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冲击下莫言作品影视化改编之得失刍议

2015-03-19 05:05:39
传播与版权 2015年3期
关键词:视觉文化改编文学作品

冯 岭

视觉文化冲击下莫言作品影视化改编之得失刍议

冯 岭

[摘要]在视觉文化语境下,著名作家作品的影视化改编成为常说常新的话题。作为典型个案,莫言小说的改编,有成有败,有得有失,所引起的正负效应相伴而生,并且十分鲜明、强烈,能为今后影视创作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而且,在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的影视化改编有着特别意义,文学与视觉文化共谋,会构建起具有超越意味的艺术世界,也给影视文化产业带来新的活力。

[关键词]视觉文化;改编;文学作品

[作者]冯岭,副教授,江汉大学武汉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当前,随着现代媒体的迅猛发展,表达、传播信息的媒介不再拘泥于文字符号,而大多代之以形象符号为主,如电影、电视、广告、摄影、形象设计等。于是,以影视为代表的视觉文化大行其道,向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和施加影响。所谓“视觉文化”,是指“以电子媒介为载体、以图像或形象为信息传递方式、以信息为接受终端的影像文化”,“它的基本含义在于视觉因素,或者说形象或影像占据了我们文化的主导地位”。它的到来使“文字业已沦为图像的‘奴仆’而退居次席”。所以,许多作家无法忍受文学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淘洗和冲击下日渐边缘化的境况,甚至弃笔从商。而作家莫言则默默坚守,并以其雄奇恣肆的想象、含蕴丰富的意义、深厚的民间文化内涵和绚烂多姿的语言以及多样化的叙事策略,在喧嚣浮躁的市场如鱼得水,拥有了广泛的读者群,并于2012年以一尊诺贝尔文学奖奖杯,赢得了更为广大读者的瞩目,包括国外的许多文学爱好者。而有趣的是,“其实他的走向世界是与张艺谋拍出经典影片《红高粱》大有关系的。莫言就承认自己之所以被外国人重视,离不开张艺谋的电影在国际上频频得奖,使国外出版商关注起中国文学”。这个现象必然引起我们对其与影视深度接触状况的研究兴趣。

莫言从未排斥过作品的影视化改编,从《红高粱》和《高粱酒》改编成《红高粱》(张艺谋导演)起,他的作品《白狗秋千架》《白棉花》《师傅越来越幽默》和《姑奶奶披红绸》分别被改编拍成了《暖》(霍建起导演)《白棉花》(李幼禾导演)《幸福时光》(张艺谋导演)和《太阳有耳》(严浩导演)。改编有成有败,有的影视作品荣获国际电影节大奖,赢得了世界声誉,如《红高粱》《暖》和《太阳有耳》等;有的如《幸福时光》出品后屡遭非议,《白棉花》更被观众狠批一顿,被视为“最不值得看的影片”。原著同出莫言之手,但影视改编成效却大相径庭,其改编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可为以后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不可多得的借鉴。

一、改编之得

《红高粱》《暖》和《太阳有耳》等改编片通过传递本土文化的遗传密码,从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当代文化话语的发展空间,以及在视觉媒介条件下建构文化话语的模式,赢得了好口碑,其经验不得不引起人们研究和深思。

首先是人性的力量在莫言笔下得到了生动的再现,为改编打下了深厚的内涵基础。在改编中,虽然导演试图用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理性思考来表达自己对人性的理解,对原著的主题意蕴进行了修改,但不可否认,正是有莫言作品将生活还原为吃、喝、生育、性爱、暴力、死亡等与生命本身密不可分的形态,展现出了人性深层的本质特征,负载着更为深刻的历史蕴涵和更为广博的人文情怀,才使得导演改编的基础沉郁厚重,能够为观众提供如《红高粱》般洋溢生命激情、张扬那种人之初狂野本性的精品。《红高粱》原著中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乡野传奇、家族演义,在影片中则集中伸张为“我爷爷”和“我奶奶”的浪漫激情,针对在儒家文化桎梏下人的本真性的蒙蔽与失落,中国人原始生命力的退化与萎缩,而大力张扬其个性的解放、对生命的肯定以及对自由的追求,这些恰恰是对民族深层文化心理中郁积的冷漠和保守,现代人处于人性迷失而不能自拔的困境的反拨。

其次是莫言在消解权威话语的同时,选择了一种“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的言说方式,力图建构一套民间话语的言说系统。张艺谋、霍建起和严浩等导演在《红高粱》《暖》和《太阳有耳》里则延续了这种话语特点。充分调动各种艺术形式,如色彩、影调、景别和声音等,造成新鲜的场面、新的叙事信息,线索明晰,故事简易明白。梦一般的美感赋予其作品以热辣或幽深之美,使“我奶奶”“我爷爷”敢说敢干、叛逆反抗的个性精神和旺盛生命力尽情挥洒出来;使“暖”爱情故事的背后暗含着的城乡文化的冲突凸显出来;使油油对潘好爱恨交织、复杂幽微的感情传递出来,在那些人们似

曾相识但又有陌生感的人物和故事中,探寻一种新的话语实践方式,使其审美张力与审美空间被放大。

最后,虽然莫言小说底蕴丰厚,对历史理解、现实理解和文化理解都相当深入,影视改编中有所吸收,但毕竟两种文本各自艺术规律不同,莫言小说的时空顺序与情节逻辑被打破,随着作者情绪的任意流动而自由的切割和讲述,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意识流特点。改编时自然不能亦步亦趋,按图索骥。影片往往注重保持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趣味性,就必须进行艺术改造和加工。比如,从《白狗秋千架》到《暖》,原作的主题、情节、人物、背景、语言等一系列的叙事因素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但是遵循了影视视听语言的创作规律,将具有隐喻式的主观意象实化为普通的客观实体,由虚到实,把秋千架等物象作为载体加以形象化,使之叙述诗意盎然,含蓄蕴藉,也因此改编获得了成功。

二、改编之失

虽说改编自莫言小说的影视作品成就不小,但也有改编不甚成功的作品,《白棉花》《幸福时光》等影片的艺术效果均评说不一,遭受非议的原因也值得我们去思考:

其一,改编后失败之作的人物性格塑造缺乏个性,缺乏丰富的生活细节,远离了人性的主题、缺少了心灵的震撼。比如,《白棉花》原著中22岁的方碧玉是一个“浑身上下装着弹簧”的人,充满生命活力,是个“周身都是迷人故事”的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女人。她勇于追求自由的爱情,勇于冲破传统的束缚,具有坚毅的品质和在苦难中生存的耐力。此形象也包含了对男性中心、夫权主义和失去人性的社会的批判。而影片中宁静主演的这个人物,似乎没有很多机会去体现她的女性美,也没多少篇幅去展示人物个性魅力,缺少生气,个性平庸甚至模糊。欲望化的叙述成为关注的焦点,成为影片建构叙事、塑造人物的主要支撑点。如此仅仅突出性爱欲望,视野显得狭小局促。

其二,过于追求戏剧性效果,匠味太浓,掩盖了作品应有的更为深刻的主题。比如,《师父越来越幽默》讲的是下岗老工人在荒僻的林间开设了一座情人小屋,不得不以一种颇具讽刺性的方式谋生,其背后有着对城市文明积弊的思考。但改编成《幸福时光》后,加上了众人一起帮助盲女的爱心故事,在张艺谋的电影世界中失去了现实本身丰富的色彩,而蜕化为清汤寡水的表述,生编硬造的戏剧色彩,无法将现实残酷性的深度思考传达出来,以轻飘的艺术感觉对待现实和感受现实,使现实的宏伟厚重在这个单薄牵强的故事中消失隐退,只剩下浅薄、柔情的气息徘徊蔓延。

其三,试图用温婉伤感的唯美情调将“残酷”略去,模糊和冲淡了作者的批判意识。比如,《暖》里人物对城市的向往一览无余,去掉了原著中城乡文化的矛盾与冲突,这恰恰反映出影片改编最大的疏漏,它将商业操作、受众的怀旧心理和对温情的渴望有机融合,创造了一个经典而唯美的消费神话,却略去生活不堪承重的隐痛,过滤掉故事原本的残酷色调,让故事的精神内核与唯美的叙述情境之间产生了极不协调的叙述裂隙,使得在莫言作品里原本升腾起来的悲怆感受被消解掉,削弱了观众对崇高悲壮之美的深刻体会和感受。

三、给影视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新启示

将莫言小说的改编作为典型个案加以研究,总结其得与失,能为今后的文学改编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也给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启示。如今,视觉文化早已为人们所关注和探究,显而易见,它和当代传媒的突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影视文化产业的趋向关系密切。文学作品借助具有传播优势与影响力的视觉媒介,将现代文化尤其是社会转型时期富有时代内涵的文化,通过观照心灵成长与文化生态的角度纳入传播视野,使得更多的读者或观众对其加以逐步地认知和了解。正是在媒介传播力量的带动和扩散下,莫言作品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让更多国外读者能欣赏到它。当然决定作家作品文化影响力的根本因素,是其自身属性中蕴涵的历史力量和现实价值,但这种文化历史力量和现实价值的大众认知,这种大众认知的规模化,是借助媒介文化的影响功能实现的。因此,不可否认,从小说到影视剧的过程中,媒介的力量不容小觑。

随着文化产业日益深化,影视走向市场,并参与国内国际文化资本的激烈竞争,就必须以“内容为王”,走品牌化建设之路,形成文化产业动向、文化资本流通、文化市场前景等信息服务的互通与共享。而要实现这一点,其中很重要的途径就是借文学这股强劲的东风,加强影视艺术的含量,将丰富的文学资源提炼为影视艺术形象,并注入鲜活的元素进行包装,通过影像化的技术手段使其成为极具影响力的作品,并发生传播效应。故此,文学对影视文化产业的促动作用也不能忽视。

如此看来,视觉文化对于文学艺术具有无可争议的传播效能和改塑功能。同时,文学为影视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其现代性思考的精神指归和意义认同对影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了影视文化产业的健康、长效发展。可见,在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的影视化改编有着特别意义,文学与视觉文化共谋,会构建起具有超越意味的艺术世界,也给影视文化产业带来新的活力。可以想见,莫言作品影视化改编在将来还会引发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刘少华.大众传媒 视觉文化与当代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2003(3).

[2]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2001(2).

[3]蒋泥.“先锋”莫言是如何“倒退”的[J].山西文学,2006(7).

猜你喜欢
视觉文化改编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视觉文化与女性主义艺术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0:13:56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 16:46:04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37:13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电影文学(2016年16期)2016-10-22 10:34:42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38:24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34:58