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朝 李朝成 郭荣翠 马佳泽 李晓通(.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00;.文山学院云南文山663000)
云南省独立学院休闲体育文化体系构建探索
□王建朝1李朝成1郭荣翠1马佳泽1李晓通2(1.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云南昆明650000;2.文山学院云南文山663000)
云南省独立学院陆续搬至杨林职教园区,新校区主要是新生入住,新校区的体育设施建设比较完善,但校园的体育文化建设基本处于初建阶段。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讨独立学院体育文化的构建,使校园文化更加和谐,构成了独立学院高校校园文化的新时尚。积极培养师生的休闲体育观念和认知水平,对体育工作的开展及休闲文化的传播乃至师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重点就大学体育文化的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构建进行了积极探索。
独立学院休闲体育构建
独立学院是指依附于云南省公立高校,社会力量投资办学的,具有一定的的文化特色和经营管理思路的一些高校,这些院校是云南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云南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高等学校作为文化教育单位,它的一切物质的,精神的文化活动都包含于高校校园文化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现代高等教育与现代体育两大文化体系的交汇点,既是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在培养身心健康和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打开大学校园的窗口,拓展体育教育的功能,推进高校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所说的“休闲”或“余暇”英语中多用leisure或recreation表示。在此基础上,一般从定量和定性两种角度和时间、活动、心理三个层面去认识休闲体育。我们在研究时基本摈弃“余暇体育”这一说法,根据自己的语言习惯直接翻译成“休闲体育”。休闲体育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休闲体育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达和文明进步的标志。休闲体育在一些发达国家的研究和开展十分活跃。
休闲体育在体育共性的基础上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很大范围内显出很强的生命力和被认同感。在高校校园,休闲体育已悄然登场,虽然还穿着社区体育的“外衣”和学校体育的“鞋子”,但还是构成了一道特殊的校园文化景观,无形中被赋予特定文化的内涵。校园是社会的一个窗口,休闲也悄悄引领校园生活的时尚,承载着更多体育功能的休闲体育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毋庸置疑休闲体育已构成师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间接肩负着强健身心,促进自身和谐,提升“个人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任务,促进终生体育思想理念的落实和走向优雅生存这一人类最高生活目标的实现。当然,高校校园毕竟也是校园,它既是产生知识的热土,也孕育了休闲文化的时尚,在校园环境中休闲的另一面是紧张的学习,是大量体能和心力的消耗。在高校校园环境中的休闲体育必须找到自己的落脚点,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本课题从云南民族地区高校校园这一特殊环境阐述休闲体育在高校校园中的下休闲体育文化体系的构建,寻求这一文化融入和谐校园体系的切入点,以促进休闲体育在高校更和谐地发展,为建设和谐校园服务。
大学体育文化,就是大学的师生在大学的环境中,通过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等过程,按照一定的秩序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体育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大学文化群,又与竞技运动文化、大众体育文化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高校体育的休闲文化使命的本身远不止于促进高校休闲体育的发展,培养生的体育休闲能力,继而为自身的终身体育及全民健身运动服务,更重要的是作为教育的内容和手段让学生明白休闲文化的社会价值,自觉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休闲文化的创造和传播,并通过体育休闲的方式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健康和谐。
2.1、大学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大学体育物质文化主要包括了体育运动场地,体育场馆等物质资源。大学体育活动主要通过体育场地器材得以开展,但是受到经费和其他的问题,体育场地和场馆的建设力度一直也得不到加强。
地域的差异性以及办学规模等原因制约了各地的大学物质文化建设。目前云南省整体经济实力在逐步增强,云南省有九所高校在杨林建立新校区,体育物质资源以及建筑都是整体进行规划,体育场馆建设规模大型,气势磅礴,从而在大学的建筑物里面独树一帜,具有较强的可识别性,然而在建设的初期就将体育场馆定义为竞技体育服务,忽视绝大多数学生需要的是能够进行体育学习,体育锻炼,体育娱乐的场馆和器材,特别是在新校区,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学生无处可去的情况下,对体育活动参与的热情必然高涨,对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需求比较大。几所独立学院院校搬迁到杨林职教园区,基础设施还在建设当中,体育场地设施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场地设施的不足这是目前大学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一个弊端。应该从广大学生的根本需求出发,建设符合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场馆,从而促使大学体育物质文化的整体发展。
2.2、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制度在文化的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大学体育制度文化属于中层部分,是指“体育制度、章程和组织机构体系,是规范参与体育活动的师生和体育组织、设施等的行为方式部分,反映学校体育价值、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是一种制约文件。
传统的体育管理体制在很难适应新时期大学体育的需要。目前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的组织在很大程度上都停留于形式,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少数人难以带动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受传统思想和文化的影响,考试依然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制约了大学体育文化的建设。
大学体育文化活动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应该让大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体育资源的不足让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体现得不够充分。体育活动能否顺利开展还受到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度、学校制度、经费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成为大学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部分学校的主管部门不重视体育活动给大学文化带来的变化,影响了大学体育文化观念在大学师生之间的转变。导致缺失塑造大学体育文化的整体氛围。
学校还应该加强大学社团建设,利用相应的规定来有效的管理的社团建设。学生体育社团日益成为大学中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凝聚力的群体。大学学生体育社团作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阵地,是体育课堂的重要补充形式,为学生发展体育技能提供了适宜的空间,为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了合理的条件。己经呈现生机和存在价值。学生体社团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营造了浓厚的大学体育氛围。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交能力都在提升,促进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
2.3、大学体育精神文化构建
大学体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大学体育文化当中的隐形层次,处于核心地位,一个大学的体育文化建设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其精神文化建设。目前的大学体育精神文化虽然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体育精神在大学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仍然是最薄弱的环节。
体育教学中的教育的目的应该更加注重体育精神的培养,提高了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的热情,在参与的过程中对大生体育意识,体育观念的培养。满足大学生对体育课堂学习的热情课外体育活动参与的程度,提高了大学体育文化整体氛围,从而到丰富大学文化的目的。在体育教学中欠缺对体育道德,体育精神的传授。提炼精神文化,加强大学体育文化的深层建设。
休闲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恢复在工作和学习中消耗的精力和体力,所以休闲也要注重效益的,而且休闲已经成为一种体育文化的新时尚。所以,高校体育的一项主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品味休闲,教学生参照自己的性别、年龄、身体条件等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继而培养浓厚的休闲意识,为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服务。这是高校体育工作坚定不移的任务,也是高校体育重视休闲属性的直接表达。
当代校园体育文化在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教育方向的同时,既要发展中华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又要引进国际先进的体育文化。高校体育要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宏观视野,以体育为载体对学生进行休闲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要求,使他们学会健康、合理、科学、积极地支配自己的闲暇时光,在运动休闲中激扬青春、勃发豪情、摆脱空虚,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并明确要求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体育休闲的科学模式,培养学生认真积极健康快乐的体育休闲观念和良好的健身习惯,继而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和资源共享向社会传输正确的体育休闲方式,宣传健康的体育休闲观念和体育养生保健知识,为学生健康成长乃至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服务。
(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课教研基金项目)
[1]赵敏,刘圣广.论校园体育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中国网,2004.9.
[2]马惠娣.休闲与体育文化的渊源及现代意义[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1).
[3]游俊等.休闲体育的哲学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6.
[4]谢光辉,卢峰,张玥.休闲体育文化解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1.37(2).
[5]金川江.从游戏到休闲:对休闲体育发展历程的多重解读[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2).
[6]韩丁.高等体育院校的“休闲与健康”公共服务供给[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3).
[7]刘娜.多维视角下的高校休闲体育价值审视[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
[8]桑全喜.当代中国休闲体育文化发展之惑——一种文化社会学的分析视角[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
[9]李勤友.休闲体育之价值解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23 (4).
[10]刘海清,刘海唤.我国休闲体育发展若干问题浅议[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6).
[11]陈红星.论休闲体育的和谐功能[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8,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