流线型。

2.3、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结果统计与分析

通过实验表明:实验组无论在哪一项考核中,达到优秀的人数比例均高于两个对照组,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根据学员不同的身体条件与心理因素制定了不同的教学形式。游距、配合程度、单次动作效果、动作节奏、身体流线、换气次数的优劣均与身体位置有密切的联系,实验组进行的实验则有效克服这一难题,使学员无论在技术与速度上都达到了在初学者范围内的一个较高标准。

3、结论

(1)根据学员自身情况不同,运用分层教学和常规教学,其中分层教学在成年人蛙泳教学中效果显著。

(2)加入漂浮实验可以使学生漂浮在一个较好的水平面上进行学习,使其可以获得较好的身体流线形。

(3)在教学的侧重点上,突出教学难点,降低教学难度,延长了学生游进距离。

(4)加入详细讲解及教练示范,使学生对蛙泳教学的各个阶段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认识及直观的视觉影像,增强了学生的动作节奏感和完整配合的衔接。

[1]周华.浅谈游泳初级阶段的游泳教学[J].贵州体育科技,2002 (1).

[2]吴思佳.游泳教学方法的研究[J].游泳季刊,1990(4).

[3]腾云.蛙泳教学方法设计与运用[J].游泳季刊,2007(3).

[4]梅雪雄.游泳[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徐文英.游泳教学顺序与教学方法的探讨[J].宜宾科技,2009 (2).

猜你喜欢
蛙泳换气成年人
成年人的告别
成年人爆笑日常
意林(2020年16期)2020-08-28 11:11:24
浅谈流行音乐演唱中如何注意换气点的掌握
黄河之声(2019年9期)2019-12-16 13:02:56
成年人的辛苦
核心力量训练在少儿蛙泳训练中的应用
基于CD4060 的室内换气系统延时关机电路设计
电子制作(2017年19期)2017-02-02 07:08:48
清晨别急着开窗
特别文摘(2016年7期)2016-05-04 05:43:25
你知道吗?
游泳(2012年1期)2012-12-08 02:31:56
运用换气技术降低发动机二氧化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