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许之屏(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浅谈运动焦虑的研究进展
□李涛 许之屏(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湖南株洲412000)
焦虑是心理学上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伴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运动焦虑逐渐成为国内外运动心理学家研究的热点。本文以“运动焦虑”为主题检索出的相关文章作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2004-2015年的文章,有100多篇,在国内,关于运动焦虑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较多的,不过从研究内容中来看,研究方向的维度还是不够广泛,层次比较单一,这成为了多年以来都没有得以突破的难题。
焦虑运动焦虑研究进展
1.1、焦虑
焦虑,指的是一种瞬间情绪状态,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焦虑状态在生理当中会伴随着唤醒水平的增高,从它的内容结构上看,焦虑状态可以分为: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心的认知表征。根据具体的稳定性程度可以把焦虑划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其中状态焦虑是一种在表征程度上有变化以及随时间而被动的短暂的不良情绪反应,可见焦虑其实是具有消极性特点的。例如紧张、忧虑神经质,伴随植物性系统的亢进功能,在一般的情况下体现出来的时间段比较短。而特质焦虑是指在焦虑倾向中的某些个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它的特点是由紧张和担忧所造成的一些可以表现出某种意识的主观感觉,属于高度自主的神经系统活动,它有着强度不同和在时间中推移而发生不断变化的特性。
1.2、运动焦虑
运动焦虑是学生在训练比赛中,对当前的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情境具有的担忧倾向。同时有学术文献对“运动焦虑”的解释是指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体育训练或者体育比赛中,个体会因自身水平有限而产生消极或者焦躁不安及恐惧等情绪,我们把这种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这类情绪称之为运动焦虑。
运动焦虑通常表现为三种基本的反应形式,其中包括情感-自主的形式、躯体-行为的形式和认知的形式。因此,对于同一个体而言,其运动焦虑反应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而且可可能支配某种形式却不能支配另一种形式。
2.1、运动焦虑产生的原因
运动焦虑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对失败的恐惧、对成功的恐惧,换句话说,就是对于成功后必须承担更大的责任,必须满足不断提高的社会要求和期望、对伤病的恐惧以及社会反映的恐惧,社会反映中包括着父母、同伴、观众、领导、新闻媒介等的反应。
影响运动焦虑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从这些因素与运动参与者的关系上,我们建议将运动焦虑源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内在因素,就是来自于个体内部并能对其运动焦虑水平产生影响的因素,例如个性特征,自信心等。外在因素,指的是来自于个体的外部环境却能对其运动焦虑水平产生影响的因素,例如场地器材、天气情况等。
韩政(2014年)在《运动焦虑心理训练概述》中提出:对运动比赛影响最大的心理现象是焦虑,运动焦虑心理主要表现有认知状态焦虑、状态自信心、个性和其他因素。而体质因素、运动员个性和前期准备不足是运动员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
2.2、运动焦虑的调节
随着比赛过程的跌宕起伏,运动员会产生丰富的情绪、情感体验。他们会因为自己发挥失常、比赛顺利、比分领先、取的好成绩而兴奋、高兴,甚至于自我陶醉;也会因暂时的实力、落后而感到不满、沮丧、急躁。这些情绪反应,有的有利于学生的成绩发挥,有的不利于学生发挥正常状态,这就需要加以调节。
运动焦虑的调节就是用一些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采取一定的手段来提高运动者的运动水平。赵蒙(2008年)在《运动焦虑的产生的原因与如何调节》一文中概括出调节运动焦虑的主要方法有:参加竞赛法、放松训练法、沉思法、表象训练法、呼吸调节法、紧张情绪转移训练法、念动训练法等方法。
左海燕(2010年)在《运动焦虑的心理分析与调节》中提到运动焦虑的调节方法有:认知训练、放松训练、表象训练、呼吸调节、念动训练、表象重现、自我宣泄等方法,同时还有注意调节法、暗示调节法、音乐调节法、表情调节法等。但是在运用各种调节方法的同时,必须结合到每一位运动员的比赛经验、训练水平、气质类型、年龄特征以及动机性质等条件,因人而异来选择符合运动员特点的调节方法,如此反复,就会起到临场调节运动焦虑的良好效果。
贺化峰(2011年)在《解析运动焦虑的成因及对策》中写到,面对教学对象采用认知训练、表象训练、放松训练和暗示调节等心理训练方法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复杂教材内容的教学,以此来有效降低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状态焦虑。
2.3、运动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
焦虑与运动成绩是联系密切的,当运动焦虑处于适宜水平时,运动技能的发挥最有效,相反焦虑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技术水平的下降。不同程度的运动焦虑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因此,运动焦虑与运动成绩的关系也极为密切。
20世纪80年代以后相继出现了众多的关于焦虑与比赛成绩关系的理论假设,其中突变模型和多维焦虑理论的特点是强调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对操作成绩的影响是不同的,认为三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个人最佳功能区理论强调个人差异对焦虑与运动成绩关系的重要影响;强度方向观点则强调个人对焦虑解释的重要性以及焦虑对于运动成绩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这些假说表示了伴随动机而产生的兴奋水平高低与运动成绩和竞技力发挥的关系。
贺化峰(2011年)在《解析运动焦虑的成因及对策》中提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最为容易产生程度较高的状态焦虑的学生就是平时在基本技能、体能表现较差的那一部分。在不同项目之间会因为危险性和复杂性以及对抗强度的不同,导致学生也会呈现出不一样焦虑的水平;反过来就能说明,焦虑水平的高低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与其技能复杂水平有关。
昝校(2004年)在《对运动焦虑的认知与评价》一文中阐明了运动焦虑研究的发展趋势分别为认知范式与运动焦虑、运动控制与焦虑反应、应激与运动焦虑、运动焦虑研究的方法学。
在运动焦虑的研究中,体育活动的目标任务是一种稳定的外部因素,有效地区分与目标任务有关的认知和与目标任务无关的认知对于分析个体的焦虑状况具有重要意义;要有效得降低焦虑水平,该如何来控制运动强度才能做到?如果运动强度的控制能够使焦虑水平降低,那么这种强度降低是暂时反应还是持续反应?这类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未来关于运动焦虑的研究不仅仅要在方法学中进行有质有效的探索,还要加以创新,争取制定出一些较为完善的焦虑状态的测试测量工具;重视研究结果的同时也应该高度关注研究的过程;另外,在借助某种量表分析的同时,有效地利用生理生化诸门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也是对运动焦虑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
同时,对于运动焦虑这一问题,在国外已有着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不仅仅是研究质量很高,同时也创新行地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先进的研究方法,这都值得国内大批学者学习和借鉴。
综上得出,运动焦虑是运动心理学中一个热门课题。在竞技体育和体育考试以及体育教学中,都是教练员、运动员、体育教学从业者和体育考生极其关注的一个问题,运动水平的发挥、运动成绩的高低都与之密切相关。
在查阅到的文献资料发现大都是趋向于去发现运动焦虑产生的原因和提出的调节方法,这说明,在国内对于此课题的研究,以往的大多是围绕运动焦虑本身而开展,这样的研究角度比较小,现正处于瓶颈阶段,内容已经满足不了当今快速发展的体育运动事业的需求。因此,从中总结出规律,制定出较为完善的运动焦虑测试测量工具,探索出运动焦虑的发展方向,把对运动焦虑的研究带向一个新的领域,是每一位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刘淑慧.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汪国庆.乒乓球运动员运动焦虑产生的原因及调节[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6.
[3]贺化峰,王淑丽.解析运动焦虑的成因及对策[J].学周刊, 2011,10.
[4]曲现飞,王勇,鲁松涛.体育加试考生运动焦虑的分析及对策[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10.
[5]章小兰,胡志刚.运动焦虑的产生及其与运动成绩的关系[J].福建体育科技,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